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屆廣交會於4月15日開幕,展會分三期舉辦,持續至5月5日,同時全年常態化運營線上平臺。

本屆廣交會是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屆,展覽面積和參展企業數量均創歷史新高。展覽總面積從118萬平方米增至150萬平方米,展位數量從6萬個增至近7萬個。線下展企業從25000家增至34933家,新參展企業超過9000家,線上展企業達到39281家。

展會經濟被視爲經濟的風向標,其活躍程度是對當前經濟形勢最直觀的反映和體現。

作爲中國外貿的“風向標”和“晴雨表”,廣交會因其歷史最長、規模最大、商品種類最全、到會客商最多、成交效果最好,向來被各國商界人士譽爲“中國第一展”。

但由於疫情的影響,疫情發生以來的首次線下舉辦還會不會有當年的盛況,輿論難免存在擔憂。現在,廣交會萬商雲集的實況讓這些擔憂煙消雲散。

事實證明,中國需要世界,世界也需要中國。作爲中國全方位對外開放、促進國際貿易高質量發展、聯通國內國際雙循環的重要平臺,廣交會全面復展折射中國經濟動能強勁復甦,這既是中國的好消息,也是世界的好消息。

由於國際地緣政治競爭激烈、疫情衝擊全球經濟等各種因素的影響,“不確定性”已成爲各國面臨的共同挑戰,全球經濟復甦蒙上了陰影。如何應對這些挑戰,作爲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將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備受關注。

各方專家普遍預測,2023年中國經濟增長將是全球經濟疲軟現象中的一大亮點。但中國經濟增長絕不是“獨善其身”,更不可能閉門發展,而是堅持走互利合作的共贏之路,來自中國的這種確定性肯定會使全球受益。

近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格奧爾基耶娃預測,2023年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將達到約三分之一。

廣交會全面恢復線下展會,全球各地客商和廣大國內企業雲集羊城開展商貿洽談,背後正是中國堅定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在發揮作用,同時也是中國在全球產業鏈和供應鏈中優勢地位的體現。

海關總署4月13日發佈的統計數據顯示,一季度中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9.89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4.8%。其中,出口5.65萬億元,同比增長8.4%;進口4.24萬億元,同比增長0.2%。

在全球貿易嚴重下滑趨勢下,中國一季度外貿發展重啓增勢,實現了開局平穩、日益向好的發展勢頭。

數據說明,由於中國市場規模巨大、創新資源豐富,製造業體系完善,在勞動生產率、數字化轉型等方面又具備很高的性價比,加上中國積極對標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堅持挖掘制度型開放的紅利,中國在全球產業鏈、供應鏈中的地位和作用無可替代。

“廣交世界,互利天下”,通過廣交會,中國企業走向世界,全球企業則藉助這一平臺更好地瞭解中國,深耕中國市場。誰願意和這樣的巨大機遇擦肩而過?

萬商雲集廣交會,其實就是全球商界代表在用腳投票。

責任編輯:劉萬里 SF014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