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2月25日,央行原行長周小川在《財經》雜誌、《財經》智庫、財通匯聯合主辦的第五屆全球財富管理論壇上表示,我國現有的養老金基礎並不太好,未來挑戰大,要高度重視、深入研究、客觀研究,更好地應對老齡化、體制轉軌和未來養老問題,才能真正實現高質量發展。

此前在2022年11月,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宣佈個人養老金制度啓動實施。周小川表示,制度安排之下,大家都有所行動、有所進展,同時也希望能夠提供更強有力的激勵機制。

“中國的一個現實情況就是人口多,同時養老金面不斷擴大。總體來講,由於老齡化,養老金資金池很容易有缺口。這種情況下,國家統籌安排的養老金是保基本,不會太高,或者說比較大的缺口會較大程度依靠個人養老金加以補充。”周小川說。

他指出,從社會上的討論來看,新推出的個人養老金制度是好的,但激勵機制偏弱。首現是現有個人所得稅還存在一定缺陷,有太大比重個人屬於不交個人所得稅的範疇。“其實這是可以改變的,當然這不是一日之功。絕大多數人都需要交稅,但由於各種因素,比如人口、家庭負擔、養老金等等,再採取扣除或退還的辦法,這方面還需做出改進。”周小川說,

爲什麼激勵機制在中國沒有顯示作用?周小川表示,很大程度上是因爲,企業繳納的社會保障資金已經用於現收現付了,“我國企業繳納的數量並不少,前幾年繳納比例是20%,這個水平使得企業的成本負擔過重,影響了企業的競爭力,後來下調了4個百分點,變成16%,16%也是個相當高的水平。”

針對養老金缺口,也有人認爲,車到山前必有路,到那時候,可以延長退休年齡,也可以提高企業的繳納比例。周小川表示,雖然延長退休年齡是有空間,但不是想延長多少年就延長多少年,這涉及到平均健康水平和老年人的生產力,企業也會在成本上有所考慮。企業的比例也不是隨意調整的,之所以將企業社保供款從20%調到16%,是因爲與企業競爭力相較,企業財務成本負擔過重。“即便16%在全球也是非常高的水平,而且這個16%不能計到職工的個人賬戶,就沒起到對職工勞動報酬的激勵作用,這些都會影響企業競爭力。”他表示。

周小川稱,由於中國企業養老金部分用於現收現付,時間長了以後,形成一個“三支柱”的概念,跟國際上“三支柱”概念是有差別的。我們的一支柱是政府安排的,二支柱是企業安排的,三支柱是個人的、是商業性的。這和國際上普遍用的情況有差別,世行和OECD用的“三支柱”,和後來爲了細化說的“四支柱”“五支柱”的概念有差別。

周小川還提出建議:第一,不要回避難題。第二,不要認爲這個問題很長期,還有很多拖延的機會,以後再做選擇會更艱難。第三,要注意治本,不要只治標,至少治標治本相結合;不要身體有病不去治病,以爲止疼藥多喫一點就解決問題了。第四,我們養老金的研究任務和挑戰巨大。中國的基礎並不好,人口多,老齡化特別嚴重,幾乎是世界上最突出的老齡化趨勢,再加上轉軌,可能缺口更大一些。

“我國的養老金預籌資金,從總數上看有好幾萬億,不是個小數,但從國際上看,爲方便比較,如果把各國GDP作爲一個參照系來看的話,多數國家預籌養老金的總量約爲GDP的50%-100%,有的國家超過100%;中國的這個比例較低,約10%以下,有人說6%,也有人說2%到3%。這些都說明,我們現有的基礎並不太好,所以未來的挑戰是很大的,還是要高度重視、深入研究、客觀研究,一定要更好的應對老齡化、體制轉軌和未來的養老問題,真正實現高質量發展。”周小川說。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