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chinatimes.net.cn)記者付樂 劉佳 北京報道

“線上閱讀碳知識、爲小樹澆水……這些玩法可以轉化爲碳減排量,賺取碳積分、農產品。”3月3日,馬上消費金融股份有限公司(下稱“馬上消費”)正式上線“馬上綠洲”公益項目,推出個人碳賬戶,促進用戶踐行綠色低碳行動。同時這也是消金行業首次推出個人碳賬戶。

3月3日,中央財經大學綠色金融國際研究院院長王遙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助力綠色金融發展,消費金融公司能做的有很多,例如針對小微企業、農戶等普惠金融重點羣體構建合理的碳排放覈算機制、完善碳覈算方法。或者將用戶節能減碳行爲被量化爲碳積分並配置相應權益,解決消費者難點的同時助力全社會綠色理念發展。

在綠色金融高速發展的大背景下,金融機構紛紛開啓了綠色信貸的初步實踐,例如中信銀行面向個人用戶推出碳普惠平臺“中信碳賬戶”,平安銀行上線借信雙卡碳賬戶平臺“低碳家園”。金融機構陸續推出了引導人們節能減排的個人碳賬戶或公益項目,採用贈送積分和權益、線上線下聯動種樹等方式,將個人綠色低碳行爲融入到生活服務和金融服務中。

消金行業入局

在傳統金融服務中,用戶與金融機構在線下籤署紙質合同,而紙張的消耗相當於增加了碳排放。如今在純線上消費金融服務中,用戶只需在手機下載安裝App,即可完成金融服務。

這種不用出門、無紙化的服務,本身就是一種低碳行爲。爲此,馬上消費上線“馬上綠洲”公益項目,爲其平臺用戶建立個人碳賬戶,用戶在平臺上無紙化操作等綠色低碳行爲均可獲得碳積分獎勵,並自動存入碳賬戶。

個人碳賬戶是指金融機構通過收集用戶日常金融消費數據,來評估用戶衣、食、住、行活動中的碳減排行爲,形成碳賬戶餘額。它可以應用在綠色出行、綠色消費、綠色生活等各種節能減排場景中,用戶可實時記錄與查詢碳減排數據,而這些碳積分既能兌換商品服務,也可用於支持公益。

對民衆來說,當下還無法以個人身份參與到碳權交易中,個人行爲也無法折算成碳權、碳匯,而個人碳賬戶的設立,通過各種碳普惠活動將個人在生活中的減碳行爲累積用以換取經濟價值,通過碳減排行爲與碳賬戶餘額掛鉤的方式,爲未來個人進入碳權交易市場奠定基礎。

記者在安逸花App上發現,用戶首次訪問“馬上綠洲”,會獲得一棵待澆灌的小樹並開通個人碳賬戶。點擊使用能量澆灌小樹,讓小樹升級。小樹從1級升到7級,個人碳賬戶即可獲得5-50分不等的碳積分。除了玩遊戲賺取碳積分,能量獲取的方式也包括玩飛刀遊戲、能量風車,在“智慧養雞場”線上認領、餵養小雞,每天在“金幣樂園”簽到領取金幣、玩轉盤贏取金幣,在“奪寶島”玩搶金幣遊戲等。

此外,“馬上綠洲”還設置了“綠洲任務”,用戶訪問碳百科知識庫、“智慧養雞場”、助農商品和鄉村振興視頻,也能獲得碳積分。其中,碳百科知識庫意在向用戶宣傳、普及節能減排知識,例如綠電概念、乘坐地鐵出行每人每公里可減少碳排放多少等。

馬上消費董事長趙國慶表示,每一個用戶在“馬上綠洲”都有一個碳賬本,清楚地記錄了其什麼時候賺取了碳積分,通過哪些方式賺取的碳積分,以及形成的碳減排量達到多少等信息。憑藉碳積分,用戶可在安逸花App商城換取菌菇、大米、苕粉、蜂蜜等鄉村振興產品。

個人碳賬戶升溫

近年來,隨着綠色發展理念逐步深入人心,建設銀行、中信銀行、崑崙銀行和螞蟻集團等多家金融機構陸續推出了引導人們節能減排的個人碳賬戶或公益項目。

另在消費金融行業,中信消費金融、捷信消費金融與馬上消費都已發佈ESG報告,另有中原消費金融創新綠色信貸產品,推出首次借款用戶可享“7天無理由還款”權益,鼓勵用戶適度消費,避免造成資源浪費。

王遙表示,消費金融公司在綠色消費信貸方面發力,圍繞環境與社會的良性、可持續發展,加大對於節能低碳、清潔環保等產品的信貸服務力度,將綠色信貸作爲業務發展的出發點與落腳點,有助於生態文明建設和鄉村振興戰略,推動綠色業務創新。

“消費金融公司可發展碳普惠機制,與金融科技公司合作,爲用戶搭建‘個人碳賬戶平臺’,尤其針對小微企業、農戶等普惠金融重點羣體構建合理的碳排放覈算機制、完善碳覈算方法,使碳減排和碳匯效應可計量、可跟蹤,以解決普惠金融普遍面臨的信息不對稱問題。同時,將用戶節能減碳行爲被量化爲碳積分並配置相應權益,基於此提供貸款額度升級、分期福利等激勵機制,解決消費者難點的同時助力全社會綠色理念發展。”王遙表示。

當前我國正在構建綠色金融體系,市場實踐中也更多的將綠色金融產品創新與“碳”掛鉤,例如,目前多個地方正在推廣的碳賬戶、碳配額質押等。此前人民銀行推行的碳減排貨幣政策工具,對於帶動綠色金融服務雙碳能力的提升也有顯著作用。

日前,銀保監會發布的《銀行業保險業綠色金融指引》對ESG風險的治理提出了明確的要求,針對政策制度及能力建設、投融資流程管理、內控管理與信息披露、監督管理等各個維度涉及的ESG風險都提出了約束性或指導性要求。

王遙提醒道,還應重視風險把控,將環境、社會、治理風險更深度融入金融工作中,嚴防快速發展綠色金融的過程中出現的漂綠、洗綠風險。此外,除了銀行、保險業外,綠色基金、綠色信託等其他金融領域的ESG風險管理和投資也正在萌芽,未來在這一領域仍將有持續深化發展的空間。

來源:華夏時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