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自:北京青年報

超寫實數字人小諍成爲全球首位數字航天員,在航天新聞報道、知識科普等領域和年輕人羣建立了溝通;“故宮最大裸眼3D文物”實現了22倍高清放大文物,讓觀衆在千里之外也可體驗到實物展也難以感受的豐富細節;“光影煥新智能修復引擎”技術讓張國榮“跨時空”舉行了高清演唱會……數字媒體領域正處在快速發展和變革之中。

未來,隨着技術的不斷創新和發展,數字媒體領域將會呈現出更爲多元、豐富、創新的發展態勢,給人類帶來更加豐富的視聽體驗和商業機會。騰訊研究院發佈報告認爲,2022年,文化科技的應用整體呈現虛實共生、視聽多維、跨界應用等新的趨勢。

亮點1

AI作畫領域被引爆

生成式AI技術爲AIGC(人工智能生成內容)注入新動能,變革了大衆內容生產與交互範式。

AIGC即“人工智能生成內容”(AI-generated Content),代表着AI技術向創造力的躍遷。2022年無疑是生成式AI的“高光時刻”:例如,AI生成內容的質量、類型的豐富性得到了極大提升,並且進一步提升了 AIGC 內容的多樣性,文字轉圖像、文字轉視頻、靜態圖片轉3D動態場景、3D內容創建等應用類型不斷湧現。例如,OpenAI的DALL-E 2、Stable Diffusion、MidJourney等可以生成圖片的AIGC模型引爆了AI作畫領域,讓AIGC加速進入公衆視野,各主流互聯網公司也紛紛推出自己的圖片、視頻生成模型。

同時,AI大模型的發展能夠給大衆內容生產“提質增效”,AIGC應用爲文化藝術創作提供了創意輔助工具,甚至降低了文化藝術創作門檻,或將促使文化生產與消費進一步“大衆化”。遊戲設計師傑森·艾倫使用Midjourney模型生成的《太空歌劇院》就成爲首個獲獎的AI生成藝術。

亮點2

綜藝、晚會廣泛應用虛擬製作技術

2019年上線的美劇《曼達洛人》在拍攝過程中採用了突破性的虛擬製作方法,爲內容製作領域帶來了革命性的影響。虛擬製作主要藉助LED和遊戲引擎打造虛擬場景,並與拍攝現場的真實人物實時融合。

2022年,隨着虛擬製作硬件成本下降、技術成熟,虛擬製作在國內的應用提速,尤其在綜藝、晚會等領域實現了廣泛的應用。例如,2022年,河南衛視“奇妙遊”系列節目通過“5G+XR”技術實現舞臺與虛擬場景特效的結合,將河南歷史文化中最耀眼的元素與精彩的歌舞、戲曲、武術等藝術表演結合起來。

另一方面,虛擬製作技術增強了實時交互體驗,塑造了“虛擬化在場+實時互動”的內容直播效果。2022年騰訊冬奧會節目《贏戰冰雪》邀請了數字人“星瞳”在演播室參與賽事解說,藉助遠程動捕技術和自研的“交互連線系統”,使“星瞳”與真人嘉賓同臺互動長達8小時,豐富了傳統的演播室內容效果。

亮點3

數字人社會服務場景廣泛拓展

伴隨數字人生產效能的提升,2022年高保真數字人、超寫實數字人、AI數字人在多方向的應用進一步成熟,爲行業效率提升、服務升級提供人性化的工具,引發了數字人社會應用的新爆發。

2022年,伴隨數字人生產效能的提升,社會生活與服務場景下的“數字人含量”實現爆發式增長。

一方面,高保真數字人、超寫實數字人提升了信息交互的沉浸感,爲新聞報道、直播、綜藝等領域提供了創新業務形態、吸引年輕人的突破口。例如新華社聯手NExT Studios打造的全球首位數字航天員小諍,作爲超寫實數字人實現了逼真、細膩的外形塑造,在航天新聞報道、知識科普等領域和年輕人羣建立溝通,成爲數字人助力媒體融合的典型案例。

