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中國人民的代表,爲了捍衛中國利益而來,這是我的神聖職責。我是中國人民的使者,爲了增進中美交流合作而來,這是我的重要使命。”5月23日,中國新任駐美大使謝鋒抵達紐約後發表上述講話。

近段時間以來,“交流”“接觸”“溝通”重新成爲中美關係的高頻詞,國際社會對兩國關係回暖的期待有所上升。

高層交往互動頻次明顯上升

2022年11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同美國總統拜登在巴厘島會晤並達成重要共識,爲推動中美關係校準航向、重回正軌創造了來之不易的積極勢頭,不少分析人士認爲中美關係將因此迎來轉圜改善的機會窗口。然而,此後美方的一系列錯誤言行導致兩國高層交往陷於停滯,雙邊關係再結寒冰。

進入4月後,美國開始降低對華調門,國務卿布林肯、財政部長耶倫、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沙利文等官員先後表達希望與中方對話溝通的意願,並試圖通過不尋求對華 “脫鉤”、不尋求兩國衝突等表態釋放緩和信號。隨後的4月24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人民大會堂接受70位駐華大使遞交國書,其中包括美國駐華大使伯恩斯。儘管這並非一對一的會見,但時值中美關係的困難時期,同樣引發外界關注。

到了5月,中美高層交往逐步恢復,互動頻次明顯上升。5月8日,中國國務委員兼外長秦剛在北京會見伯恩斯,指出當務之急是穩定中美關係、避免螺旋式下滑,防止中美之間出現意外。10日至1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王毅同沙利文在奧地利維也納舉行會晤,雙方就推動中美關係排除障礙、止跌企穩進行了坦誠、深入、實質性、建設性的討論。11日,中國商務部長王文濤應約會見伯恩斯,就中美經貿關係和各自關注的經貿議題交換意見。21日,美國總統拜登在日本廣島參加七國集團(G7)峯會期間對媒體放風稱,與中國的關係將“很快”得到改善,並稱“氣球事件”是愚蠢的。23日,新一任中國駐美國大使謝鋒抵美履新,並在25日向美國國務院禮賓司司長吉福德遞交國書副本以及會見美國副國務卿紐蘭,雙方會談氣氛良好。25日至26日,王文濤在赴美參加亞太經合組織貿易部長會議期間,先後會見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與貿易代表戴琪,中方新聞通稿稱與前者的會談“坦誠、專業、建設性”,與後者的會談“坦誠、務實、深入”,美方也做出了類似積極的評價。

從上述交往情況看,在經歷了一系列針鋒相對的事件後,中美雙方正通過重啓新一輪高層互動,爲兩國關係逐步“解凍”創造有利條件。

中美戰略平衡正向中方加速傾斜

當前,中美關係遭遇嚴重困難,面臨嚴峻挑戰,始作俑者在於美國。解鈴還須繫鈴人,美方需要首先採取措施爲兩國緊張關係止損降溫,這也是落實兩國元首巴厘島會晤重要共識的應有之義。觀察中美此輪互動,大約出於幾方面原因:

一是美方認識到兩國恢復接觸、管控風險的重要性。“無人飛艇”事件發生後,拜登政府出於國內政治需要進行大肆炒作,不僅單方面推遲布林肯原定訪華計劃,中斷兩國高層交往,還採取用導彈擊落業已離境的飛艇這種極具政治表演性質的行爲,嚴重破壞了兩國落實元首共識、共同探索相處之道的積極勢頭,導致中美關係陷入新的低谷。

然而,對美國而言,這不僅沒有爲其帶來任何實在的利益,還因爲不專業且完全錯誤的處理方式飽受國內外批評。在這期間,由於臺海局勢的緊張升級,美方更加切實感受到兩國發生軍事對抗乃至衝突的巨大風險。而去年8月時任衆議院議長佩洛西竄臺給兩國關係帶來的震盪餘波還在,兩國花費了很大力氣才重回對話軌道,拜登政府非常清楚突發事件可能帶來的巨大沖擊,必須尋找機會穩定對華關係。

