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央財政預算於近期公開,這當中,中央對地方的財政支持數據受到關注。

財政部部長劉昆提到,今年要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積極”的表現之一是“在推動財力下沉上加力,進一步增強中央對地方的轉移支付,並向困難地區和欠發達地區傾斜”。

根據今年中央財政預算,2023年中央對地方轉移支付的預算總數爲100625億元,在去年的基礎上又增長了3.6%,還首次突破了10萬億元的關口。

事實上,爲緩解地方財政收支矛盾、支持地方減稅降費和兜底基層“三保”支出等,中央對地方的轉移支付一直在增加。2020年以來,在中央一般公共預算支出中,對地方轉移支付的佔比一直保持在70%以上。

今年,10萬億元的資金“再分配”,會撒向哪些領域、哪些地區,城叔翻開了中央的“賬本”。

再創新高

中央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共分三大部分,一個是中央本級支出,一個是中央預備費,還有一個就是中央對地方轉移支付。

由於各省份直接的財政收入能力存在差異,中央爲實現各個地方的公共服務水平平等,便補充建設了財政轉移支付制度。分稅制改革後,這一部分一直佔據着中央財政支出的“大頭”。

和GDP、財政收入飛速增長對應的是,轉移支付的力度在不斷加強。過去十年,轉移支付所佔比重在70%上下浮動,支出的總量則從五萬億元增長到了2023年的十萬億元。

不斷攀升的轉移支付,“一方面,與我國的財政管理體制有關。我國實行的是財政集中管理體制,在這種體制下,大額的集中性的稅種集中在中央政府,中央政府通過大量的轉移支付解決地方政府的收支不平衡問題。”

政府預算專家、上海財經大學教授鄧淑蓮告訴城叔,“另一方面,近年我國經濟增長放緩,特別是疫情三年,地方政府收入大幅度減少,而支出不減反增,收支矛盾突出。轉移支付是緩解地方政府收支壓力的一個有效手段。”

10萬億元的一般公共預算轉移支付,又進一步分爲一般性轉移支付和專項轉移支付。

一般性轉移支付是指中央政府對有財力缺口的地方政府進行補助,以均衡區域間基本財力配置爲目標,2023年這筆資金總額爲8.71萬億元,也是創下新高。

專項轉移支付則據實安排,資金定向精準使用,2023年這筆資金總額約8500億元,在往年基礎上提升了千億元左右。

同時,延續去年政策,今年繼續設有“支持基層落實減稅降費和重點民生等專項轉移支付”,從去年的8000億元調減至5000億元。

以上三方面的轉移支付加起來,就構成了今年龐大的一般公共預算轉移支付規模,流向各個省份以及計劃單列市。

省級分配

具體看分地區的資金分配情況。

自2015年財政部公佈中央對地方轉移支付分地區的情況以來,四川、河南獲得的資金量一直排在數一數二的位置。

從往年來看,四川、河南兩省合計獲得的一般公共預算轉移支付數,通常佔當年中央對地方一般公共預算轉移支付總額的10%以上。2023年,中央給四川的預算爲5882.5億元,給河南的預算爲5095億元。

排在第三名的“常客”是湖南省,只有2019年和2020年例外,被雲南、湖北超過。2023年,湖南繼續位列第三,獲得一般性轉移支付的預算爲4248億元。今年轉移支付預算超過4000億元的省份,還有湖北。

獲得中央轉移支付預算超過3000億元的,有10個省份;超過2000億元的,有9個省份;在1000億元以上的,有5個省份。上海、浙江、天津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獲得的轉移支付預算,則不足千億元。

10萬億元的轉移支付預算中,目前有1.4萬億元沒有落實到具體地區,會根據當年情況進行分配調整。比如,去年底中央對四川實際執行的轉移支付資金超過了6000億元,比年初的預算數多了1000億元有餘,爲地方的預算支出提供支撐。

衆所周知,轉移支付是二次分配,初衷是推動區域均衡發展和基本公服均等化。創收能力強的經濟發達地區,從中央拿到的轉移支付少,幾個不足千億元的省份,大約只有“頭部省份”的1/6到1/7。獲得轉移支付額度靠前的,主要是中部和西部地區,老少邊窮片區較多,也是人口大省,所以川豫湘排在前三,也不意外。

超過3000億元的省份,出現了東部地區的河北(3915億元)、山東(3164億元)、江西(3033億元)。在鄧淑蓮看來,這幾個省份獲得轉移支付額度比較靠前,人口總量大、地區發展窪地都是影響因素,還有比較關鍵的是“這些省份近年的經濟發展不足以提供足夠的財政收入,滿足日益增長的財政支出,收支矛盾較爲突出”。

