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非升即走”的人事制度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能不能“中”,是青年教師們職業生涯的關鍵一步。

正月已過,各大高校也迎來開學季,有批青年人此時卻有些焦慮。

“雖然是3月1號才正式開始申請,不過學校給的最後期限是這周,所以時間還是挺緊的。” 國內某985高校的助理教師李建說。

李建要申請的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也是衆多青年教師寒假就開始準備的年度大項目。在“非升即走”的人事制度下,項目能不能“中”,是青年教師們職業生涯的關鍵一步。

一路讀到博士後的李建,如果這次申請的項目“中”了,那他就可以順利地留在母校任教,否則就要重新開始尋找出路。“讀到博士後的同學大多還是熱愛這個專業領域的,並想繼續從事研究,因此申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不是少數。”李建說。

像李建這樣的青年教師不在少數,無論是首次申請的“萌新”還是二戰、多戰,他們大多在寒假期間就挑燈夜戰。面對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的青年基金項目,這一青年教師們走上科研道路的“第一道檻”,他們有哪些困惑?如今又有哪些政策在支持他們呢?

青年教師的煩惱

作爲基礎研究的關鍵組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在傑出青年、優秀青年、青年基金等多個項目上資助了衆多從事自然科學基礎研究的科技工作者。其中,青年基金項目往往是多數青年教師的“第一桶金”,直接影響着他們的職位和未來其他項目申請及職稱評定。

隨着申請人數的逐年增多,青年教師的焦慮感越來越強,在李建眼裏最難的就是如何從工程類課題中提煉出基礎研究問題。“我是工科生,研究的課題也都是屬於那種比較重大的工程問題,但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是屬於鼓勵基礎研究的基金,如果想中的話,申請就一定要體現基礎科學問題的需求。”

他告訴記者,對於他們這類工科生來說,寫本子最大的難點就是如何把遇到的工程問題濃縮提煉,並得出基礎科學問題,然後用這些科學問題去申請基金,這樣纔有可能命中。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申請裏,每個人提交本子的時候都有一項有關科學問題的屬性,我填的申請就屬於需求牽引、突破瓶頸這一類的。這種問題是國家重大需求,而我需要去總結出一些技術瓶頸背後的核心科學問題,在寫的時候還是挺難的。”李建說。

和李建不同的是,青年教師吳霖今年是第二次申請青基。他告訴記者,他在2020年博士後畢業後就留在了導師的團隊,但是如果想變成正式教職的話,前提就是一定要拿到這個青年基金,尤其是在這種頂尖高校。“即使是去非頂尖高校,有國自然青基也是一個非常大的加分項。”

相比李建的困擾,吳霖的焦慮更多源於對結果的期待。

“在準備的過程中,如果科學問題找得比較準,自己本身有比較強的創新性,思路又比較明確,其實完成的過程還是挺暢快的。”他告訴記者,可能最焦慮和痛苦的地方是關於結果,“結果出來沒中的話,心理肯定是有波瀾的,因爲和自己預期中不太一樣。”

數據顯示,2022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集中接收項目申請294396項。經形式審查,共受理項目申請292827項。與2018年相比,2022年項目申請增加79529項,增幅達到37%。

一邊是走高的申請人數,另一邊是有限的資助項目,那些一擊即中的申請者多是“幸運兒”。也因此,在吳霖看來,如果第一次申請失敗,就需要迅速調整心態投入到下一年度的申請中。

“由於我有過上次失敗的案例,所以結合自己的經驗來說感受的話,就是需要保證平穩的心態和抗挫折的承受能力。在寫本子的過程中,不要過多去考慮最終的結果,要單純地聚焦到本子本身。”

他說,寫本子最重要的一點,是找到關鍵的科學問題,從工程技術問題出發,然後聚焦到個人認爲重要的或者有創新性的關鍵科學問題上,就這個過程是一個本子能立得住的根本。“第一次寫本子的時候,是單純從一些論文裏去找問題,欠缺明確的工程實踐需求,所以最後評審的時候得到一些意見和疑慮,這次我就吸取了教訓。”

