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化無疑已經成爲了當下汽車產業的發展潮流和趨勢。汽車的形態也開始從單純的出行工具向智能化移動終端轉變。


當車身開始搭載智能化技術,當售車模式已被互聯網思維所改變,當主機廠們也開始與互聯網融合……造車,已經進入互聯網時代。


造車思維的互聯網化

從汽車行業的發展現狀來看,“軟件定義汽車”的時代已經開啓,整車的價值將不再由傳統的機械硬件決定,而是由軟件以及與軟件所適配的電子硬件決定。


在這種背景下,主機廠已經加大了電子硬件和軟件的研發力度;汽車銷售的價值鏈也將從原本的一錘子買賣,延展至軟件和後續的服務。


也就是說,數據、算法、傳感器、芯片、增值服務等,將逐步弱化發動機等傳統機械器件的統治地位,成爲下一代汽車的核心競爭力。


車載技術方面,在以電動化、智能化爲主打方向的造車新勢力的帶動下,汽車已然成爲大數據、雲計算、5G等電子信息技術落地的重要場景,其與互聯網的邊界正被打破,汽車正從原先由人工操控的機械產品,轉變成一個由電子信息系統控制的、具有平臺開放屬性的智能空間產品。


從監測電動車電池包的溫度,到人機交互,再到自動駕駛功能的實現——無論是純視覺感知還是激光雷達多傳感器方案,無論是單車智能還是車路協同,都離不開芯片的支撐、軟件的開發和算法的搭建。


以自動駕駛爲例,其功能的實現,主要依賴於車輛對環境信息的感知、路徑的規劃、決策控制以及定位導航。除了需要搭載傳感器、芯片等電子硬件外,還需要軟件充當自動駕駛汽車的“大腦”,通過算法對數據進行分析和學習,並幫助車輛作出最優的駕駛決策。


除智能駕駛外,智能網聯汽車在智能交互、智能服務方面,也需要引入海量的軟件開發和數據運算處理工作。


隨之而來的,就是當前正呈指數級增長的汽車軟件代碼行數。


與此同時,隨着車載操作系統、自動駕駛系統以及車聯網等技術及產品的引入,軟件在整車價值和整個汽車產業中的比重將會不斷增加。


與此同時,在互聯網思維的衝擊下,智能汽車的業務邏輯也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一錘子買賣固然乾脆利落,但是以用戶和服務爲導向的思維無疑爲新造車帶來了更多的利潤和想象空間。


造車主體的互聯網化


至於造車主體的互聯網化,則是指參與設計、製造汽車的企業也從傳統的汽車製造商,逐漸轉換爲了具有互聯網思維的企業。


這裏面既有具有互聯網背景的造車新勢力,也有跨界造車的互聯網巨頭,更有正在嘗試向智能化方向轉型的傳統主機廠。


到2020年,此前歷經兩年寒冬的造車新勢力們一轉頹勢,各家都交出了不錯的銷售數據。受市場激勵,資本隨之湧入,智能汽車再度成了大熱風口,巨頭們紛紛入場,爲智能汽車賽道再添了一把火。


投資、技術賦能、下場造車已然成了當前互聯網巨頭們滲透汽車行業的三大主流戰略。


鯰魚效應下,傳統主機廠也不得不走出舒適區,迎向汽車電動化、智能化的浪潮。


在新造車企業不斷崛起、互聯網巨頭紛紛下場造車的夾擊下,智能化轉型似乎已經成了當前傳統車企未雨綢繆的重要選項。


回首過去,智能手機的第一次非理性繁榮以互聯網造機浪潮失敗告終。然而兩三年後,4G牌照正式發放,智能手機市場隨着4G網絡的普及迎來新一輪爆發。


十年過後,智能手機紅利衰竭、流量觸頂。5G爆發前夜,汽車卻開始從傳統交通運輸工具向智能移動終端轉變,成爲了5G技術應用的重要場景之一。


歷史就像是一個輪迴,上一個十年中,4G網絡的普及帶來了以智能手機爲終端的移動互聯網時代,而未來十年,智能汽車或許將乘着5G的東風成爲新時代的主角。


來源:雷鋒網丨聲明: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