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經營報

本報記者 陳婷 曹學平 深圳報道

“目前,計算科學與人工智能(CADD/AIDD)是公司主營業務和研發的輔助工具,直接貢獻的銷售額及利潤較小,對公司主營業務的發展影響有待觀察和驗證。”

日前,面對投資者的關注以及公司股票出現較大幅度波動,成都先導(688222.SH)在披露公司AI製藥項目相關進展消息後,緊急發佈上述風險提示公告。

近段時間以來,現象級應用ChatGPT引起廣泛熱議,也帶火了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概念題材。包括成都先導在內,皓元醫藥(688131.SH)、藥石科技(300725.SZ)、泓博醫藥(301230.SZ)等醫藥上市公司先後披露布局AI製藥賽道相關情況,二級市場情緒受到影響。

其中,成都先導股票交易連續2個交易日內(3月27日、3月28日)收盤價格漲幅偏離值累計達到30%。根據此前披露,成都先導稱其與騰訊合作的AI製藥項目成果已經發表,基於AI技術的分子骨架躍遷系統已在公司多個內外部藥物研發項目上進行應用。

公司與騰訊合作的AI製藥項目具體包括哪些內容?合作是否涉及具體投入金額?預期達到什麼階段目標?對此,《中國經營報》記者致函成都先導方面。相關負責人表示,考慮到近期的公司情況且已發佈風險提示公告,公司內部經過評估,認爲暫不適合接受相關話題的採訪對外發聲。

概念股漲停

3月28日晚間,成都先導發佈股票交易異常波動公告,截至3月28日,公司收盤價爲24.02元/股,根據中證指數發佈的公司最新市盈率爲151.84倍,最新滾動市盈率爲218.14倍;公司所處的製藥與生物科技服務行業最近一個月平均滾動市盈率爲29.1倍。公司市盈率顯著高於行業市盈率水平。

Wind數據顯示,自3月22日以來,成都先導股價震盪上行。截至3月22日收盤,公司股價以20.02%的漲幅報21.16元/股;3月23日,公司股價開盤出現上漲,截至收盤報19.94元/股,跌幅5.77%;截至3月24日收盤,報17.49元/股,跌幅12.29%。

轉折發生在3月27日,成都先導股價再一次經歷20%的漲停,截至收盤,報20.99元/股,漲幅20.01%;3月28日,公司股價衝至近一年來歷史新高,爲25.14元/股,截至收盤,漲幅14.44%。

消息面上,3月22日,成都先導在投資者互動平臺表示,公司與Cambridge Molecular在DNA編碼化合物庫(以下簡稱“DEL”)和人工智能領域建立戰略合作伙伴關係,在公司DEL技術平臺上,引入爲DEL高度優化的深度機器學習系統——DeepDELve 2,持續提高篩選效率,目前公司整個篩選流程已高效縮短至3個月。

3月23日,成都先導同樣在投資者互動平臺上進一步披露稱,公司與騰訊AI Lab的第一階段合作案例成果已發表於ACS Omega,雙方共同享有基於AI技術的分子骨架躍遷系統。該算法有望加快藥物研發領域中的小分子設計環節,從而減少人力以及時間成本。與此同時,相關成果已在公司藥物研發項目上應用,在有些藥化項目上看到AI分子生成+SBDD(基於結構的藥物設計)可以明顯縮短DMTA(藥物設計、製造、測試、分析)循環週期。

“公司一直以來都對AI在藥物研發領域的進展保持高度關注並不斷進行探索和研究,未來會持續加大在該領域的嘗試。”成都先導表示。

消息傳導至二級市場,成都先導股價節節攀升。公司隨後就上述披露內容進行補充和風險提示,指出公司自2012年成立起,計算科學團隊一直都在參與研發工作。目前,計算科學與人工智能是公司主營業務和研發的輔助工具,直接貢獻的銷售額及利潤較小,對公司主營業務的發展影響有待觀察和驗證。

成都先導表示,“公司認爲整個AI藥物研發領域未來將保持長期向上發展趨勢,但其發展速度、階段性效果等需要冷靜分析、避免短期盲目過熱,公司應本着實事求是的態度,專注業務本身,真正提高自身的核心競爭力。”截至3月29日,公司股價報收22.02元/股,跌幅8.33%。

