將低齡老年人就業體系定位好、引導好、保障好、建設好,事關老年羣體的晚年獲得感和“銀髮紅利”的實現,是亟待探索的全新課題。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當前,全社會已充分意識到老年羣體中蘊含着豐富潛能和廣闊市場,促進低齡老年人再就業已經從理念轉化爲實際探索。2022年8月,中國老年人才網正式上線,對發掘老年人力資源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能否將低齡老年人就業體系定位好、引導好、保障好、建設好,事關老年羣體的晚年獲得感和“銀髮紅利”的實現,是亟待探索的全新課題。

其一,健康老齡化爲老年就業提供了現實可能。隨着“健康中國”戰略的穩步推進,我國人均預期壽命已達78.2歲,健康水平有很大提升,爲低齡老年人形成持續勞動能力,成爲穩定的人力資源羣體奠定了基礎。同時,我國現階段依然執行男幹部及職工60歲、女幹部55歲、女職工50歲的退休年齡,且退休人員中腦力勞動者所佔比重提升,這都爲低齡老年人重回勞動力市場預留了年齡空間、健康空間和職業選擇空間。同時,日益提升的公共健康水平激發了低齡老年人的多元化求職意願,提升了低齡老年人重回勞動力市場的內在驅動力,促進老年人的社會融入和價值再創造。

其二,提升全年齡羣體就業市場的活躍度是老年再就業的目標定位。推動老年人實現再就業不是擠佔中青年羣體的就業崗位,而是能夠實現各年齡段勞動者穩定積極就業。首先,用人單位對低齡老年人的用工需求集中於“適老化”崗位,即對經驗、技術、耐性等職業屬性要求較高,同時對體能、敏捷度要求較低的崗位,如教師、醫師、檔案員等崗位。同時,低齡老年人的就業渠道相對獨立,包括原單位原崗返聘、新單位單獨設崗招聘、遠程顧問指導等,與中青年羣體就業崗位互不擠佔。其次,低齡老年人在就業中彰顯技術、經驗、管理等方面的比較優勢,同時充分發揮“傳幫帶”的獨特優勢,能夠助力中青年勞動者實現職業成長、提升就業競爭力。再次,老年人再就業需要專業培訓、服務保障等配套措施,相關領域可以創造新的就業增長點,帶動中青年羣體從事相關行業及公益性崗位。

其三,高質量晚年生活應實現老年人全方位需求。老年羣體存在多層次養老需求,包括物質生活、養護服務、人際溝通、社會尊重等方面,“老有所爲”與“老有所養”是高質量老齡化的必備條件,且相互促進。“老有所養”是通過發放養老金、提供養老服務等方式對老年人曾經的貢獻進行價值回饋,確保老年人享有安寧、健康的晚年生活,“老有所養”是“老有所爲”的堅實基礎;“老有所爲”促使低齡老年人在就業中繼續發揮經驗才智,實現老齡價值再創造,倡導老年人享有豐富、充實、完整的人生規劃,“老有所爲”是“老有所養”的深入發展。簡言之,“老有所爲”與“老有所養”相輔相成,共同滿足了老齡羣體的生存、發展、交往和自我實現需求,構建了綜合性老年人社會支持系統,有助於實現積極、健康、發展的老齡化。

其四,維護好就業權益是老年再就業可持續發展的根本保障。首先,應加大監管力度,確保用工信息真實,保護老年人信息安全,避免涉老欺詐。其次,優化多層次工傷保障體系,要求用工單位爲超齡勞動者投保商業意外保險。再次,適時調整相關法律法規,對超齡勞動者給予基本勞動保障,發佈老年人就業的規範化操作細則和指導意見。最後,政府相關部門、社會組織應提升涉老勞務糾紛的處理能力,確保其能夠得到維權服務。

其五,多主體協同發力爲老年人創造良好的就業環境。低齡老年人就業在促進羣體融合和社會共享等方面具有明顯的正外部性,良好的老年就業環境也需要家庭、社區、市場主體乃至全社會的協同參與。家庭應隨時關注就業老人的身體及精神狀況;社區要爲低齡老年人提供公益性崗位,在信息識別和權益維護等方面進行廣泛宣傳;市場主體結合自身需求提供老年就業崗位,促進單位內不同年齡羣體的職業能力交流互通;社會組織可通過志願活動及搭建對話平臺,爲老年人提供信息收集、勞資溝通、同業交流等服務;職能部門應依法完善相關政策規範,對低齡老年人就業的全環節展開監督指導。多主體發揮各自優勢,形成治理合力,才能以老年就業爲契機,高質量建設老年友好型社會。

目前,我國開始了低齡老年人就業的第一步探索。未來,仍需通過科學佈局和長遠規劃全方位發掘老年人力資源,建設規範化、統一化的老齡勞動力大市場。扶持並保護老年人創業特別是返鄉創業,激發老年羣體的市場創造力和就業帶動力。鼓勵其廣泛參與青少年培養、建言獻策、鄰里互助等社會活動,通過社會融入及自我實現提升老年生活質量。低齡老年人就業是提升老年人社會參與度、實現價值再創造的重要支點。通過建立健全老年就業市場、志願服務、創業創新相結合的立體化人力資源開發與服務網絡,才能全面提升老年羣體的獲得感,對勞動力市場形成有益補充,實現共享型老齡化。

(作者單位:中央民族大學管理學院,原題爲《【熱點思考】促進低齡老年就業 實現“銀髮紅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