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建偉呼籲國家高度重視對高端國產化儀器材料設備自主研發的政策引導,鼓勵支持國有企業實現高端設備、器件和材料的研製。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常務副校長潘建偉在3月4日晚間舉行的媒體採訪時透露,中國正在研製中高軌量子衛星。

潘建偉說道:“我們正在與國家空間科學中心合作,研製一顆中高軌衛星,未來高軌衛星和低軌衛星結合,將建成廣域量子通信網絡。”

2016年,潘建偉團隊發射了全球首個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但是“墨子號”也有其侷限性,因其是低軌衛星,運行的軌道約500公里高度,對地球的覆蓋範圍較小,工作時間偏短(單次過地面站的時間約9分鐘),而且由於技術限制,目前只能在夜晚工作,這極大地限制了它未來的應用。

潘建偉表示,中高軌量子衛星具有諸多優勢,例如更長的實驗時間提升工作效率,可以做距離更遠、覆蓋範圍更廣的量子通信,還可以把量子力學的非定域性檢驗再大步往前走。

在今年的兩會上,潘建偉也帶來了關於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提案,呼籲國家高度重視對高端國產化儀器材料設備自主研發的政策引導。

他表示,要構建中國式現代化的宏偉藍圖,必要的前提條件是實現高水平科技的自立自強。“很多高端材料和科學儀器都是可以買的,但是當我們進入到國際激烈競爭的時候,高端的儀器設備材料就不容易進口了,如果不能實現器件設備的自主研製,我們很難完成高水平科技的自立自強。”潘建偉指出。

他希望通過國家政策的進一步引導,能夠鼓勵支持國有企業實現高端設備、器件和材料的研製。

潘建偉表示,他高度重視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尤其是在涉及戰略性、前瞻性的科技前沿佈局方面,需要完善人才培養機制,提供好的政策和制度建設。

“科技創新人才培養要有基礎創新體系能力的建設,如果沒有完備的創新體系能力建設,不利於創新和人才培養。”潘建偉說道。

他表示,過去十年,我國科技有了長足的進步,以物理學爲例,中國每年都有入選國際年度十大進展的科研成果,無論是在量子物理、量子科技、高能物理、天體物理等方面,中國都已經走在了世界科研的前沿,可以國際同行平等對話。

去年夏天,潘建偉團隊還發射了世界首顆量子微納衛星“濟南一號”,有助於我國實現基於微納衛星和小型化地面站之間的實時星地量子密鑰分發,構建低成本、實用化的天地一體化量子保密通信網絡。

“改革開發至今,我國對科學的重視程度大幅提升,投入大幅增加,包括在中微子物理、超導物理研究、量子信息技術研究等方面。”潘建偉表示,“我國對科技的重視提供了全方位的國際競爭合作的能力。”

在回應外界關注的通用量子計算何時能夠實現的問題時,潘建偉表示:“量子計算要真正構成通用量子計算之前,首先是要實現量子糾錯,量子糾錯實現後,距離通用的量子計算還需要10-15年時間。”

潘建偉稱,現階段量子計算暫無法解決實際問題,因此不應對此進行過度炒作。“說量子計算可用於新冠病毒檢測,或者一些所謂的量子金融,都是還沒有得到科學支撐的炒作行爲。”他表示。

儘管如此,潘建偉仍然表示,近期量子計算可以在量子化學、材料設計、量子模擬機等方面取得較大進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