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產市場近期的調整和變化對中國銀行業會有哪些影響?今年提前還貸趨勢有何變化,將對銀行造成哪些影響?對當前中資銀行面臨的資產荒情況有何判斷?4月居民存款減少1.2萬億元,背後原因何在?新的監管格局會對銀行業監管有何影響?

圍繞銀行業的熱點話題,近日,界面新聞記者採訪了惠譽金融機構評級董事徐雯超、薛慧如,就上述問題進行交流。

界面新聞:4月中國房地產銷售情況再度陷入低迷,金融統計數據顯示,4月居民中長期貸款規模自2022年10月以來首次出現減少。如何評估以上房地產市場變化可能對銀行業產生的影響?

徐雯超:居民中長期貸款主要來自個人按揭住房,按揭貸款從淨增量上看非常小,但從2022年下半年開始,隨着一系列房地產措施從供需兩端同時發力,總增量是有明顯的邊際回暖的。特別是2023年一季度,隨着疫情管控措施的放鬆,邊際需求有明顯回暖。

不過按揭貸款從淨增量上看只有1%,主要還是因爲前期提前還款的勢頭沒有收斂。總體來看,目前市場的觀望情緒比較嚴重,居民的風險偏好比較保守,繼續加槓桿的意願不是特別高。

我們預計,整體的市場需求恢復還有待時間。經濟尚處於弱復甦狀態,居民收入水平並不明朗,特別是年輕人口的失業率仍處高位,人口增長從2022年開始轉爲負增長。在經濟新舊動能轉換的端口下,一系列因素可能導致房地產行業的增長模式與過去可能已經很不一樣了。

界面新聞:從近期公佈的年報和一季報數據來看,房地產行業的“停供潮”對上市銀行產生哪些影響?預計上市銀行的房地產行業風險何時能出清?

徐雯超:對銀行而言,房地產的表內敞口主要以按揭貸款和房地產對公貸款爲主,對公貸款主要是房地產開發貸款(下稱“房開貸”)。從按揭貸款的不良率來看,去年停貸斷供事件影響了投放,總體房地產市場比較低迷,這方面的不良率小幅上升。但總體上,受停貸斷供事件影響的按揭貸款佔比很小,在一系列政策的支持下,按揭貸款的不良率目前也得到了比較有效的控制。總體按揭不良率有小幅上升,但不是特別高,惠譽受評銀行平均不良率在0.5%以下。

最近,上市銀行陸續披露了一季度的季報,房開貸的不良率有小幅上升,2021年底平均是2.6%,到2022年年底達到4.5%,一季度還有持續上升。

金融機構發佈了一系列支持政策,如房地產“三支箭”、“金融支持房地產16條”之後,金融機構也加大了對房地產市場的支持。但是目前來看,重點的支持對象還是以央企、國企以及一些沒有出險的頭部民營開發商爲主。

現階段監管方面工作重心還是以“保交樓”爲主,商業銀行也是以配合政策性銀行的專項貸款來做市場化的配套融資,優先會去選擇一些項目資金可以封閉管理,甚至可以覆蓋銀行未來借款的項目。

雖然很多銀行的授信額度總計超過了5萬億,但據我們瞭解,實際使用情況還是需要一事一議,跟普通的正常貸款差不多。我們預計,未來開發商的融資能力還會繼續分化,一些前期風險積累比較高、項目資金封閉管理不嚴的銀行還會持續承壓,不排除有繼續“暴雷”的可能性。

整體房地產市場的回暖,最終還是要取決於銷售端,特別是居民信心的持續恢復。目前來看,經濟還是處於弱復甦的狀態,雖然前四月新房銷售達到了同比28%的增速,但4月份出現了邊際走弱。

2023年一季度的回暖,可能是疫情期間積壓的購房需求在一季度的集中釋放以及保障型租賃住房帶來的增量。今年後三個季度是否可以持續回暖,目前不是特別明朗。惠譽地產團隊的預計是,全年房地產銷售的水平與2022年基本持平,整個市場信心的恢復需要比較長的時間。

界面新聞:居民提前還貸趨勢有何變化?隨着存款利率繼續下降,對居民提前還房貸的情況有何預估?預計將對銀行造成什麼樣的影響?

