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陳瓊燁

近日,西南大學開設“公務能力與公務員文化素養”微專業一事引發社會熱議。

根據西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發佈的“公務能力與公務員文化素養”微專業招生簡章,招生對象爲西南大學大二及以上年級全日制在校本科學生。課程計劃包括申論概論、公文寫作、行政能力測試基礎、公文寫作和公職人員情緒管理等。學生自願報名選學,歷史文化學院擇優錄取。

3月21日,界面教育致電西南大學教務處教學研究科詢問該微專業師資配置,對方表示不便透露。同日,界面教育多次致電歷史文化學院,電話未接通。 

據《中國新聞週刊》援引西南大學教務處教研科相關工作人員說法,微專業是爲了給學有餘力的學生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而推出的一種人才培養項目,結課後不授予學位,只發放統一學習證明證書。校方表示,該專業並非專爲學生考公開設,報考公務員跟微專業無直接聯繫。

對此,社交媒體上的聲音呈現兩極態勢,有網友認爲,和動輒上萬的考公培訓費用相比,該微專業的學費經濟實惠,僅需一年、花費1920元,就能學到申論和行測的知識,還能獲取24個學分,相當有吸引力。

也有網友認爲,除申論和行測外,該微專業設置的公文寫作、公務禮儀、情緒管理、公務交流與表達規範等課程,對於筆試未通過的學生而言,並非是首要考慮因素。

西南大學的“公務能力與公務員文化素養”微專業引發爭議,主要源於當前的“公考熱”。

考公競爭日趨白熱化。2022年,超202萬人報考國家公務員,183萬餘人通過資格審查,平均競爭比超過60:1。2023年,公務員報名人數突破250萬,同比增長25%,達近十年之最,資格過審最大競爭比超5800:1。

與此同時,2023屆高校畢業生將達1158萬人,同比增加82萬人,使得就業形勢更爲嚴峻,或進一步助推考公熱潮。

3月21日,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熊丙奇對界面教育稱,從提升學生的就業競爭能力角度看,西南大學開設該微專業無可厚非,但需要避免高校辦學以就業爲導向的功利化走向。

“高校應形成自身明確的辦學定位,以符合本校辦學定位爲前提。”熊丙奇稱,“否則,一旦學生有考證考級的要求,學校也圍繞考證考級,對標社會上的培訓機構,推出相應的微專業,這會讓微專業變異爲培訓班,而忽視對學生綜合素養的培養。”

這並非是西南大學開設的首個微專業。

界面教育瀏覽該校官網發現,除“公務能力與公務員文化素養”微專業外,還有經濟管理學院的“大數據分析與數字經濟”和商貿學院的“大數據商業分析”微專業等。

除西南大學外,近年來,爲推進跨學科人才培養,包括北京大學、中國傳媒大學、華南理工大學在內的多所高校均推出微專業。

目前國內高校開設的微專業主要有兩類。一類是高等院校開設的跨學科課程,屬於高校類微專業;另一類則是以職業技能培訓爲主的微專業,面向高職高專院校的學生。

從近年來各大高校的探索實踐來看,學校一般會選擇與科技前沿技術領域相關的專業學科設置微專業,以培養產業所需的創新型、複合型人才。例如武漢科技大學開設的大數據技術與應用、智能醫學、創新創業管理等微專業; 廣東工業大學開設的智能建造微專業, 面向廣東省“雙十戰略”萬億級產業集羣規劃。

熊丙奇認爲:“開設微專業要避免急功近利,要讓微專業起到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的改革成效。”在他看來,此前高校開設的微專業沒有引發過多輿論關注,是因爲這些微專業基本符合社會期待,主要推進學科交叉,開設複合型課程,採取項目式教學等。

責任編輯:劉萬里 SF014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