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古

4月25日進行的中超聯賽第3輪,同是客場作戰的浙江隊和北京國安均告負,前者1-2泰山隊,國安則是1-3不敵升班馬青島海牛。賽後,輸球的兩支球隊成了坊間熱議的對象。個人認爲,雖然輸球的方式各不相同,但有一點是他們的通病:引援受誤。

表面上看,國安這3場比賽打得極爲窩囊。特別是主教練斯坦利的排兵佈陣以及戰術安排、臨場指揮等均飽受詬病,本人此前也曾總結國安前兩戰是"打一場交一次學費"。但從大前提而言,"禍根"仍是引援失誤。浙江隊前兩戰的對手分別是長春亞泰、天津津門虎,均爲上賽季中游、甚至偏下的球隊,但以0-2、1-2的比分輸掉比賽依然讓人感到意外。

爲什麼說浙江隊和國安都犯了引援失誤的錯呢?

先看浙江隊,本賽季早早從土超引進了前中超外援埃弗拉,後又從申花、廣州城分別引進了錢傑給和李提香。給人感覺,中超第一年就獲得聯賽季軍、足協盃亞軍的浙江隊,引進這幾名球員之後,新賽季成績應該更上一層樓了。但實際上,這是一種假像。包括浙江隊自己,也被這種假象忽悠了。

上賽季,浙江隊34戰取得18勝11平5負、積65分排名聯賽積分榜第三的好成績。而64個進球也排名第三,28個失球更是排名(失球最少)第二。理論上說,只要強化進攻(進球數比亞軍的泰山隊少23個、比冠軍武漢三鎮少27個)、多進球,就有可能將11場平局中的大多數轉化爲勝局,從而在積分榜上再往前"拱"。

事實卻與浙江隊開了個無情的玩笑。先不說去年聯賽狀況迭出,浙江隊最終獲得季軍多少有些水分。如果不是賽季初的備戰受影響以及中途換帥,武磊和巴爾加斯中途加盟的海港,實力更爲強大;而成都蓉城同樣是18勝11平5負積65分,只是因爲淨勝球少(進球只有49個、失球28個)而屈居第五。

浙江隊最大的問題是後衛線,而不是中前場,其中最突出的弱點則是兩個邊後衛。

引進李提香和錢傑給之後,中場變成了是最薄弱的環節。上賽季的主力後腰顧斌和張佳祺表現相當出色,後者還入選了國家隊。但李提香從替補變成首發之後,中場節奏變慢、防守能力也明顯下降。錢傑給的上場,則意味着顧斌或者張佳祺之一被替換。而季攀勝和高迪的上場,上賽季的中場完全變了個樣,原有的戰術體系徹底被打亂。中場一亂,原本就孱弱不堪的防線更是八面漏風。再加上顧超的"失聯",輸球就幾乎成爲必然。

國安則是另一種類型的錯。引進兩名30多歲的外援後腰,實在讓人看不懂。如果說,池忠國年齡稍大、對抗能力略有不足,引進一名外援後腰尚可理解的話。高天意才24歲,一度還是國家隊12強賽的主力後腰,怎麼一下子就變成無球可打的多餘人了呢?再說了,李可也傷愈復出,國安真的有必要引進兩名外援後腰嗎?

此外,引進楊立瑜以及李磊的迴歸之後,原本非常實用的外援姜祥佑變成了第五外援(恩加德烏爲主力中衛)。除非阿德本羅有傷,否則姜祥佑難有上場機會。更離譜的是,由於張玉寧因傷缺陣,楊立瑜被推上中鋒的位置,張稀哲則變身右邊鋒,這簡直就是亂彈琴:歷史上,張稀哲打過這個位置麼?

與青島海牛之戰,張稀哲回到中路了,卻是司職後腰,繼續讓標準的後腰阿代米打前腰,還讓王子銘出任中鋒。同樣有速度、更年輕、體能更好的馮博軒,3場比賽沒有獲得1分鐘的上場,王剛則繼續憑着一招鮮的速度像田徑運動員一樣在場上奔跑着……

3場比賽,國安每一場都存在非常多的"糟點",天知道斯坦利是怎麼考慮的?

這就是目前爲止浙江隊和國安輸球的最主要原因,上賽季的虛假排名,或者說並沒有完全反映球隊真實實力的成績,給兩名主教練造成了錯覺。又或者,俱樂部的決策的錯誤,導致球隊新賽季開局成績的直線下滑。

浙江隊並非沒有補強後衛的機會。阿不都海米提從成都蓉城加盟了長春亞泰,明天去了天津津門虎。這兩名年輕的右後衛,此前都是國字號球員,實力也都有目共睹。如果有意,相信浙江隊的競爭力應該也更強,不知道爲什麼不去考慮。事實上,僅就助攻能力而言,浙江隊的兩名邊後衛是上賽季聯賽前8名球隊中最差的,甚至比不上天津津門虎。與泰山隊之戰,左後衛嶽鑫第18分鐘就因飛鏟孫準浩領到紅牌,是球隊輸球的主要原因之一。

更爲致命的是,如果說,浙江隊的3戰3敗與主教練喬迪關係並不是太大的話,國安主帥斯坦利的拙劣指揮則將引援失誤進一步放大,並以幾乎不可逆轉之勢繼續下滑。

除了上述缺點之外,斯坦利的盲目自大也是國安輸給青島海牛之戰的主要原因。賽前的新聞發佈會,這哥們樂觀地表示:上一場被對手(武漢三鎮)絕平對球員的精神是一個打擊,但我覺得明天(與青島海牛之戰)是一個很好的(取勝)機會。讓我們彌補上一場比賽的不足,"這也是調整心態的最好辦法"。

這有點像抗戰"神劇"不是?打鬼子純屬遊戲、鬧着玩。穿着皮褲、化着濃妝還不算,咱還百發百中,甚至手抓子彈、褲襠掏雷……

儘管都是馬後炮,但現在回過頭來看,卻都是事實。如果說球迷都只是就事論事、或者只憑一些簡單的事實瞎扯淡的話,俱樂部和主教練呢,難道都事先都沒有發現問題?沒發現,那是能力問題。如果發現了,卻還是要做出這種決策,原因又是什麼?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