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6日,化工新材料龍頭金髮科技(600143.SH)舉辦股東大會,金髮科技董事長袁志敏對公司四大業務進行了詳細拆解。

袁志敏表示,今年公司改性塑料板塊穩步增長可期,增長點在車用材料和新能源材料。去年拖了後腿的綠色石化業務將有新產能投產,今年這一業務有望減虧。

袁志敏對界面新聞表示,公司新投產產能不止用於解決部分自身原材料需求,更多地會用於外銷,營收規模也將相應上升。

隨着新的產能投入,加上各主要業務板塊的增長,袁志敏強調,金髮科技此前提出的實現千億產值目標未來有望實現。

增長點在車用材料和新能源材料

金髮科技去年總營收404.12億元,主營改性塑料、新材料、綠色石化及醫療健康四大板塊。其中,改性塑料業務爲公司基本盤,營收佔比超過60%,公司也是全球規模最大的改性塑料生產企業。

金髮科技改性塑料板塊下游涉及車用材料、家電材料、電子電器材料、新能源材料、消費電子材料等多行業。

去年金髮科技改性塑料板塊銷量和營收同比微增,今年這一業務的增長點在車用材料業務和新能源材料業務。

車用材料業務在改性塑料板塊中份額最大,去年銷量75.11萬噸,佔比超過40%。袁志敏表示,金髮科技已與全球所有主流車企達成合作關係。

首先,市佔率高,隨着新能源汽車銷量的上升,這一業務仍將增長。

據介紹,車用材料業務國內市場份額居首,“這兩年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已遠超預期。”袁志敏表示,金髮科技新能源車用改性材料在國內規模最大,且覆蓋全球汽車行業客戶,因此新能源汽車的快速發展能帶動公司車用材料的增量。

其次,新能源汽車電池底護板已量產,上蓋板正在開發中。

據袁志敏介紹,金髮科技是目前國內唯一一傢俱備新能源汽車複合材料電池底護板完整產業鏈的廠家。

“公司與某頭部企業合作開發了新能源汽車電池底護板。除了底護板外,公司還與相關公司合作開發上蓋板,我們預計今年取得技術突破,2024年有望實現批量供應。”袁志敏透露。

再次,“以塑代鋼”趨勢之下,車用材料還有更大的空間。

“我們認爲汽車智能化爲整車輕量化帶來了極大的想象空間和應用場景,爲此我們在整車輕量化方面,也儲備了很多技術,”金髮科技相關業務負責人介紹,這些技術包括材料低密度、薄壁化、微發泡和以塑代鋼領域實現規模化的實際應用。

“公司是全球汽車行業第一家實現熱塑性複合材料成功量產的供應商,目前與全球主流的主機廠和造車新勢力客戶都有一系列的項目在開發拓展中,其中一部分已經成功量產。”金髮科技人士表示。

新能源材料業務是金髮科技去年增速最高的品類,同比增長84.86%。這一業務下游涉及光伏、儲能和動力電池產業和充電樁產業等。“這些產業都屬於朝陽產業,未來市場規模將持續增加。”袁志敏表示。

綠色石化業務有望減虧

“去年綠色石化板塊的虧損使我們感到遺憾,”袁志敏表示,他稱今年這一業務有望有較大改觀。

金髮科技旗下綠色石化業務主體爲寧波金髮和遼寧金髮。據袁志敏介紹,今年這兩大基地均有新的產能進展。

  • 遼寧金髮ABS一體化項目將實現量產,打通丙烯腈-ABS-改性ABS上下游產業鏈。

  • 寧波金髮聚丙烯一體化項目也將於下半年投產,打通丙烷-丙烯-聚丙烯-改性聚丙烯上下游產業鏈。包括8000萬立方/年PSA氫氣提純裝置預計三季度投產,一階段80萬噸聚丙烯裝置預計於6月底實現中交。

“這兩個一體化項目打通後,綠色石化板塊將與公司改性塑料板塊形成高效協同。”袁志敏表示,“我們每年所需要的聚丙烯原材料近100萬噸,”投產一來可以解決公司改性塑料的部分核心原材料的來源問題;二來,公司將面向下游客戶,研發更多高附加值的專用聚丙烯,不斷提高工程化的聚丙烯比例。

生產線投產加上原油價格下跌,金髮科技認爲,今年寧波金髮有望實現減虧。袁志敏表示,隨着原油價格下跌,自今年3月份以來丙烷價格也持續下跌,目前丙烷價格整體已經處於較低水平,並且還有繼續下跌的態勢,丙烯產品的價差在擴大,盈利能力在逐步改善。

此外,新材料板塊方面,袁志敏稱,今年將穩步增長。

袁志敏表示,公司正加強研發,打破國外對化工新材料的壟斷。目前我國化工新材料的自給率僅爲65%,特別是特種工程塑料、特種橡膠等石化基新材料自給率僅爲33%左右。

據介紹,金髮科技正加大對透明聚酰胺、熱塑性聚酰亞胺、超高耐熱LCP和膜級PES樹脂等新產品關鍵聚合技術的研發投入,並加快打通LCP薄膜和纖維等深加工產品的產業鏈。“公司近幾年開展的高性能環烯烴共聚物(COC)新材料試驗項目預計在今年下半年完成中試。

公開資料顯示,COC主要用於要求玻璃般清晰的產品,包括鏡頭、半導體、顯示器和醫療設備等,目前COC新材料市場主要被四家國外企業所壟斷。

醫療健康板塊方面,在過去的幾年,金髮科技實現超預期正利潤。不過,袁志敏表示這屬於創業板塊,今年形勢發生變化,利潤和營收方面期待有限。

金髮科技相關人士稱,在過去幾年公司醫療健康公司打通了銷售渠道,這一意義更爲重大。公司產品已進入超1000家醫療機構、超1000家工業防護用品經銷商、超4萬家終端零售門店。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