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4日消息,市場監管總局、公安部、商務部、國家衛生健康委、海關總署、稅務總局、國家網信辦、國家中醫藥局、國家藥監局、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等十一部門近日聯合印發《關於進一步加強醫療美容行業監管工作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劍指醫美亂象,指出要掃清“黑機構”“黑醫生”“黑藥械”。同時,公安部、最高人民檢察院、最高人民法院在此次聯合發文的十一部門之列,透露重要信號。

這個“圈子”亂在哪?

“超女”王貝在武漢中墺整形醫院做整容手術時出現意外導致死亡;知名演員做整形導致鼻頭壞死留下明顯大塊黑斑;南陽28歲女護士在接受整容手術的過程中死亡……

這些因接受醫療美容整形手術而死亡的案例頻現報端。而注射美容美白、祛皺、填充甚至做激光整形失敗、美容變毀容的醫美事故更是不勝枚舉。

蘇州薇琳美容醫院集團技術院長陳凱在接受中新社國是直通車採訪時表示,當前醫美市場存在的問題大致可分爲四大類:

一類是“黑藥械”。無證、套證、一類或二類器械當成三類器械使用;

第二類是“黑醫生”。未經註冊甚至是沒有醫學基礎,僅經過幾天培訓就給人施術;

第三類是“黑機構”,包括無證機構或是醫美機構超範圍行醫施術;

第四類是過度營銷。讓求美者做不需要做的項目,過量消耗不需消耗的產品。

中新社國是直通車瞭解到,以“黑器械”爲例,比如主要做面部提拉的提拉線,有些從國外走私到國內,根本沒有經過國家主管部門的檢驗審批,存在巨大風險。而銷售人員卻胡亂吹噓說是國外最先進的產品,推薦顧客使用。

還有給顧客展示的是合法產品,但在施術過程中偷偷換成非法器械的現象,這種做法更加隱祕。如:注射填充塑形用的玻尿酸、膠原蛋白以及祛皺用的肉毒素等,存在此類情形。

在《指導意見》發佈單位中,海關總署也在其列。分析認爲,之後衛生和市場監管部門在執法過程中一旦發現類似“黑藥械”,處理之後還將追根溯源追究走私者的法律責任。

最爲惡劣的是“黑醫生”,根本沒有醫療資質或資質與醫療美容不相干的人員,以低價吸引客戶。在生活美容機構甚至賓館租個房間,就給客戶施術。早些年“黑醫生”連抽脂甚至隆胸等手術都敢做,近些年主要集中在注射美容等項目上。

醫美亂象“亂”了誰?

早在2002年,原衛生部就發佈了《醫療美容服務管理辦法》,明確了醫療美容屬於醫療行爲,對相關機構以及從業人員的審批、監管有嚴格的規定。

然而,醫美“三黑”卻很難查盡、打絕。近些年來違法分子依舊受利益驅使不斷以身試法,這與醫美行業巨大的利潤不無關係。

陳凱認爲,醫療美容行業產品固然重要,但比產品還重要的是醫生的醫術。一個成熟的醫療美容醫生不僅要具備紮實的解剖等醫學基礎,還要具備較強的審美能力,需要多年的學習與實踐積累。黑機構或黑醫生沒有這些成本,看上去價格會很低。但事實上,因爲缺少監管、價格不透明,反而容易產生很多隱性消費和以次充好的高價圈套。

以注射美容爲例,一些黑機構或黑醫生“主刀”的隆鼻、豐脣、臥蠶等可能暫時看不出問題,但是在施術過程中注射的層次、劑量非常關鍵,如果操作不當注射物遊離,不僅影響美觀,其造成局部炎症、壞死帶來的傷害往往是不可逆的。

同時,這些低價的、非法的醫療美容在傷害消費者的同時,也“擠兌”了正規機構的空間。非法醫療美容事故頻發,容易讓廣大民衆對醫療美容產生誤解,從而影響到整個行業的健康發展。

根據沙利文數據,我國醫美服務行業規模2015年至2019年的年均複合增長率爲22.5%,是國內少有的維持兩位數年均複合增長率的潛力賽道。

中信證券2021年發佈的醫美行業研報預測,2030年中國整體醫美市場規模將達到1.3萬億元,其中,正規醫美市場規模爲7556億元,佔比58%,非正規醫美市場規模佔比達到42%。

《2020年中國醫療美容行業洞察白皮書》顯示,2019年國內具備醫療美容資質的機構有1.3萬家,其中15%存在違規經營的現象,而不具備醫療美容資質的黑機構超過8萬家。

如此巨大而具有活力的行業,卻存在許多亂象。

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相關負責人在答記者問時表示,2022年9月至2023年2月,市場監管總局等十一部門聯合組織開展了醫療美容行業突出問題專項治理行動,清理了一批違法機構、懲治了一批違法人員、查辦了一批典型案例、形成了一批長效機制制度成果,行業亂象頻發的勢頭得到有效遏制,行業秩序明顯好轉。

與此同時,醫療美容行業監管工作仍然面臨風險挑戰,各種行業亂象還時有發生,必須進一步完善跨部門綜合監管機制,不斷提升監管效能,維護好醫療美容診療秩序和市場秩序,守護好人民羣衆生命健康安全底線,爲醫療美容行業健康發展打造良好市場環境。

據此,市場監管總局等十一部門在充分研究和認真總結專項治理行動取得的成功經驗基礎上,出臺了《指導意見》,對強化醫療美容行業監管工作作出了較爲全面的規定。

對醫美“三黑”嚴懲不貸!

今年4月份,最高人民檢察院發佈6件檢察機關依法懲治醫療美容領域違法犯罪典型案例,披露了醫療美容領域的主要犯罪方式,揭示了消費者選擇醫療美容的常見風險隱患。

公安部、最高人民檢察院、最高人民法院在此次聯合發佈《指導意見》的十一部門之列,這意味着醫美亂象一旦碰觸刑事紅線,將難逃刑罰。《指導意見》中也明確提出,按照深入推進跨部門綜合監管總體工作部署,對監管重點事項實施動態更新。並且,組織相關監管部門、司法機關開展聯合研判、聯合會商,構建醫療美容風險隱患發現處置機制,爲精準識別、快速打擊醫療美容行業重大違法行爲提供有力支撐。

北京京師律師事務所合夥人、律師張明在接受中新社國是直通車採訪時表示,無論機構或者個人,如果不具備相應資質,開展相關醫療美容活動均涉嫌構成非法行醫罪。

《刑法》第三百三十六條規定,未取得醫生執業資格的人非法行醫,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並處或者單處罰金;嚴重損害就診人身體健康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造成就診人死亡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並處罰金。

張明說,參與倒賣或使用“黑藥械”,涉嫌構成生產、銷售、提供假藥罪。可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罰金;對人體健康造成嚴重危害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致人死亡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或者死刑,並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

陳凱認爲,醫療亂象讓很多經營規範,技術精湛的醫美機構、醫生在市場上舉步維艱。《指導意見》的出臺,勢必讓黑機構、黑藥械、黑醫生無所遁形,讓正規的醫美機構迎來蓬勃發展的春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