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電影市場的復甦,電影行業對未來的信心增強了,投資人的信心也在恢復和增強,已經離開的一部分資本正在迴流。”在十三屆北京國際電影節舉辦期間,中國電影評論學會會長饒曙光接受了新京報貝殼財經的專訪。饒曙光指出,社會各界對電影的關注和支持力度越來越大。電影人需要苦練內功,提升能力,要深入生活,紮根人民,真正尋找到更多好故事、好內容。與此同時他指出,電影觀衆要從娃娃抓起,要把培育培養更多年輕觀衆走進電影院,作爲一個戰略性、長期性任務來抓,實現我們電影觀衆不斷的有增量。

談及當下大火的ChatGPT類技術,他表示,ChatGPT對電影產業的影響現在還不能完全確定,但它的影響是巨大的,有積極的一面,也可能衝擊我們傳統的思維。我們需要藉助科技力量實現人腦自身的發展。“同時我想強調,電影是一個創意產業和需要想象力的行業,人工智能雖然在模型統計方面有優勢,但是在創意、想象力和創造性方面,還代替不了人。人工智能爲我們做一些基礎性工作,可以減少我們過去很多重複性和同質化勞動,在這個基礎上,我們進一步實現更好的創意和想象力。”

投資人的信心在恢復和增強

新京報:影視行業的發展離不開資本的大力支持,後疫情時期也就是現階段,你觀察到的國內影視投融資市場總體現狀是怎樣的?哪些板塊尤其需要加強?

饒曙光:隨着電影市場的復甦,電影行業對未來的信心增強了,投資人的信心也在恢復和增強,已經離開的一部分資本正在迴流。政府也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將在金融資本方面支持中國電影的發展。社會各界對電影的關注和支持力度也越來越大。電影行業自身也在尋找各種各樣的辦法,包括促進行業自身的內應外聯,尋求更多金融資本支持,應該說中國電影差錢的問題現在正在逐步解決。

隨着我們創作出更多高質量作品,尤其是頭部電影作品帶來市場的一個賺錢效應,電影投資也會得到很大改觀,從而能夠爲電影產業高質量可持續發展提供更好的資本支持。更重要的是電影人需要苦練內功,提升能力,要深入生活,紮根人民,真正尋找到更多好故事、好內容。

新京報:你對科技與影視行業的融合有哪些觀察,如何進一步發揮科技對於影視行業的促進作用?

饒曙光:電影本來就是科技化的藝術,互聯網的發展包括一些新技術對電影行業的影響越來越大。電影行業對於技術的發展也非常敏感,他們已經前瞻性地在關注技術的發展給電影帶來的影響,並且有一些前瞻性的佈局。

同時科技的發展還有很多未知元素,也需要我們不斷地去認識、去認知,不斷觀察,通過科技革命來實現電影的高質量的發展,爲電影的繁榮和電影強國建設注入更多科技力量,讓科技成爲中國電影強國建設的重要支撐。

新京報:你覺得ChatGPT類的技術對於影視行業會有什麼樣的影響?

饒曙光:ChatGPT對電影產業的影響現在還不能完全確定,但它的影響是巨大的,有積極的一面,也可能衝擊我們傳統的思維。我們需要藉助科技力量實現人腦自身的發展。同時我想強調,電影是一個創意產業和需要想象力的行業,人工智能雖然在模型統計方面有優勢,但是在創意、想象力和創造性方面,還代替不了人。

人工智能爲我們做一些基礎性工作,可以減少我們過去很多重複性和同質化勞動,在這個基礎上,我們進一步實現更好的創意和想象力,那麼我們就能夠創作出更多好作品,實現與觀衆更大程度的共情共鳴共振,吸引更多觀衆走進電影院,爲電影產業發展提供更好的觀衆基礎。

電影觀衆要從娃娃抓起

新京報:你對於國內觀衆的影視消費特點有什麼觀察?未來消費趨勢可能是怎樣的?

饒曙光:疫情和互聯網的發展對觀衆觀影方式和消費方式產生了很大影響。我特別觀察到00後的觀衆,他們是網絡原住民,加上疫情影響,他們沒有養成走進電影院看電影的習慣,這對於電影行業是一個巨大挑戰。我們需要前瞻性地研究這些問題,同時做好佈局。觀衆要從娃娃抓起,要把培育培養更多年輕觀衆走進電影院,作爲一個戰略性、長期性任務來抓,實現我們電影觀衆不斷的有增量。

當然我們一直認爲,有好電影就有好觀衆。但是我們今天也要考慮觀衆的變化,真正創造出更多好作品,用頭部電影作品來養成觀衆觀影的習慣。

新京報:觀衆日益多元化,電影品位也在不斷升級,你如何看待中國電影市場對多樣性題材和受衆趨勢的應對能力?

