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時報(www.chinatimes.net.cn)記者 吳敏 見習記者 李明會 北京報道

5月25日,保險代理人王雨(化名)來到某互聯網公司,和這裏的員工分享個人養老金政策相關話題,並就大家目前遇到的問題現場答疑解惑。

“現場反饋還不錯,大家都挺關心個人養老金落地情況的。”王雨表示,“有不少人存了錢但還沒投資,主要是不知道該怎麼選擇產品,我就爲他們詳細對比分析了一下,很多人會後還加了我的微信。”

巧合的是,王雨走進企業科普個人養老金知識的這一天,也是個人養老金制度正式啓動實施滿半年的日子。

半年以來,個人養老金制度從零到一,產品種類、數量不斷擴容,目前個人養老金專屬產品數量已突破600只。此外,參與人數也在不斷增加,目前已經超過3000萬人,更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想要了解、參與到這一實踐中來。

但與此同時,個人養老金制度也遇到了一些難點、痛點。對此,業內人士紛紛建言獻策,力求在新形勢、新政策、新挑戰下,將養老金融業務發展融入國家戰略中去,與市場需求及民衆期待保持一致,實現經濟價值與社會價值的和諧統一。

千呼萬喚始出來

一直以來,我國實行國際上普遍採用的國家、企業和個人三方共同負擔的養老金制度模式。其中,第一支柱爲基本養老保險,包括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和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第二支柱爲面向企業的企業年金與面向政府部門和事業單位的職業年金;第三支柱主要是個人自願開展的各類養老儲蓄,其中包括個人養老金。

但我國的養老保險三支柱發展並不均衡。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第一、二支柱規模較大,而第三支柱發展長期處於起步階段。

隨着老齡化日益加深,完善養老保險制度的呼聲逐漸高漲,補齊第三支柱短板迫在眉睫。

而這一切都在2022年迎來巨大改變。

這一年,也被視爲中國的“個人養老金元年”。從頂層設計到試點落地,個人養老金制度發展按下“加速鍵”。

2022年4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第三支柱的綱領性政策《關於推動個人養老金髮展的意見》,這既標誌着我國多層次、多支柱養老保險體系步入全面發展完善的新階段,也爲資本市場服務養老事業開啓了全新篇章,更爲廣大人民未雨綢繆做好養老規劃提供了新機遇。

進入11月,個人養老金政策的出臺提速。11月初,人社部、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銀保監會、證監會五部門聯合發佈《個人養老金實施辦法》,意味着我國個人養老金業務正式進入實施階段。與此同時,財政部、銀保監會、證監會陸續發佈相關配套文件,明確了居民參與流程、個人養老金業務範圍、機構准入要求、稅收優惠政策等內容。

2022年11月25日,人社部會同財政部和國家稅務總局印發《關於公佈個人養老金先行城市(地區)的通知》,確定將36個城市(地區)先行納入個人養老金試點,個人養老金正式啓動實施。

根據相關文件部署,我國的個人養老金業務實行個人賬戶制度,改變了此前養老金融試點的產品製造方式,繳費完全由參加人個人承擔,實行完全積累。此外,個人養老金業務的資金賬戶具有唯一性,確立了商業銀行開展個人養老金業務的天然優勢。

文件同時明確,已參與第一支柱即城鎮職工或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的個人,即可參與個人養老金制度,參加人每年繳納個人養老金的上限爲12000元。

參加人數達3324萬人

個人養老金頂層設計以及配套制度的迅速落地,吸引了廣大人民羣衆的參與。試點落地的當年末,就有近2000萬人開設了個人養老金賬戶。

半年過去,個人養老金投資產品種類與數量、參與人數均在增加。

根據人社部披露的數據,截至今年3月底,個人養老金參加人數達3324萬人。

面對萬億規模的個人養老金市場,各大金融機構也紛紛入局,逐鹿這一藍海市場。國家社會保險公共服務平臺的數據顯示,截至目前,經過多次擴容後,個人養老金產品共有652只。其中儲蓄產品最多,達到465只,基金產品137只、保險產品32只、理財產品18只。

