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楊濤(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員)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大力發展數字經濟,提升常態化監管水平,支持平臺經濟發展。2022年,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加快發展數字經濟,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羣。

數實融合已成爲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與之相應,現代金融體系既要滿足經濟轉型升級的需求,又要改善自身的穩健性和運行效率,因此圍繞數實融合來推動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也是題中應有之義。

關於實體經濟的探討由來已久,通常側重於指真實的商品生產與流通。在實踐中,2008年爆發危機之時美聯儲頻繁使用這一概念,被業界認爲是指除去房地產、金融,甚至能源之外的經濟部門。無論如何,實體經濟更多是指國民經濟相對核心、穩定、缺乏變化的部分。同時,數字經濟的概念同樣缺乏清晰共識,其衡量通常有國民經濟覈算法、增加值測算法、競爭力指標體系和數字經濟衛星賬戶。我國統計局則以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來描述。與實體經濟相比,數字經濟更多體現出動態變化、非傳統性等特點,當然嚴格意義上說,二者並沒有涇渭分明的邊界。

爲更好地促進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關鍵在於有效地測度二者融合的現狀、釐清背後的動力機制、把握未來的發展路徑、優化相關保障要素、改善政府對策措施。對此我們認爲,可以從如下四方面來認識數實融合及相應的金融支持重點。

首先,可從宏觀、中觀、微觀視角來看數實融合。一則,宏觀層面是通過推動經濟數字化轉型,進一步提升全要素生產率,改善勞動力和資本要素的質量,推動勞動生產率提升和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相應的金融活動則應致力於激發內生增長動力,既服務經濟結構優化,又着力改善經濟部門的金融“有效需求”,使得貨幣金融循環更順暢。二則,中觀層面是促進三次產業結構優化與效率提升,並且重構衆多行業的上中下游運營方式,對此推動產業鏈金融創新則是重中之重,使得資金流、信息流、商品流、物流等呈現一體融合。三則,微觀層面則是推動市場主體的數字化創新與變革,改善企業生產函數,全面增加可持續發展能力。對此,則需要更加精準、功能多元化、生態共贏的金融資源匹配。

其次,可從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數字基礎設施來看數實融合。一則,數字產業化是數字經濟的“高精尖”部分,尤其是前沿技術的戰略性新興產業,迫切需要中長期資本的有效支持,也需要金融風險管理模式的創新。二則,產業數字化是傳統產業經過數字技術改造,增加了新價值、形成了新業態,更是數實融合的核心地帶,需要金融創新的有效支持。例如,由於相關業態在數字化衝擊下,變得分散化、智能化、輕資產化,傳統的金融工具遇到挑戰,適應產業數字化演變的需要,金融數字化產品也“呼之欲出”。三則,數字“新基建”需要投融資模式的創新,從而適應項目形式更多樣、範圍更廣泛、規模更分散、技術含量更高的特點。同時,還需完善金融“新基建”來助力數實融合,包括數字化的支付清算設施、徵信系統、金融信息基礎設施等。

此外,從投入產出的視角來看,數實融合本質上是更好地運用勞動力、數據、技術、平臺等供給側要素,更好地服務居民與企業部門需求側。一則,在勞動力供給規模受約束的情況下,更多需要依靠數字化來改善勞動力質量;數據作爲重要的新興要素,需真正進入生產、分配、交換、消費的再生產過程中;基礎性技術、前沿重大技術、應用技術都需成爲承載數實融合的重要工具;平臺經濟則是推動數實融合、爲產業集羣助力的核心模式。對此,金融在促進就業、支持勞動力素質與技能提升,保障數據要素的市場化改革,推動科技金融服務創新,合規健康地融入平臺經濟模式中等方面,都大有可爲。二則,數實融合的結果是否成功,關鍵在於能否促進居民收入增長、消費穩健發展、企業生產效率提升、產業規模化發展、國際市場競爭力不斷增強等,對此,消費金融、產業金融的創新迭代,金融“走出去”以助力企業國際化等,都是金融發展的重要着眼點。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