換言之,美方尚未做好脫軌翻車的軍事和外交準備,而長時期缺乏接觸對話只會加劇這種“自我實現的預言”。如何在努力“競贏”中國的同時避免兩國競爭對抗滑向不可控的深淵,成爲拜登政府內部正在激烈辯論的重大課題。這一辯論的前景尚不明朗,但至少從目前看,拜登政府認爲雙方需要通過恢復接觸對話認真討論實質性問題、澄清相互戰略意圖、避免摩擦升級失控。

二是今年中國特色大國外交高潮迭起,中美戰略平衡正向中方加速傾斜。2023年以來,隨着中國優化調整防疫政策,中外交往有序恢復,中國外交按下“加速鍵”,中國與世界各國的關係步入“快車道”。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應邀對俄羅斯進行國事訪問,接待亞洲、歐洲、拉美、非洲等諸多國家和國際組織的領導人訪華,掀起一波又一波的元首外交新高潮。中方還發布《全球安全倡議概念文件》《關於政治解決烏克蘭危機的中國立場》兩份重要文件,成功斡旋沙特和伊朗恢復外交關係,爲推動解決國際和地區安全問題作出重要貢獻,展示中國的大國責任、擔當和風範,得到各國的高度關注和積極評價。

與此同時,在涉及國家主權安全發展核心利益的問題上,中方堅決開展對美鬥爭,針對美方錯誤言行進行有力回擊,並持續向國際社會揭露美國的霸權霸道霸凌行徑,做美國的盟友和夥伴及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工作,取得了十分顯著的成效。對此,美方日益感受到兩國戰略互動的天平在向中國傾斜,其曾經聲稱的“通過實力地位與中國打交道”的嘗試未能達到預期。

三是美國對華政策正在進行反思和調整。面對中國大國外交的新氣象新局面,美方“看在眼裏,急在心裏”,開始反思其對華政策是否需要調整。過去兩年來,美國在對華事務上頻繁造新詞,近來更鼓吹所謂“投資、協同、競爭”的對華策略,誓言要千方百計在關涉未來十年國運的競爭中勝出。爲此,美方精心編織“民主對抗威權”的冷戰意識形態敘事,試圖通過構建全球民主聯盟與對華精準遏壓相結合的方式,實現其“競贏”中國的目的。

但這一策略並未取得預期效果。一方面,在拜登政府延續對華貿易戰、關稅戰、科技戰等做法的情況下,2022年中美貿易額再創新高,美國對華貿易逆差持續擴大,兩國經貿關係不僅沒有實現所謂“脫鉤”,反而綁得更緊。同時,2023年中國經濟的企穩回升態勢受到世界矚目,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等國際機構紛紛上調今年中國經濟增長預期,寄望於中國帶領世界經濟走出疫情陰影。國際社會普遍期待中美管控好經貿分歧,攜手爲各國帶來更大發展機遇。

面對全球經濟環境變化、國內高通脹及銀行系統危機等事件的衝擊,焦頭爛額的拜登政府更需要在全球宏觀經濟政策和雙邊經貿關係等問題上與中方加強溝通對話。近來,耶倫、雷蒙多及美國總統氣候問題特使克里等人多次釋放希望儘快訪華的信息,更表明相關議題在美國對華議程中的重要性有所上升。或許更棘手的一點是,面對來勢洶洶的新一屆國會尤其是共和黨主導下的衆議院,拜登政府也擔心其對華政策被國會反華勢力綁住手腳,進而影響在烏克蘭危機、氣候變化、朝核及伊核等全球和地區性問題上與中方合作的實際需要。

另一方面,拜登政府“聯盟制華”的策略,正在美國盟友和夥伴中引發越來越大的反彈和牴觸情緒。對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來說,中美合則兩利、鬥則俱傷,在中美之間選邊站隊並不符合本國的最佳利益,追隨美國搞對華打壓更將破壞對華關係、擾亂全球和地區秩序,貽害深重。美國不斷構建各種針對中國的小多邊聯盟網絡,本身就是給其盟友夥伴出難題,是將“美國優先”置於“盟友優先”之上,自然不可能獲得廣泛擁護。

