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論

核酸檢測亭“再就業”,也是一道城市治理考題。

近日,各大城市街頭被閒置的核酸檢測亭,再次成爲人們關注的焦點。

曾經“星羅棋佈”的核酸檢測亭,有的閒置“喫灰”,有的“登上”二手交易平臺被“甩賣”,價值不菲的核酸檢測亭落得如此結局,無疑是一種資源浪費——既浪費城市道路空間資源,也影響市容市貌。如何讓這些核酸檢測亭實現“再就業”,也成爲城市治理面臨的“新問題”。

過去三年,我國有效處置100多起聚集性疫情,有效應對5波全球疫情衝擊,核酸檢測亭作爲築牢疫情防控屏障的支撐保障,應該說發揮了重要作用。但隨着我國對新冠病毒感染實施“乙類乙管”,在較短時間內實現了疫情防控平穩轉段,常態化核酸檢測已經停止服務,曾經的核酸檢測亭也完成了歷史使命,是時候退出人們的視線了。

核酸檢測亭該如何有序退出?顯然,“撤走”是最簡單的一種方案,但也是最不經濟的一種方案。從設施條件來說,絕大多數核酸檢測亭都價格不菲,高峯時期可以賣到數萬元一個,而且它們大都安裝有空調,還有清潔、消毒等功能設施,如果完全棄置,是巨大的資源浪費。

如何統籌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實現“物盡其用”,着實成爲擺在地方政府面前的一道考題。

其實,許多地方已經對此作出探索。如在蘇州,率先將部分核酸檢測亭改造爲“發熱診療站”之後,又改造成春節市集攤位,出售特產和當地小喫;在杭州,交通繁忙地區的170多個檢測亭已被改造成“亞運青年V站”,爲民衆提供地圖、觀光手冊甚至奶茶;在北京,不少社區將自己所有的核酸檢測亭進行改造,有的變成暖心橙驛站,有的變成創城宣傳亭、學雷鋒志願者崗亭、愛心書屋、環衛工人休息站,還有的變成新時代文明實踐的宣傳屋……

這些探索,爲曾經廣佈在城市大街小巷的核酸檢測亭找到了歸宿,實現了資源再利用。據第一財經報道,2022年5月,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四個一線城市核酸採樣點數量最多的時候達到3萬個左右,若將這一數字置於全國層面考慮,則實現核酸檢測亭的“再就業”就不只是爲避免資源浪費,更是公共治理層面所應遵循的價值取向。曾經設立核酸檢測亭,與如今爲其找到利用路徑,都是落腳在爲民衆服務這一根本點上。

由此看去,結合已有的探索案例,未來核酸檢測亭的“出路”,還是應更多考慮其公益屬性,考慮如何在便利民衆生活方面做文章。

知易行難,核酸檢測亭“再就業”的道理簡單直白,但爲什麼許多地方還沒有跟進?一個比較現實的原因是,三年來核酸檢測亭鋪設進度較快,也導致了背後產權相對複雜。

有些是政府部門自行採購,有些是社區居民爲了就近做檢測購買的,還有的是政府和企業簽訂合同後,由多個檢測方聯合設置的。這些問題處理起來相對棘手,也是不少地方持觀望態度的主要原因。

但閒置本身就是一種浪費,也容易產生相關方“不作爲”的觀感。盤活仍處於閒置狀態的核酸檢測亭,各地不宜久拖,不妨積極行動起來,多聽聽民衆建議,因地制宜予以改造處理。比如,根據所在街道、社區實際科學規劃,積極協調相關產權方,分類施策,讓核酸檢測亭繼續發揮餘熱,或者由政府部門統籌,統一進行合理化改造等,這方面考驗的是地方治理的智慧,體現的是爲民服務的態度。

當前,疫情防控已進入新階段,大量的核酸檢測亭如何“再就業”,理應儘快提上更多地方政府的日程表,轉化爲施工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