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不能沒有純電動車,有了產品,銷量不高也沒法轉化成充足的積分。而規模越大的企業,越需要更多“爆款電動車”來支撐,要麼就是能夠找到最便宜的積分賣家。



文|王鵬宇


圖|來源網絡




賣新能源車能不能賺錢,一直業內熱議的話題。畢竟在電池成本還沒有下降到“平民階層”的情況下,很多經濟車型的造車成本都分攤給了電池組。如果成本管控能力不那麼駕輕就熟,車企實際上就會轉變爲給電池企業“做嫁衣”。


 


然而,隨着最近工信部和工業發展中心發佈的一紙“2020年雙積分年度報告”,這個“靈魂問題”似乎有了另一種解釋。


 


這份報告中顯示,2020 年,中國境內 137 家乘用車企共產生油耗正積分 432 萬分,負積分 1178 萬分;新能源正積分 435 萬分,負積分 108 萬分。總體而言,多出來的新能源正積分遠不足以填補平均燃料消耗量積分的缺口。這個差值的大小,更是出乎了很多人的意料。


 




“舊勢力”突圍




自從頒佈雙積分政策以來,持有新能源正積分的乘用車企業正在變得越來越多,積分的頭部企業集中度也有所降低。2016-2019年,排名前十的企業積分數佔比從2016年的87%下降至2019年的67%。


 


2020年,這一現象更加凸顯。在排名新能源積分榜單前十的汽車企業中,傳統車企在新能源積分榜上的席位更是升至7席。除了排名榜首的特斯拉在意料之中,比亞迪、上汽通用五菱,以及北汽、廣汽、長城、奇瑞都完成了對新勢力企業的逆襲。


 





這些企業的體量之大,銷售新能源車型的數量之多,足以帶動積分市場向更均衡的方向發展。


 


但是在事情的另一面,顯示在新能源負積分榜上的數字更加觸目驚心。排名第一的一汽-大衆負積分達到了118.6萬,第二的上汽通用爲92.2萬。僅這兩家企業的數值相加,就足以吞噬掉正積分榜前三位的所有結餘。而排在他們之後的上汽大衆、吉利、長安、奔馳,也都是支撐中國車市銷量的中流砥柱。


 


如此之高的負數總和也在表明,傳統車企的轉型壓力依然巨大,突破新勢力封鎖的只是“極少數”。所以,隱藏在這個數據背後的真相是,不論是雙積分的轉讓交易,還是傳統車企轉型發展的步調,都會在未來變得更加頻繁。


 




交易量創新高,賣分環境“成熟”


 


僅從目前來看,龐大的雙積分“負值”已經帶來一個更大的問題。


 


雖然工信部自2020年初便啓動了疫情對《積分辦法》實施影響的跟蹤評估,對標配啓停、動能回收的車型,以及註冊地在湖北的乘用車企業進行了一定程度的政策鬆綁,但這無法從根本上解決積分短缺的問題。在極不平等的“供需關係”下,積分價格的水漲船高也就成爲了必然。


 


從報告上看,2020年的新能源積分交易額度和每個積分的“單價”都創造了新紀錄。2018-2020年交易年度新能源積分交易訂單共186筆,其中2020年就佔據了73筆,積分交易總數215萬分,同比增長40%。此外,新能源積分平均交易單價也升至1204元/分,相比2019年的“均價不超過500元”已經上升了一倍還多。


 





賣方瘋狂漲價,買方又不得不“照單全收”。在這種市場環境下,必然會成就一部分企業,打擊一部分企業,讓這個市場產生一些匪夷所思的現象。


 


舉個例子,上汽通用五菱攀升至新能源正積分榜第二位,憑藉的就是宏光MINI EV這一款車。在傳聞中,這款車的銷量雖然高,但是單車利潤只有不到一百元,相當於“賠本賺吆喝”。但是,憑藉其創造的44萬新能源正積分,就能在解決企業內需的基礎上盈利5.3億元,相當於把每輛車的利潤擴大到了1300元。




不要忘了,對於這樣一款經濟性小車而言,上汽通用五菱也並沒有投入很大的技術、研發成本。同時利用這款車良好的市場業績,五菱品牌也在業內提升了不少知名度。不論從哪一方面看,他們都是這個市場中的最大贏家。


 


反過來,在積分政策的壓力下,一汽-大衆、上汽通用這些“負班長”就成了積分市場中徹底的“Loser”。


 




銷量爲王




如今,國六B+雙積分的兩項政策施行,都是在給傳統燃油車下達“最後通牒”,因此我們可以看到越來越多的主銷車型改爲了重混或是插電混動,用以抑制“負積分”的誕生。然而,政策最終還是要引導車企向“完全電動化”發展。



在新能源積分方面,純電動乘用車的平均單車積分還在逐年走高。2019年,合資、國產、進口電動車的平均單車積分已經達到了4.89分/輛、4.88分/輛、5.08分/輛,這與2016年的分值相比已經上升了30%。所以,就當下的積分壓力而言,這的確有督促每一家企業向電動化轉型的作用。


 





然而,擺在面前的問題沒有這麼簡單。企業不能沒有純電動車,有了產品,銷量不高也沒法轉化成充足的積分。而規模越大的企業,越需要更多“爆款電動車”來支撐,要麼就是能夠找到最便宜的積分賣家。




這便會滋生出另外一片土壤,就是“誘導”車企一門心思地看中銷量而忽略掉其它。曾經在市場中銷聲匿跡,如今又掛上雷丁、凌寶、朋克等一系列新LOGO湧入市場的 “不知名微型電動車”們便是最好的證明。它們也許並不是看中宏光MINI EV在銷量業績中取得的成績,而更像是看中新能源車市場背後巨大的積分缺口。




在汽車電動化方興未艾的今天,不知這種現象究竟是好還是壞。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