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架架“雄鷹”直升機隨時待命,一輛輛“猛士”搜救車排成整齊的隊列行駛在茫茫戈壁灘上。6月4日,神舟十五號載人飛船返回艙安全降落至東風着陸場。爲守護航天員順利“回家”,東風着陸場早已完善了各項搜救預案,對任務中可能遇到的風險提出了相應措施。

多雲,地面風力3至4級。氣象條件滿足返回要求,回家路一片坦途。

“開弓沒有回頭箭,飛船的返回程序是不可逆的。”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技術總體部門氣象室副主任康林目不轉睛地關注着着陸場的氣象變化。風向和風速,是影響飛船落點精度的重要氣象要素,飛船返回的最低氣象條件要求爲,高空風最大風速不大於70米每秒,地面平均風速不大於15米每秒。

當前正值初夏,東風着陸場所在的巴丹吉林沙漠腹地冷空氣較爲活躍。氣象預報團隊研發了高空風分層預報系統,並提前積累氣象數據,研究高空風演變規律,以提供精準精細的高空風預報。

4日凌晨,飛船正採用快速返回方案,在繞地球飛行5圈後開始制動。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東風中心數據處理大廳,屏幕上的數據不斷跳躍。飛船的狀態如何?這個問題的答案,就藏在這些密密麻麻的數據中。

多年來,東風中心堅持軟件自研,不斷提高數據處理速度和精度。“隨着遙測技術迅猛發展,數據處理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現在,關鍵參數已經實現5分鐘準實時處理。”神舟十五號返回任務的東風中心軟件主任工程師陳東昇與數據打交道十餘年,要在最短的時間內將幾十萬條數據妥善處理,每次任務前,數據處理團隊都必須進行大量的事前配置、測試和準備,確保航天員凱旋。

搜救技術總體組組長王正軍則牽掛着每一輛直升機、每一輛車、每一個重要時間點。通過科學劃分任務工作方向,搜救技術總體組在任務期間實現了全跟蹤、全覆蓋。

“北京,雄鷹報告,返回艙落點預報……”當朝陽躍出地平線,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那頂紅白相間的降落傘上。塵煙升騰,返回艙安全着陸,地面搜救力量順利確定艙體落點,開艙手第一時間就位,打開返回艙門——

“歡迎回家!”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