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特約評論員

雖然外部環境依然複雜、嚴峻,但是中國市場對外資的“磁吸力”持續增強,並且呈現出結構不斷優化、區域不斷協調、重點不斷突出的良好格局。從結構來看,高新技術投資比例越來越高,外資的技術含金量越來越強;從區域來看,中西部地區吸收外資的積極性明顯增強,東部地區以質量做標杆的格局已經形成;從重點來看,新能源汽車、生物醫藥等新興產業,對地區吸引外資項目更具帶動性。

商務部2月20日發佈的數據顯示,1月份,全國實際使用外資金額達1276.9億元,同比增長14.5%;摺合190.2億美元,同比增長10%。對此,專家認爲,中國依然是外商投資興業的熱土,今年政策層面將更大力度促進外資穩存量、擴增量,中國市場對外資的“磁吸力”將持續增強。

雖然國際形勢風雲變幻,國際環境十分複雜,不確定性因素增多,但是,中國的戰略定力沒變,發展思路沒變,發展目標沒變。以確定性應對不確定性,以不變應萬變,以心靜應對動盪,從而在吸引外資方面,縱有各種不利因素,仍能乘風破浪,克服困難,奮勇向前,保持吸收外資工作良好的發展勢頭。

從今年1月份吸收外資工作的情況來看,總量超千億,在疫情並沒有完全消失,各種制約發展的條件仍比較多的情況下,取得這樣的成績,着實不易。這也充分說明,中國仍然是外商投資的熱土,仍然對外資有着極強的吸引力。近一段時間以來,奔馳、大衆、歐萊雅、丹納赫、英國阿斯利康蘋果、輝瑞等跨國公司高管前來或計劃前來中國考察,也從另一個方面說明,中國市場極具吸引力。丹納赫首席執行官雷納·布萊爾明確表示:“對丹納赫而言,中國是一個快速發展的戰略性市場,我們致力於在中國的長期發展。”

事實也是,不僅外資紛紛前來中國投資,國際經濟組織也對中國經濟發展前景充滿信心,紛紛上調中國經濟增長預期。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將其對中國2023年經濟增長的預測上調至5.2%,較10月份的預測上調了0.8個百分點;摩根士丹利中國首席經濟學家邢自強預測,2023年中國經濟將同比增長5.7%,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約爲40%。可見,國際社會普遍看好中國經濟發展,並且十分看重中國經濟對全球經濟的作用和貢獻。

正是因爲國際社會對中國經濟的信心不斷增強,外商對中國市場不斷看好,因此,對中國吸收外資也產生了更爲積極的作用。中國吸收外資正在呈現結構不斷優化、區域不斷協調、重點不斷突出的良好格局。

從吸收外資的投資結構來看,高新技術投資比例越來越高,外資的技術含金量越來越強。1月份,製造業實際使用外資同比增長了40.4%,高技術產業實際使用外資則同比增長了62.8%,比製造業實際使用外資的增長比例還高出22個百分點。其中高技術製造業實際使用外資更是同比增長了74.5%,比製造業實際使用外資增幅高出34個百分點。這樣的結構變化,充分說明中國吸收外資的質量正在不斷提高,外資對中國經濟轉型、企業升級的作用正在不斷增強。外資正在從傳統的數量增加向質量提升轉變、從製造加工向創新轉型轉變,從而推動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

除了在投資結構上出現積極變化外,區域結構也在發生着積極變化。數據顯示,1月份,東部、中部、西部地區實際使用外資分別同比增長13.4%、25.9%和21.6%。過去在吸收外資上東強西弱的格局正在改變,中西部地區吸收外資的積極性明顯增強,外資對中國中西部地區的熱情也在不斷提升。東部地區不再以數量論英雄,而以質量做標杆的格局已經形成;而中西部地區則按照量質並舉的要求,既突出數量,又兼顧質量,從而使吸收外資工作成效更加明顯,增幅也更大。在未來幾年,在吸收外資區域分佈方面,將會呈現西高東低或中高東低的格局,中西部地區的增幅可能超過東部地區。

受全球經濟環境影響,考慮到東部地區交通環境、市場環境、營商環境的持續改善和不斷優化,可能會出現跨國公司大規模佈局東部地區,尤其是長三角一帶的現象。如新能源汽車、生物醫藥等新興產業,更有可能佈局於滬蘇浙以及廣東等人才、市場比較集中的地區,從而帶動這些地區的吸收外資工作再上臺階,吸收外資的項目質量則會大幅提升,投資規模也會進一步擴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