薛慧如:從2022年下半年以來,整體銀行的住房按揭貸款的提前還貸現象日益顯著,再疊加新增按揭需求的放緩,2022年四季度以來,整個居民的住房按揭貸款餘額幾乎沒有什麼增長。

我們認爲主要的原因有兩方面:一方面,整體存款利率在去年有所下調,再加上債券市場年底時波動較大,導致2022年不管是存款利率,還是理財產品收益率,都有明顯下滑,這也導致了居民的投資意願有所下降。

另一方面,在疫情和防控政策的影響下,整體居民對就業、收入的預期有所變差,居民的消費能力和消費意願受到制約;再加上部分的開發商現金流惡化,導致部分的樓盤延期交付,影響了居民購房和新增按揭貸款的需求。

在這兩方面的作用下,居民的提前還貸意願明顯上升。從2023年來看,雖然到目前爲止沒有明顯看到提前還貸有收斂的現象,但從邊際的變化來看,還是有一些有利的變化。從消費意願來看,可以明顯感受到,伴隨着疫情的緩解和防控政策的退出,整體居民的消費能力和消費意願顯著提升。從投資渠道來看,今年經濟有企穩復甦的跡象,金融市場的波動逐漸放慢,各項金融產品的投資收益率也有逐步企穩的跡象。

所以我們覺得,如果居民的投資意願慢慢恢復,對消費的信心有所加強,居民提前還貸的衝動可能會慢慢收斂。從下半年開始,可以關注下這種邊際的變化,如果說未來這個趨勢沒有變化甚至加劇的話,對銀行確實是會有一些盈利壓力和資產配置的壓力。

從盈利壓力來看,2022年幾次LPR下調之後,整個按揭貸款的重定價和存款的競爭,導致銀行本身淨息差壓力就比較大。如果未來提前還貸繼續演進,銀行就不得不在整個利率中樞比較低的環境下,把信貸資源投向一些收益率更低的資產,對銀行的淨息差壓力可以說是雪上加霜。

從資產的配置壓力來看,住房按揭貸款在銀行貸款資產池裏佔比較高,資產質量也比較穩健。到2022年年末,按揭的不良率不到0.5%,在整個行業貸款的佔比接近20%,貸款價值比在60%以下。如果提前還貸的現象持續並且加劇,銀行可能不得不尋求其他的替代資產,替代資產的質量能不能像按揭這樣穩健是有待觀察的。

但我們還是想強調,這不是我們的基準假設,我們還是認爲,今年提前還貸不會對銀行的盈利和貸款增長構成重大威脅。因爲隨着經濟逐步企穩復甦,提前還貸這股潮流的驅動力在邊際上會有一些減弱的跡象。

界面新聞:4月社融數據顯示,中國仍然存在內需不足的情況,銀行普遍面臨放貸難的情況。惠譽對當前中資銀行面臨的資產荒情況有何判斷?

徐雯超:這要從不同的銀行、不同貸款品種和不同的行業來分析。4月末,總體的信貸增速達到11.7%,出現同比多增,特別是票據類的增量明顯的減少。政策方面持續發力,引導信貸資金持續“脫虛向實”,特別是大行,我們瞭解的情況是,目前整體的項目儲備還是特別充分的,現在投放的節奏也是特別靠前,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擠壓了一些弱資質地區的中小銀行的投放。

從不同貸款分類來看,居民貸款中消費類以及信用卡的邊際回暖是比較明顯的,企業的整體貸款增速達到14%。特別是企業整體的中長期貸款增速,有很明顯的回暖。從不同行業來看,像基建類,特別是一些先進製造業、與綠色金融相關的以及普惠小微企業的貸款同比增速明顯快於其他行業。整體房地產以及房地產上下游產業鏈的信貸需求還是不足,按揭貸款增速比較慢,整體的市場信心恢復還有待時間。

