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條招聘教師的帖子在社交平臺上火了。

據上游新聞報道,杭州師範大學上個月發佈的招聘啓事中,體育教師崗位的具體要求是“獲得過奧運冠軍、世界冠軍”。對此,不少圍觀網友表示,“太厲害了”“不拿奧運冠軍,誰本科能進杭師大當老師啊”。

把奧運冠軍、世界冠軍的要求寫進招聘啓事,確實非常吸引眼球。也有媒體去求證,這則招聘的確存在。

據學校工作人員說:“這個也是很正常的,像蘇炳添這些名將不也是在高校當老師嗎?正好今年是杭州亞運會嘛,我們也希望利用這個契機引進一位奧運冠軍級別的教師。”不過,學校也表示,目前還沒招到。

那麼,“世界冠軍”“奧運冠軍”的要求很高嗎?倒也未必,中國早已成爲世界體壇的金牌大戶,奧運冠軍、世界冠軍自然也越來越多。如果學校真的是“下血本”引才,相信會有回應的,世界級運動員在中國已經不那麼稀缺了。

而且,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曾經的冠軍選手能去高校任教,也不失爲一個相對圓滿的出路。奧運冠軍、世界冠軍的頭銜,並不能保證運動員可以一直處於“人生巔峯”。根據媒體梳理,很多冠軍退役後不過是過上普通人的生活,甚至會因爲一些意外而導致境遇淒涼。

所以,如果高校能夠提供一個相對穩妥的再就業渠道,其實對於保障運動員權益、鼓勵人們從事體育,也是有幫助的。

很多運動員也確實選擇了這條路,在暨南大學擔任副教授的蘇炳添就是其中一例。此外,體操奧運冠軍陳一冰退役後入職北京師範大學,女排奧運冠軍林莉在福建工程學院任副教授,跆拳道奧運冠軍羅微也在中山大學任教等。而杭州師範大學也已有羽毛球世界冠軍李玲蔚加盟。

可以看出,奧運冠軍和高校的強強聯合已漸成趨勢,而“本校老師”是奧運冠軍,對於大學的品牌形象也是一種極大的提振。因此,招聘奧運冠軍進大學當老師,無論對運動員還是對大學來說,都是一件好事情。

不過,也要防止大學在這個過程中急功近利、捨本逐末,把招攬冠軍變成單純的形象塑造,而忽視了與教學科研本身的嵌套。

就以杭州師範大學工作人員提到的蘇炳添爲例,拋開頭銜,他依然是一位合格的老師:他兢兢業業地給學生上課,還發表了多篇高水平論文,很自然地勝任了大學老師這個崗位。

可見,一位運動員是不是適合成爲大學體育老師,和頭銜並不必然相關,一位成績平平的運動員,也可能是一位非常優秀的教練、老師、科研人員。

如果只把目光瞄準運動員頭頂的光環,忽視了其他素質的考察,導致冠軍淪爲了學校的花瓶、擺設,那終究只會是一時的熱鬧,並非長久之計。

“冠軍”終究不是學校代言人,其本質上還是大學老師。所以,引才固然重要,但這不能停留在風風光光地發幾篇招聘啓事,關鍵是運動員的專業素質、拼搏精神如何轉化到教學中去,如何成爲學生可以實實在在接觸到的“師資力量”。

這並不比招攬冠軍容易。學校的教學安排、人才培養都需要做出相應調整,以適配冠軍到來之後的變化。這些,還需要學校把目光放長遠,爲冠軍也爲自身發展,打開更大的空間。

撰稿 / 夏研(媒體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