另一方面,AI驅動的數字人能夠在各類場景提供接近真人的服務,成爲傳媒、文旅、金融等行業數字化轉型的“加速器”。2022年,數字人整合語音交互、自然語言理解、圖像識別等AI能力,成爲“數字員工”,進入傳媒、文旅、金融、電子商務等領域,承擔資訊播報、文旅導覽、坐席客服等多元角色。例如,央視頻AI手語主播“聆語”參與國際冰雪賽事,首次實現了AI手語解說賽事直播,可以用手語表達超過160萬個詞彙和短語。在企業服務領域,結合行業知識圖譜,數字人能夠通過不斷的自學習、自適應提升服務能力,助力企業數字化轉型力,越來越多的“數字員工”開始走進千行百業。

亮點4

3D數字建模助力傳統文化“數字永生”

通過3D數字建模對文化遺產進行數字化生成,真實再現或者還原已經消失在歷史長河中的遺蹟,這種文化數字化的路徑在2022年步入應用爆發期。文化遺產的3D還原走向更加精細、逼真,具有沉浸感,開闢了傳統文化“數字永生”的新路徑,也進一步拉近大衆與文化遺產之間的距離。

故宮和騰訊聯合主辦的沉浸式數字體驗展,向大衆展示了“故宮最大裸眼3D文物”,讓文物實現22倍高清放大,使觀衆體驗到實物展也難以感受的豐富細節,同時打破物理空間限制,將故宮文物展覽“搬運”到距離故宮博物院兩千餘公里外的廣東深圳,以數字技術助力文化遺產煥發新的活力。

亮點5

超高清視頻實現“經典重生”

2022年,演唱會在“雲模式”下重新構建了內容的供給與分發方式,探索出相對成熟的市場模式。其中,“超高清視頻技術+社交推薦技術”的結合,還原了線下演出的沉浸感、實時性、社交性三大優勢,也引發了演出市場的現象級熱點。

一方面,超高清視頻技術的成熟,保障了線上演唱會的高質量內容供給,爲用戶提供了接近現場般的觀看體驗。同時,智能超高清視頻修復技術進一步豐富了超高清內容的供給。在超高清內容生產端,長期存在着超高清內容製作、經典老片及視頻轉高清的成本高、效率低等痛點,通過AI視頻修復技術,能夠使大量畫質欠佳的經典文化作品“經典重生”。

例如,2022年微信視頻號聯合騰訊多媒體實驗室、TME live推出的張國榮《熱·情》演唱會,採用多媒體實驗室研發的“光影煥新智能修復引擎”,利用該引擎的智能分析、畫質修復、畫質增強、智能編碼四大模塊,修復了因時間跨度大帶來的劃痕、噪點、失真、色彩等問題,使演唱會內容的分辨率提升了6倍。

另一方面,直播技術與社交推薦技術的結合,提升了演唱會的線上分發效率,進一步還原線下演出的實時性、社交性等優勢。直播能通過實時的表演賦予受衆 “參與感”和“共享感”。

亮點6

遊戲引擎成長爲“新型工業軟件”

2022年,遊戲產業在硬件和軟件突破的加持下,向實現更大規模、更流暢、更逼真的實時3D體驗進發,也推動遊戲引擎實現了更廣泛的跨界應用。

一方面,遊戲引擎能支持文化創意活動,豐富沉浸式體驗,並有望打造文化領域通用、開放的技術能力。例如,2022年北京冬奧會開幕式的表演創意先在遊戲引擎中進行模擬呈現、預覽調整,然後才落地真實世界,有效提升了內容製作、表演協同的效率。

文保場景中,敦煌研究院聯合騰訊推出“數字敦煌”項目,通過數字照掃、遊戲引擎、雲遊戲等遊戲技術,毫米級高精度復現了敦煌藏經洞及其百年前室藏6萬餘卷珍貴文物的盛況,生動演繹藏經洞及文物背後的千年文化故事。北京文物局發起的“數字中軸”項目,通過高清數字照掃及多種遊戲技術的結合,還原了北京中軸線文化遺產的風貌。“數字中軸·小宇宙”產品將於2024年6月上線,打造全新的沉浸式觀展體驗,讓大衆足不出戶就能體驗北京中軸線背後豐富的歷史文化。

2023年,由國家文物局指導、敦煌研究院和騰訊聯合打造的“數字藏經洞”,運用遊戲技術首次毫米級高精度數字化還原莫高窟藏經洞及其文物、壁畫細節,打造風格化沉浸式深度互動體驗,讓用戶一鍵“穿越”到晚唐、北宋、清末等歷史時期的敦煌,親身“參與”藏經洞從洞窟開鑿、室藏萬卷、重現於世、文物流散到再次聚首的整個歷程。

文/本報記者 陳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