我們預計,今年銀行間的分化還會持續加大。大行總體的壓力不是那麼大;但是中小行,原先可能更加依賴房地產,或者更加依賴地方政府平臺,另外加上大行在這幾年持續加大對普惠小微企業的投放,對中小行在普惠小微市場份額的擠壓也是特別明顯的。因爲大行往往有比較明顯的資金優勢,可以以更低的利率去投放到中小微企業貸款中,這對很多中小銀行,特別是弱資質地區的一些中小銀行形成特別明顯的擠壓。

中小銀行也要分地區來看,處於經濟比較發達地區的,像長三角、珠三角這些經濟在一季度回暖特別明顯的地區,本地經濟修復就比較快,整體的信貸需求水平也比較好;但是處於中西部地區或者東北地區的,信貸邊際需求恢復不是特別好,中小銀行的壓力可能會更大一些。

總體上來看,信貸需求目前還處在弱復甦階段,經濟增長基礎也不是特別牢,大環境還是處於資產荒困境中。信貸需求的完全恢復需要相對比較長的時間,特別是受制於房地產行業的持續低迷,銀行間的業績分化也會持續加劇。

界面新聞:2022年居民存款創歷史新高,但央行最新公佈的數據顯示,4月居民存款減少1.2萬億元,背後原因何在?

薛慧如:今年整體的存款積累程度其實是比2022年高的,2022年存款整體的增速之所以非常快,存在幾方面原因。

首先,疫情和防控政策對居民的消費能力和消費意願有一些制約,居民對未來經濟前景和收入的預期不佳,導致居民消費減少,所以儲蓄意願有所上升。

再者,房地產市場持續低迷,再加上去年下半年開始的停貸斷供事件,對居民的購房信心也產生了很顯著的打擊,所以整體居民的購房意願顯著下降,購房支出也大幅減少。這麼多年來,購房一直是中國居民的支出大頭。如果購房支出顯著下降的話,居民存款的能力就會大幅上升。再加上2022年經濟預期比較差,整體資本市場和債券市場表現也很弱,理財產品也經歷了“破淨潮”,原本用於投資的資金可能也轉化成了存款。

展望今年,我們認爲,首先消費會復甦。其次也有市場的聲音,認爲今年消費降級會比較明顯,但我們覺得,從邊際上來看消費能力和消費意願會比2022年有所提升。

然後,從投資的需求來看,今年尤其近期整體資本市場表現還是不錯的,因爲利率水平相對比較低,整個債市表現也很好,理財產品的波動也有所下降,銀行理財2022年行業最高的時候可能20%破淨,今年都快回到淨值了。所以我們覺得,整體的投資意願也會有一定程度的提升。

另外,伴隨着一系列政策的出臺,房地產市場2023年一季度整體也有一些回暖的跡象,因此我們認爲,今年整體存款的競爭激烈程度會大幅上升。我們跟銀行交流下來,確實也感受到了整體存款的競爭激烈程度和存款成本壓力,這可能也是4月份存款會有一些波動的原因。

展望未來,如果去看結構,過去幾年存款的定期化趨勢非常明顯。一方面,居民對中長期的收入、就業前景預期不是很好,可能會更爲保守。由於銀行淨息差的壓力,銀行肯定也會想盡一切辦法去壓降高成本、長期限的存款,對一些結構性的存款和大額存單進行管控,採取一系列的辦法增加客戶的粘性,提高活期存款的佔比。從存款利率這個角度,銀行可能會有一些引導,希望緩解存款定期化的趨勢。

界面新聞:目前已形成“一行一總局一會”的監管新格局對銀行業監管將產生哪些影響?

徐雯超:國務院金融監管機構調整後,新的框架建立了更加集中統一的機制,能夠更好、更集中地執行中央政府的政策,有利於加強中央部門對地方性中小銀行以及其他金融機構的風險化解能力。

從總體上來看,改革的主要目的還是在於減少監管漏洞,改善多頭監管,加強系統監督,以及防範各類金融系統風險。這與近年來政府方面努力打造更加統一的監管方法、強調統籌協調,是高度一致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