相比“萌新”李建和二戰的吳霖,一回國就成功申請青年基金的陳昊無疑是幸運的。

在結束了三年的項目資助後,他又無縫銜接地開始申請面上基金。陳昊解釋,面上基金是家自然科學基金裏最基礎的資助類項目,又稱一般項目,青基結束後一般會申請面上基金,這個比青年基金競爭更激烈。

與其他在博士期間就在國內參與導師項目的同學不同,陳昊留學回來後寫本子就有點懵。“當時申請青年基金的時候,發現海外讀博期間是沒有多少機會可以來參與老師項目的申請的,這和國內的同學們不同,這對我來說是遇到的第一個問題。”

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副研究員薛姝、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研究員張文霞等在《當前我國青年科研人員面臨的主要壓力分析》一文中表示,相對繁瑣的科研管理對青年科研人員的時間精力耗費明顯。青年科研人員普遍在各類評審材料的準備、財務報銷的手續、審計檢查的應對等基礎性工作中投入了較多時間精力。

該文指出,科技工作者調查數據顯示,在申報和承擔財政支持的研究或開發項目過程中,52.1%的青年科研人員表示“項目經費報銷程序繁雜”,50.9%的青年科研人員表示“疲於應付經費審計”。建議加強對起步階段青年科研人員的項目和經費支持,賦予更多科研自主權;進一步優化科研管理程序,節約青年科研人員時間,提供更多業務培訓和學術交流等機會等,爲青年科研人員提供支持。

加大對青年人才的鼓勵

在3月申請結束後,青年教師們還有半年的等待期,8月是收穫結果的時候。

不管中選與否,青年基金申請的結束,才只是開展後續學術研究的敲門磚,青年教師們若是不能在規定的年齡期內選中,則會影響到後續的職業生涯。

根據規定,男、女青年教師一旦年齡分別超過35歲、40歲,就失去了申請國家青年科學基金項目的機會;分別超過38歲、40歲,將無法申請國家優青項目等。

面對此類情況,近年來,從國家層面到高校科研院所已經開始行動,給予他們更大的幫助和支持,其中包括“包乾制”和職稱評選。

2021年1月,人社部、教育部印發《關於深化高等學校教師職稱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強調科學合理設置考覈評價週期,聘期考覈與年度考覈、日常考覈相互結合,並適當延長基礎研究人才、青年人才等考覈週期。

去年年末,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計劃局刊文提出,建議適時擴大青年基金、優青基金、傑青基金資助規模,加大青年人才培養力度,蓄積創新基礎。

另外,復旦大學、中國農業大學、南京信息工程大學、重慶郵電大學等多所高校,先後明確不採用“非升即走”等招錄模式。

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校長金力去年就公開透露,復旦將推出“非升即走”的替代計劃,不升也能留,只要青年科學家在行業內做得足夠好,就可以留下來,化解“五唯”(唯論文、唯帽子、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壓力。

在李建看來,對於想長期從事學術研究的人來說,申請到青年基金也只是一個開始。申請到了之後就要把它好好地做好,去琢磨好裏面的問題。但青年基金往往資金不多,只是第一桶金,讓大家有機會把事情研究清楚了,可以去申請更多的項目,做更深入的研究。

根據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的安排,今年也會推出一些具體改革,例如持續開展分類評審、進一步完善科學基金人才資助體系。

再例如,重點項目、面上項目和青年科學基金項目繼續開展基於“鼓勵探索,突出原創;聚焦前沿,獨闢蹊徑;需求牽引,突破瓶頸;共性導向,交叉融通”四類科學問題屬性的分類評審,實施分類評審項目佔科學基金項目申請比重保持穩定。

以及穩步擴大青年科學基金項目資助規模,培養基礎研究人才後備軍。加強優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與同層次國家科技人才計劃的統籌銜接,提升資助效益。

(文中李建、吳霖、陳昊均爲化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