事實上,隨着近期AI製藥類話題引發關注和熱議,多家陸續披露在該賽道上佈局情況的醫藥上市公司沾上“AI概念”,其股價亦水漲船高。

3月28日,皓元醫藥在投資者互動平臺表示,目前公司已與一些AI公司形成戰略合作,通過 AI 模式助力新藥研發突破技術壁壘,推進人工智能在藥物研發階段的應用落地。3月27日,藥石科技表示,在AI藥物發現平臺建設過程中,技術團隊開發了多個結構優化、成藥性篩選優化模型以應用在新穎分子砌塊的設計中。泓博醫藥表示,公司早在2019年就設立了計算機及人工智能輔助的藥物設計技術平臺,利用開源代碼建立了自己的AI模型。

其中,截至3月27日,藥石科技報收82.65元/股,漲幅12.13%;泓博醫藥盤中股價達74.4元/股,創其上市以來最高,最後報收71.24元/股,漲幅10.33%。

公司股價上漲的同時,來自股東的減持舉動值得玩味。3月23日,成都先導發佈股東減持公告,共計8名股東擬合計減持佔公司總股本不超過18.95%的股權。3月29日,公司股東深圳市鈞天投資企業(有限合夥)及其一致行動人(持股5%以上)減持達到1%。

道阻且長

成都先導、藥石科技等突然有了“AI概念”,有業內人士認爲與近期ChatGPT、文心一言等話題有關。隨着話題熱度走高,業界對AI製藥產生了更多遐想。

2月14日,百度宣佈完成對國內醫療信息化數據提供商GBI Health的併購,期望結合文心一言,利用AI技術爲醫療垂直行業助力,以實現“AI+醫療大數據智能化全鏈條洞察。”3月21日晚間,全球知名芯片公司NVIDIA(英偉達)CEO黃仁勳在今年春季GTC大會上做了“切勿錯過AI的決定性時刻”演講,其重點提到AI在生物醫藥領域的應用。

根據頭豹研究院報告,AI製藥是指將自然語言處理、機器學習及大數據等人工智能技術應用到製藥領域各環節,以提高、優化新藥研發的效率及質量,降低臨牀失敗概率及研發成本。其中,藥物研發及用藥安全是AI技術在製藥環節的主要內容。

全球AI藥物研發領域的領先玩家在美國。2020年2月和7月,美國兩家AI製藥相關公司Schrodinger和Relay Therapeutics先後在納斯達克上市。

藥企佈局AI製藥之所以備受關注,在於這一技術的應用與創新藥研發的痛點相掛鉤。

業內對於創新藥從研發到上市的歷程有着“雙十定律”的觀點,即一款創新藥從研發到上市,平均成本超過10億美元,研發週期大於10年。效率和成本是擺在創新藥研發面前的兩道坎。

光大證券發佈的研報顯示,與傳統藥物研發模式相比,AI藥物研發具有縮短研發週期、節約資金成本、提高成功率、充分利用現有醫療資源等優勢。據統計,傳統模式下,藥物研發在臨牀前階段需花費4年~5年,而基於AI和生物計算的新藥研發管線,只需平均1年~2年即可完成臨牀前藥物研發;AI可將新藥研發的成功率從10%提高到14%,有望爲生物製藥行業節省數十億美元。

儘管想象空間很大,但在全球範圍內,AI製藥仍處於較早期的階段,距離技術成熟、走向市場尚有很遠一段距離。目前行業內尚未有一款主要通過AI技術研發的藥物實現上市。

據量子位智庫預測,鑑於目前絕大多數臨牀階段管線處於臨牀一期,2023年~2024年將出現跨越“死亡之谷”的臨牀管線。2026年,預估將會出現首個上市的AI驅動藥物,同時現有的管線及後續發展較快的管線將大批進入臨牀。

業績快報顯示,成都先導2022年扣非淨利潤同比下降43.14%,主要原因是其研發投入大幅增加;三季報顯示,截至2022年9月30日,藥石科技研發費用約1.21億元,佔營收比例約10%;財報顯示,截至2022年三季度末,泓博醫藥研發費用佔營收比重爲6.76%。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