從今年1-2月各省份財政收入情況來看,大部分已實現了正增長,財政收入前10位的省份中,山東是唯一財政收入繼續呈現負增長的地區。

公共服務

公共財政的重要功能是實現人均公共服務的均等化,轉移支付制度的設計,則是讓欠發達地區也能提供公共服務與公共產品。

中央對地方轉移支付,靠的是各個項目來支撐,確保資金流向該發力的領域。

從2023年中央預算表來看,中央對地方轉移支付的名目共分了三個大類、32箇中類,其中“共同財政事權轉移支付”再細分了54個小項。2023年的“賬本”,共計公開了其中46項轉移支付項目的分地區情況。

轉移支付如何給地方的基本醫療、教育、養老提供財力支撐,城叔從細分項目中看到了部分相關資金在各地區的分佈情況。

先看教育。轉移支付項目中與教育相關的資金,涉及了學前、義務教育、高中、高校、教師培訓、學生資助、特殊教育等環節,總額約爲3900億元。

從披露信息來看,旨在提高入園率和覆蓋率的“支持學前教育發展資金”,資金分配排名前三的省份是河南(16.9億元)、四川(14.68億元)和廣西(12.08億元)。

“改善普通高中學校辦學條件補助資金”項目中,獲得資金排名前三的則是河南(6.13億元)、雲南(5.6億元)和貴州(5.45億元)。

“支持地方高校改革發展資金”項下,河南(35.77億元)依舊拔得頭籌,安徽(23.33億元)、四川(22.57億元)緊隨其後。

再看養老。與養老相關的資金,主要體現在“基本養老金轉移支付”這一項目中。

2023年,中央向地方轉移支付的基本養老金預算共計9277.63億元。獲得轉移支付資金最多的是四川省,爲1023.18億元。其次是遼寧(938.32億元)、湖北(739.77億元)、河南(721.84億元)、黑龍江(713.16億元)。

根據說明,基本養老金轉移支付的分配邏輯都是與地方離退休人數掛鉤,再向中西部地區有所傾斜。比如基本養老金中的“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補助經費”,對中西部地區是全額補助,對東部地區則只給予50%的補助。

基本養老金轉移支付的分配,除通常大家關注的老齡人口數量、轉移支付係數、地方財力外,老年人口撫養比指標也不容忽略。老年人口撫養比即老年人口數與勞動年齡人口數之比,撫養比越高,則勞動力撫養負擔越重。西南財經大學財政稅務學院副教授、博士生導師楊良松指出。

可以從表中看到,以2023年財政預算和七普數據爲準,老齡人口比重較高的上海、江蘇,因爲自身財力較好,分配到的資金並不多。老齡人口絕對數較多的山東、江蘇、廣東,因撫養比低,分配到的資金也不多。

而四川、黑龍江等地區,一方面撫養比高、收支缺口壓力大,另一方面本身財力又有限,最終分配到的基本養老金轉移支付較多。

“轉移支付看總量很抓眼球,但看人均可能又是另一回事。”楊良松提到,西部地區除了四川等人口大省,像西藏、青海人口總量很小,但人均的轉移支付卻較高。

與醫療相關的轉移支付方面,細分了“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補助”“醫療救助補助資金”“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補助資金”“基本藥物制度補助資金”“計劃生育轉移支付資金”“醫療服務與保障能力提升補助資金”等7個項目,總額超過5300億元。

綜合7個項目的省份分佈來看,河南(439億元)和四川(405億元)獲得的轉移醫療類轉移支付較多,還有8個省份獲得資金在200億元至300億元區間,包括湖南、山東、安徽、河北、廣西、雲南、貴州和湖北。

自給率低

近些年受疫情等衝擊,地方財政收入增長乏力,而剛性支出不減,包括基層“保基本民生、保工資、保運轉”底線要兜牢,基本醫療、教育、基本養老等保障水平要提高,民生支出佔比和總量也都在增長。不少省份對中央財政轉移支付依賴度越來越高。

今年2月,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發佈了《2022年地方財政經濟運行調研報告》。報告提到,由於地方本級收入受到明顯衝擊,轉移支付成爲地方政府維持基本運轉的主要資金來源。

2022年地方財政自給率(地方本級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爲48.4%,比上一年下降4.3個百分點,自2014年的高點已經降低了10.3個百分點,“地方財政脆弱性風險日益上升”。

根據報告,過去一年,只有資源型省份的財政自給率在提高,東北、東部沿海地區降幅最大。

分地區來看,山西、內蒙古、陝西、新疆四個資源型省份的財政自給率較2021年提高3個百分點左右,主要由於2022年大宗商品價格維持相對高位。

東北和東部沿海地區的財政自給率降幅高於其他地區,其中受疫情衝擊較大的上海、吉林兩省市降幅最大,分別爲11.2個百分點、9.9個百分點。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