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收增速放緩,百億補貼上線,京東股價大跌。

3月9日,京東集團(Nasdaq:JD,09618.HK)發佈2022年四季度及全年業績。數據顯示,京東在2022年總收入10462億元,同比增長9.9%,首次突破萬億元大關。去年第四季度,京東收入爲2954億元,同比增加7.1%,

盈利方面,京東去年淨利潤104億元,上年爲淨虧損36億元,同比扭虧爲盈;經調整後淨利潤282億元,上年爲淨利潤172億元,同比增長64%。去年四季度,經調後淨利潤爲77億元,去年同期爲36億元,同比增113.9%。

儘管整體盈利能力提升,但在財報發佈後,京東美股盤前一度跌超5%,截至9日美股收盤,京東跌11.28%,報收41.68美元。

“百億補貼不是口號”

在分析人士看來,此次京東股價大跌,部分原因正是由於此前宣佈上線“百億補貼”。京東此前宣佈,旗下百億補貼頻道已在3月6日晚上8點全面上線,消息一出,引發外界強烈關注。在財報後的電話會議中,京東CEO徐雷也直接回應了這個話題。

談到上線“百億補貼”的初衷,徐雷表示,價格是電商用戶體驗裏的重要因素,以往所有電商企業價格讓利都集中在大促,使得消費者形成了“不促不銷”和“不促不買”的慣性,但這種現象對於行業而言不是最優解。

“京東的百億補貼不是一句口號,我們希望通過調整營銷策略,引導用戶逐步改變購物習慣,從‘大促囤貨’到‘天天低價’。”徐雷透露,百億補貼只是京東價格策略中的一部分,計劃第一個月投入達到10億元左右。

徐雷稱,首先要從供給側保持更開放的心態,通過更豐富的品類滿足消費者的需求;第二,要通過京東多年沉澱的供應鏈能力實現降本增效;第三,在低價上讓消費者能感知到。他提到,由於百億補貼上線的時間較短,目前來看取得了不錯的效果,超出預期,給老用戶帶來真正的實惠,也帶來很多的新用戶,總體來看是對京東是有價值的。

推出百億補貼是否將給京東帶來利潤上的壓力?京東CFO許冉解釋,不是所有折扣優惠都會計入營銷支出和利潤中,推出“百億補貼”的目標是減輕每年兩次大促的運營壓力,將重新分配營銷資源,無意大幅調整全年的營銷預算。

值得注意的是,外界對京東推出“百億補貼”喜憂參半。中泰國際研報分析稱,預期上線百億補貼將可爲京東帶來短線增量收入,有助其進一步向低線城市用戶滲透,但有機會引發更爲激烈的市場競爭,長期效果仍待觀察。此外,在短期宏觀仍存壓力的情況下,“百億補貼”引發了市場對公司盈利的擔憂。

招商證券研報顯示,京東上線百億補貼的舉措預計對於利潤率的影響有限,而企業的長期增長韌性被市場低估。同時,研報指出,京東集團擁有穩固的供應鏈壁壘,預計長期將受益於消費升級,實現收入與利潤的穩健增長。

“消費信心復甦還需要時間”

股價下跌的另一原因是,疫情帶來的消費疲軟依舊在影響京東整體營收。

數據顯示,京東在2020年、2021年的總營收分別爲7458.02億元、9515.92億元,同比增速爲29.3%、27.6%。相比之下,今年9.9%的增長速度明顯放緩。

去年第四季度,京東總營收爲2954億元,同比增加7.1%,前三季度的同比增速分別爲17.95%、5.44%和11.35%,與上年同期相比均有明顯回落。

談到消費信心的復甦,徐雷坦言,要完全恢復到疫情前的態勢還需要時間,宏觀經濟已經出現回溫趨勢,消費信心的恢復需要依靠企業投入生產的恢復,尤其是海量的中小企業,循環下來週期較長,“和很多品牌商家接觸後,大家對今年的看法比較一致,就是謹慎樂觀,下半年應該會比上半年好一些。”

從細分數據來看,京東的總營收主要分爲零售、物流、達達、新業務四大部分。在覈心業務零售方面,去年四季度京東零售收入2689.25億元,同比增長3.6%,去年總收入9299.29億元,同比增長7.3%。

值得注意的是,財報中京東並未公佈日活躍用戶的具體數據。京東表示,2022年,京東集團的用戶繼續保持高質量增長,日均活躍用戶數同比雙位數增長,零售用戶購物頻次和用戶平均貢獻收入(ARPU)繼續保持增長勢頭。其中,京東PLUS會員在籍會員數量截至四季度末達3400萬,保持高速增長態勢。

物流方面,四季度京東物流收入430億元,同比增長41.4%。2022年全年京東物流營收爲1374億元,同比增長31.2%。其中外部客戶收入達891億元,同比增長50.8%,佔比近7成。

此前一度給京東帶來大額虧損的新業務,在去年三季度盈利後,再度陷入虧損,但同比有所收窄。京東新業務主要包括京東產發、京喜、海外業務及技術創新。財報顯示,去年四季度,京東新業務總營收爲47.6億元,同比下降42%,經營虧損達到11.53億元,同比收窄64%;2022年全年,京東的新業務板塊收入爲217.79億元,同比下降16.44%,全年虧損52.95億元,同比收窄約50%。

財報還提到,京東體系的員工數從2020年初的26萬增長到2022年底的超過55萬,新增了29萬員工。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