法國總統馬克龍在4月訪華後公開表示,歐洲必須堅持戰略自主,避免成爲美國的“附庸”,並在臺灣問題上避免捲入中美之間的對抗。馬來西亞前總理馬哈蒂爾近日提到,馬來西亞願和中國友好相處,但“美國到處和人講:請對抗中國,請施壓中國,制裁中國”。這些言論不同程度反映了歐洲和亞太國家對美國對華政策的態度,美國對此心知肚明。美國國安會“印太戰略”主管米拉·拉普-胡珀近期就承認,美國尋求與中國進行建設性對話是“管理同盟關係的一個重要工具”,美國希望給盟友和其他親密夥伴一些“喘息空間”,以便讓這些國家能夠同中國進行建設性的接觸。 

兩國關係能否止跌企穩?

中美高層互動的增加,當然有助於兩國關係止跌企穩。但需要先對此輪互動的性質進行界定,確定當前兩國關係是否發生了基礎性的變化。應該說,近一個多月來兩國的密集交往,首先是針對年初以來長時間不正常狀態的糾偏,是基於各自國內外環境而作出的合理選擇。從目前看,其主要成果在於對話渠道的逐步恢復,尚未就兩國關係的相處原則或功能性議題取得突破性共識。因此,針對雙方此輪互動的預期應首先停留在爲兩國關係止損降溫的層面上,不宜注入過多積極預期。更需保持清醒的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中美間存在的重大矛盾分歧,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得到有效化解。換句話說,增加高層交往只是起點,而非終局。

從美國對華政策調整的角度看,未來不確定不穩定的因素或許更多。從人事上看,外媒將此輪美國對華姿態變化解讀爲拜登政府內部對華“接觸派”的功勞,認爲常務副國務卿、主管對華事務的最高外交官舍曼在“無人飛艇”事件後推動中美關係軟着陸上做了不少工作。而分管亞太事務的副助理國務卿兼“中國屋”負責人華自強更在3月就低調訪華聽取中方社會各界聲音,實現兩國工作層的面對面交往,這些是美國對華政策中相對理性、溫和的力量。但近期舍曼和華自強先後宣佈將在6月底退休和卸任,似乎預示着這股力量在新一輪對華政策班子調整中遭到削弱,而對華強硬的聲音仍然強大,這給中美關係帶來的並非積極穩定信號。

從結構上說,中美兩國仍存在結構性矛盾和迥異的國際秩序觀,仍在一系列雙邊議題上存在顯著分歧。從可預期的未來看,這些問題不會容易得到解決,而更可能以競爭性乃至對抗性的形式呈現和被放大。早在2022年底發佈的《國家安全戰略》報告中,拜登政府就明確將中國定位爲未來十年最爲強大的競爭對手,這一定位不會因爲短期風波而有所動搖。在經貿及供應鏈問題上,美方近期降低了“脫鉤”的調門,轉而接受歐洲提出的“去風險化”論調,但這不過是玩文字遊戲罷了。正如新加坡副總理黃循財所言,“去風險化”存在操作上的問題,如果執行過度,最終只會是更加碎片化和“脫鉤”的全球經濟。

從行爲上看,美方“說一套做一套”的行爲模式沒有改變,仍夥同七國集團盟友發佈前所未有的涉華聲明,大肆指責中國搞“經濟脅迫”,還計劃出臺限制美國企業對華高科技投資的行政令。在臺灣問題上,美方也未有放棄操弄炒作的跡象,其在兩國元首會晤中做出的涉臺承諾,在國會不斷蠶食和破壞下面臨淪爲一紙空談的風險。

總之,在美國沒有端正對華認知、改變對華競爭打壓政策的情況下,中美關係或許可以通過溝通接觸實現一定程度的緩和,但要推動兩國關係重回健康穩定發展軌道,仍然需要美方相向而行,需要中美雙方做大量艱苦卓絕的工作。

(作者系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亞太研究所副所長)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

作者:張騰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