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解放日報

南京人看合肥

兩個“徽京”攜手 並進

合肥紫蓬山。視覺中國供圖 劉經緯

最近我和南京的朋友們聊起一個話題:作爲南京人如何看合肥?一個南京朋友回:這有啥好講的?我只去過合肥一次,而且只在一個街區裏面待了兩天,啥都沒看到。印象最深的是喫了兩頓臭鱖魚,一個是朋友媽媽做的,一個是飯店做的,風味不太一樣,但是都很好喫!

這恐怕是大多數南京人眼中的合肥,用一句話總結就是:雖然合肥離南京很近,但是南京人去得不多。想找個附近的地方過個週末,去查濟古村或太平湖;買套房子養老,首選鄰近的安徽滁州;就連滑個雪、洗個澡,也直接往安徽馬鞍山跑。

但南京和合肥又常常被放在一起討論。合肥的老城區和南京相似,小巷子裏的小店和夜市,讓人想起了南京的夫子廟和秦淮河畔。路邊的小攤販、車水馬龍的街道、熙熙攘攘的火車站,這些熟悉的景觀在兩座城市裏並沒有太大的差別。

還有一個都繞不過的問題:究竟誰纔是“徽京”?

衆所周知,南京是江蘇省會,在民間卻有個“徽京”的戲稱,這個名稱的由來最早可追溯至清朝江蘇與安徽分省。當年,順治爲防江南獨大,將江南省一分爲二,改江南左布政使司爲安徽布政使司,可衙門就一直駐在江寧府,直到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才遷往安慶。從這裏算起,南京算是做了93年的安徽省會,比1952年才成爲安徽省會的合肥,擔任“徽京”時間長了20多年。所謂“江蘇”,是取江寧府和蘇州府的首字,南京作爲江蘇省會也始於此,但從一開始,就有一個在全國罕見的特殊情況:江蘇有兩個省會,江蘇布政使衙門駐在蘇州,掌管江南諸府的民政和賦稅;南京則主要承擔軍政職能,並統轄江北的揚州、淮安、徐州諸府。再加上南京無論是經濟總量,還是民富程度,都遙遙領先於安徽諸城,蕪湖、馬鞍山、滁州等周邊城市心向南京,這幾年,這些城市都加入了南京都市圈。鎮揚淮蕪馬滁的市民的購物和看病目的地首選南京。

不過,隨着城市發展和政府風投模式獨領風騷,合肥的綜合實力不斷增強。最近幾年,從小家電到顯示面板,從半導體到新能源汽車,合肥的產業升級始終沒停止過。“大湖名城,創新高地”,合肥已經成爲名副其實的四大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之一。這或許也是合肥這些年常住人口快速增長,並一舉超越南京的核心原因。難怪人們會說,合肥現在既“文裏文氣”,又“科里科氣”。

城市不僅僅是規劃師、管理者和研究者等以理性對待的對象,它更是每個人的具體體驗和感受,包含着感性與記憶。

我常拎着相機,和朋友們在南京的老城區漫步。四五位老人叢集在深巷裏,圍坐在一起,或下棋,或打撲克,他們身後又圍了四五位老人,專注着觀戰;樹下蔭濃,滷菜店排着不短的隊伍,回家少不了斬只鴨子;小小的咖啡館人滿爲患,年輕人騎行之餘,順便在這裏休息放空。

一個是三國故地、風投之城,一個是六朝古都、兩江督府,在氣質上,合肥與南京總有某些共通之處。現在,擺在兩個城市面前的還有一道需要共同解答的題目:如何在長三角更高質量一體化背景之下協同聯動,唱好“寧合雙城記”?合肥、南京強強合作,有望發揮承西啓東、輻射帶動長三角更多城市的作用,合肥都市圈與南京都市圈正加強協調聯動發展,圈與圈的合作,更有利於整合資源、優勢對接。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