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登高山,不知天之大;不臨深谷,不知地之厚也。--荀況

俗話說:"一山更比一山高",尤其是在體育競爭當中,或許會有常勝將軍,但絕對沒有不敗將軍,即使再厲害的世界冠軍,也會有失利的時候。

乒乓球作爲我國的"國球",水平和成績歷年來在世界上都是當之無愧佼佼者,還曾在世界級比賽中拿下包攬前三的壯舉,無論是男乒女乒,從來沒有缺少國"大魔王"的交接。

例如在女乒團隊中,從早期的鄧亞萍,到後來的王楠、張怡寧等,都是讓世界膽寒的選手,可即使是她們,也曾面臨失敗。

在1994年的廣島亞運會上,當時如日中天的鄧亞萍卻爆冷輸掉的比賽,讓一位日本選手拿到了冠軍,而最讓人驚訝的,就是這位日本選手的身份,她不僅曾經是一位中國人,更是鄧亞萍曾經的對手,那麼這位中國選手,爲何會變成日本女乒小山智麗呢?

"讓球"風波

提及小山智麗,很多人心中所想的第一個詞可能就是"漢奸",身爲一箇中國運動員,不僅改換國籍,還代表宿敵日本隊拿到冠軍,這件事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都是不可饒恕的,但卻無人知曉小山智麗背後的心酸與無奈。

小山智麗原名何智麗,是一個土生土長的上海姑娘,作爲一名高水平選手,何智麗從很小的時候開始,就展示出與衆不同的體育天賦,尤其是在乒乓球運動上,更展現出無與倫比的激情。

在20歲之前,她就已經完成了從全國冠軍到亞洲冠軍的提升,這樣的成績即使放到現在,也是我國的種子選手。

但誰也沒有想到,何智麗看似前途無量的人生,就在1987年戛然而止,而顛覆她人生的,正是我國乒乓球運動中兩人"噁心"的讓球傳統。

那麼何爲讓球呢?這個"讓球"傳統並不是現在國乒的"友誼"傳統(不打出11-0的戰績),而是一種"擇優錄取",換句話說,也就是當同時有多名隊員進入複賽後,需要通過故意認輸來保證某一位隊員能夠進入決賽,而在1987年的新德里世錦賽,何智麗就遭遇到了這樣的問題。

在當年的新德里世錦賽上,我國選手成績優異,包攬了半決賽中的三個位置,而另外一個選手,是來自韓國的梁英子。

在當時,韓國選手梁英子無論是技術水平還是心理素質,都處在巔峯狀態,是公認的奪冠絆腳石,而從賽制方面,半決賽狹路相逢的何智麗與管建華,必然會有一位與梁英子打決賽。

面對挑戰,何智麗信心滿滿,可當時的國家體育總局的副局長李富榮,卻在休息室下達了這樣的命令:"在半決賽故意輸球,確保管建華晉級決賽"。

心灰意冷、背井離鄉

剛聽到這個命令的何智麗心如刀絞,要知道這已經不是她第一次"讓球"了,一個運動員的黃金生涯能夠幾年?如果不趁現在這個機會拼搏,更待何時,況且何智麗非常有信心拿下樑英子,就這樣,何智麗做出了一個令她後悔,同時也令她糾結萬分的決定:"不讓球"。

事實證明,何智麗的信心並不是紙上談兵,隨後的比賽中,何智麗不但在先贏兩局的情況下打敗了隊友管建華,更是用3-0的巨大分差打敗梁英子,拿下了冠軍,但隨之而來的,就是對她的"懲罰"。

早在半決賽結束後,國家隊全體教練員就已經憤然離場,決賽期間更是何智麗的孤軍奮戰,不過這只是一個開始,在何智麗回國後,不但沒有受到冠軍級別的表彰,更是受到了寫檢查外加雪藏的處理,這就是她"不聽話"的代價。

在停賽期間,何智麗仍然對國家隊抱有希望,她一直覺得,自己即使不聽話,但已經表現出足夠的實力,教練還是會重新啓用她的,可事實好像是一記響亮的耳光,在第二年的漢城奧運會,何智麗連替補的身份都沒有。

這件事對她的打擊太大了,"心如死灰"是何智麗此時最真實的內心寫照,甚至讓她一度放棄了乒乓球,而就在這時,愛情的出現挽回了她的心,面對不堪回首的過往,何智麗遠嫁日本,並改名爲小山智麗,加入了日本國籍。

雖然小山智麗的丈夫並不是一個運動員,但他一直記得,自己的妻子曾經受過怎樣的傷害,在結婚後,他不僅幫助小山智麗恢復信心,還用自己所有的能力,去恢復小山智麗的競技水平,這樣的日子不知不覺就過了六年的時間,讓所有人都忘記了曾經有一個女乒運動員何智麗。

六年之後,王者歸來

1994年,廣島亞運會現場,身披日本隊服的小山智麗出現在了賽場上,所有人都對日本的排兵佈陣產生了疑惑,這位其貌不揚,已經30歲的運動員,真的能夠代表日本的乒乓球水平嗎?可此時的國家隊成員一眼就看了出來,這分明是多年不見的隊友何智麗。

不過隨着比賽不斷地進行,昔日的隊友發現,這並不是曾經的何智麗,因爲現在的她無論是技術水平還是心理素質,都超越了當年,達到了巔峯,甚至連同處巔峯期的鄧亞萍都不是她的對手。

在奪得冠軍後,各界媒體也回過神來,這位代表日本出戰,用日語說獲獎感言的小山智麗,分明就是當年被中國雪藏的冠軍級選手何智麗。

有了這樣的內幕,各界媒體自然不會放過,比賽後不久,我國的乒乓球國家隊就被推向了風口浪尖,而這位曾經的中國人,也成爲了大家口伐筆誅的對象。

時至今日,小山智麗在很多人眼中依然是一個"漢奸",她背叛了祖國多年的培養,代表日本隊中國進行"復仇",但幸運的是,隨着網絡媒體的發展,小山智麗的經歷被越來越多的人所瞭解,鄧亞萍等昔日的隊友,也開始爲小山智麗解釋,還給了她一個清白。

對於運動員來說,"讓球"這樣的事危害有多大,旁人是無法理解的,每一個運動員在獲得成績的背後,付出的代價十分可怕,如果在巔峯期間無法取得成績,後半輩子的生活將難以維持,。

小山智麗的做法,往小了說是爲了自己的未來,往大了說是對中國曾經"讓球"制度的抵制,但無論如何,小山智麗起碼在其運動員生涯內,拿到了令自己滿意的成績,希望她身上的悲劇,不會再別的運動員身上重現。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