開戶情況方面,在此前興業銀行召開的2022年報發佈會上,該行高管透露,截至2022年末,該行已經累計開立個人養老金賬戶229.16萬戶,位列全行業第三位,市場佔有率超10%,僅次於建設銀行和工商銀行。

在商業銀行的業務開辦方面,國家社會保險公共服務平臺的數據顯示,目前,23家獲准開辦個人養老金業務的銀行中,有22家已經開設了資金賬戶和儲蓄交易業務,有8家在此基礎上,同時開展了基金交易業務、保險交易業務和理財交易業務。此外,該平臺還將商業銀行個人養老金業務開辦情況按照銷售公募基金、商業養老保險、銀行理財產品數量總數進行了排序,其中,招商銀行、交通銀行平安銀行、興業銀行和中信銀行名列前五。

道阻且長

在個人養老金制度取得積極進展的同時,也出現了民衆參保意願不及預期、“開戶熱投資冷”、個人養老金產品供應不均衡、鎖定期太長等痛點、難點問題。

中國保險資管業協會執行副會長兼祕書長曹德雲在近期舉辦的2023清華五道口全球金融論壇上表示,目前個人養老金試點效果呈“兩低三不”漏斗狀,即建立賬戶人數佔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比例低、已繳費人數佔建立賬戶人數比例低;產品供應不均衡、選購渠道不暢、民衆參保意願不強。

其中,他提到,在截至2023年3月開立個人養老金賬戶的三千多萬人中,僅900多萬人完成了資金儲存。

對於這種“開戶熱投資冷”的情況,勵正集團中國區總裁張雨萌認爲,從邏輯上講,開戶應該避免“開空賬”,就是沒有資金先開了戶。

他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開戶的時候應儘量形成閉環體驗,也就是說,參與者可以直接在開戶的時候做投資選擇。不然,絕大多數情況下,參與者可能過了半年都不會再來看。

“直接從所謂的行爲經濟學或者從個人的用戶體驗來講,我覺得在個人養老金開戶轉資金的時候,完全可以考慮逐漸加入一些個人默認的投資選擇。在英國,我們把它叫做‘Auto enrollment, Opt out’。換句話說,就是在默認用戶不做任何選擇的情況下,系統自動根據用戶畫像,將錢投給某個默認的養老理財、養老公募FOF、養老儲蓄、養老保險,或者是一個投資組合,而用戶也完全可以在任何時候更改這一投向。僅僅是這麼一個小點,其實就能夠很有效地提高用戶的參與率,改善‘開戶熱投資冷’的情況。”張雨萌如是說。

另一方面,個人養老金的投資到退休才能取出,鎖定時間長達幾十年,很多用戶擔心中途需要用錢不能及時取出,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用戶的參與意願。

針對參與個人養老金可能面臨的流動性問題,長城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王玉改近日對《華夏時報》等媒體記者表示,保險公司可以通過“保單質押貸款”等多種金融工具來解決客戶對短期資金的需求。

“只是,有些保險企業不願意讓客戶使用‘保單抵押貸款’,因爲可能會對企業的現金流管理產生不利影響。”王玉改如是說。

發展我國養老第三支柱道阻且長,個人養老金制度仍有較大的完善空間。在業內專家們看來,這個目前只有6個月大的“小孩子”,現在已經爆發出了驚人的能量,未來也是值得期待、充滿無限遐想的。

展望未來,張雨萌認爲,在不久的將來,爲客戶提供綜合的養老理財服務變得更加重要;異業合作會增加,基金行業可能會間接地提供保障專業建議,同時人們也可以從保險經紀行業得到關於基金的專業建議。“這可能是未來一個新的業務場景,我個人還是蠻看好的。”

曹德雲也表示,2023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則8次提及養老,要求持續推動老齡事業和養老產業發展,當前養老金融行業正處於落實和服務國家養老戰略的重要機遇期。“從長遠來看,我國個人養老金具有廣闊的前景,絕大部分人羣符合制度覆蓋條件。”

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原中國保監會黨委副書記、副主席周延禮也認爲,“養老金融發展方興未艾,未來可期。”

他表示,數字經濟時代,技術的發展將爲養老金融發展賦予更豐富的內涵,養老金融將在技術賦能之下走上發展的“快車道”。(華夏時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