饒曙光:前幾年遊戲分流了一部分觀衆,這兩年短視頻對觀衆的分流也非常明顯。電影是注意力經濟,我們需要創造更多好內容,同時我們也要有一些新手段新方式來吸引觀衆的眼球。我們的電影創作要適應科技、市場、觀衆觀賞情緒的變化,與年輕觀衆達成更大層面的溝通和交流,來贏得他們的信任。

新京報:近年來,中國電影處於文化輸出的快速發展階段,你對此有何看法?

饒曙光:國際交流和國際傳播,是電影強國建設不可或缺的一個方面。我們要苦練內功,學會用現代國際性的電影語言來講好中國故事,同時我們也要講好民心相通、人心相通的故事,講好人類共同價值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故事,這樣能夠與海外觀衆有更大程度的共情共鳴共振,那樣我們中國電影就能夠實現更好的國際交流和國際傳播。

新京報:中國電影市場近幾年發生了巨大變化,越來越多新導演、新演員、新角色湧現,對於新興人才的培養,你覺得中國電影需要做哪些改變和創新?

饒曙光:中國電影在未來幾年以及今後一段時期的發展,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中國電影新力量的不斷崛起。這幾年我們爲中國電影新力量的崛起搭建了很多平臺,出臺了很多支持,包括我們一些知名的電影人也建立了工作室來扶持青年導演。

我們也欣喜地看到我們的導演團隊正在發生結構性變化,除了我們之前熟悉的老導演和知名導演外,越來越多的年輕導演能夠拍出高質量影片,包括高票房影片。而且在疫情三年當中,我們這些年輕創作人才真的是在苦練內功、磨劇本、運作項目,如果能夠有更好的渠道,他們未來幾年將會釋放他們的創造力和想象力,能夠爲中國電影的發展帶來更多活力和動力。

收入分賬要進一步向製片和內容傾斜

新京報:作爲影視大國,中國影視行業的發展存在哪些短板,如何面對這些短板,國外有哪些經驗可供借鑑?

饒曙光:我們主要還是依賴於票房,相對而言國外電影衍生品、後產品的開發比較成熟,這方面我們還需要補課。同時我們電影科技的水平、工業化的推進還沒有形成體系,沒有成爲整個行業的標準,只是在一些頭部電影企業和頭部電影作品當中能夠充分體現出來,整個中國電影的工業化水平、科技化水平仍然需要提高。

我們的電影市場也需要進一步完善,特別是要提升電影製片企業在票房收入的分賬比例,進一步向製片和內容傾斜,只有我們的製片業強大了,我們的內容生產搞好了,有更多的好作品,我們的電影院才能夠有更加穩定的保障和收入,才能夠讓整個電影行業的發展更加平衡和良性。

新京報:中國電影評論學會在中國電影發展過程中具有一定的推動作用,未來幾年學會將如何在中國電影進一步發展和提高電影觀衆文化素養方面展開工作?

饒曙光:中國電影評論學會正在與電影行業以及電影管理層密切溝通,我們主張要建立中國電影的評價體系,按照政治性、藝術性、市場接受和社會反應來建立中國電影的評價機制,也即一個可量化的評價機制,我們要掌握電影的話語權和主動權。

我們還有一項更重要的工作,就是要推進電影評論工作的前移和前置。我們要把電影評論工作前移前置到電影項目創意之初,貫穿電影創作和生產全過程,讓電影的創意和想象力更加豐富,從而創作出更多高質量作品,實現中國電影的高質量發展。

新京報:這次北京國際電影節有很多環節和板塊,你最關注哪個板塊,對未來電影節有哪些期待?

饒曙光:我對電影涉及的所有板塊都有所關注。北京作爲一個文化之都,觀衆的觀影水平和層次是最高的,我們看到很多展映的影片都搶不到票,我們的電影論壇質量越來越高,話題集中度和關注度也越來越高。

其它板塊包括市場板塊、青年電影論壇板塊,甚至包括電影公益發展這些板塊,都有很強的針對性。電影的全面高質量發展和電影強國的建設,需要有市場支撐,也需要有公益電影放映體系作爲有效補充。我希望北京國際電影節能夠成爲高質量的電影節,能夠在國際電影節體系當中具有更多話語權,更大影響力。

至於期待,其實我們在幾次研討會上也提出,在北京國際電影節,我們也需要有一個相對集中的場地,能夠讓電影人有更充分的交流。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孫文軒

編輯 陳莉

校對 付春愔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