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本篇文章是川西之旅的下篇,繼上一篇我們細聊了探險者的ACC自適應巡航以及APS自動泊車系統後,這次我們將會聚焦它的語音交互系統、BSD盲區監控系統、疲勞監測系統。


在丹巴縣住宿一晚後,我們正式開始了第三天的旅程,沿着熊貓大道一直往前走大約60公里,就到了雅拉雪山的觀景臺,按照原本的計劃,在這段路我們應該對探險者的語音交互系統做一個測試的。

但計劃永遠趕不上變化,由於道路盤旋在山間,信號一直處於時有時無的狀態,也因此,福特探險者的語音交互系統只能完成類似於打開空調/關閉空調等相對單調的動作,遂,我們只能將計劃延後。

翻過雅拉雪山觀景臺後,兩邊沒有遮天蔽日的大山,視野逐漸開闊,但遺憾的是,即使沒有大山遮擋信號,但由於信號塔等基礎建設比較稀疏,所以信號也一直斷斷續續,這種情況一直延續到我們達到八美石林景區,信號才穩定,所以抓住了這次機會,我們測試了它的語音交互系統。


01 語音交互系統測試


這裏我們參考的是i-VISTA 2020版的測試規程,從喚醒、功能滿足度、功能豐富度、方言支持度四個維度來對探險者的語音交互系統進行一個測試。


從實際表現上來看,福特探險者的語音交互系統做得還算比較ok,語音識別的準確率以及識別的速度,都在一個可接受的範圍;在功能方面,常見的打開音樂、導航、電話都能全部識別,如果用方言做出指令,80%的情況下都能識別,這裏我們用的重慶方言,感興趣的朋友可以用其他地區的方言再進行一次測試。

而在比較難的比如打開系統設置、打開車輛設置、打開娛樂系統幾個方面,除了最後一個打開娛樂熊探險者不能“聽懂”外,其他兩個語音指令也能很快給出反映。


此外,由於探險者是分區獨立空調,所以它的語音能通過音紋識別來控制調高副駕或是主駕的溫度,如果是副駕發出的指令,那麼只會對副駕的空調進行調溫。


以上是探險者表現好的一面,但也有不足,特別是去年北京車展對多款新勢力車型做過相同的測試後,更能發現傳統主機廠與新勢力之間的不同理念。

比如簡單的打開車窗,探險者就不能通過語音來進行控制;又比如天窗的開合,同樣不能通過語音來控制。


這種設定的出發點我不知道是基於什麼理念,可能是出於安全,又或是出於其他,但如果僅從使用體驗上來講,新勢力車型的確給人更深刻的印象。


02 BSD盲區監控


其實從提車到旅程的前大半段,我們隨時都能感受到福特探險者的盲區監控系統在起作用,高速上、國道中、縣城裏,只要後方有來車準備超車,探險者的BSD系統都能很快且精準的識別出來。

從原理上來講,其實BSD盲區監控並不複雜,一般是通過毫米波雷達作爲主要傳感器,對後方的車輛速度、運動方向等信息進行監測,如果檢測到轉向有碰撞的風險,那麼就會在後視鏡上閃亮橘黃色的警示燈(也有可能是方向盤震動、安全帶縮緊)來對駕駛員進行一個提醒。


我們此前的文章對i-VISTA 2020年所測試過的15款車型做過一個總結,其中BSD單項平均得分達到了9.5分,搭載率達到80%,可見這個技術的成熟度已經是十分的高了,當然,這也與其原理比較簡單有關。

這部分可聊的並不多,所以我們也不浪費大篇的篇幅來對BSD進行一個細寫,索性就直接快進到下一個章節。


03 駕駛員疲勞檢測系統


川西之行的第五天,我們返程了,從雅安返回重慶,大約400公里,幾乎全程高速覆蓋,而我們也將在這段路上進行最後一個測試項目——駕駛員疲勞檢測系統。


一般來講,市面上常見的駕駛員疲勞檢測系統,是通過車內的攝像頭來對駕駛員進行一個檢測,如果檢測到駕駛員有走神,疲勞(眯眼),打哈欠等行爲,系統就會進行主動預警。

但福特探險者車內並沒有監測駕駛員的攝像頭,所以它採用的是另外一種檢測方式:通過對車輛車道的偏離度,方向盤的輸入角度(比如打瞌睡的駕駛員很大概率會在一段時間內有少的或者沒有方向盤修正,跟隨一個大的修正)來驗證駕駛員是否有疲勞駕駛。


但比較可惜的是,我們在測試中難以復現這個現象(即系統提醒駕駛員注意休息),在駛福特探險者的5天時間裏,除了第一天成功將駕駛員疲勞檢測系統“召喚”出來外,在其他時間甚至故意多次偏離車道線的前提下,依舊是沒能復現,不過我們可以肯定,探險者肯定有搭載駕駛員疲勞檢測這個配置。

寫在這兒,整個川西之旅就算是告一段落了,5天的時間,1000多公里的實測,我們自認爲對探險者還是進行了一個公正也還算客觀的測試,如果從智能化程度上來對它進行一個評價,我認爲「中規中矩」這四個字來形容它十分的恰當。


雖然它的起售價已經逼近31萬,但智能化的表現的確是不夠亮眼,目前市面上很多20萬級別的車型,也能做到幾乎相似的功能,但以上的一切是僅從智能化程度出發,至於買這車的目標羣體對智能化配置有多看重,那就因人而異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