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很認可這樣一個觀點:

“當你一個人獨處,自我的力量就開始覺醒,內心會變得越來越強大。”

當一個人沒有朋友,習慣了孤獨,他就會遠離喧囂,讓內心沉靜而有力量。

他能看清世間的許多事,能聆聽內心最真實的聲音,能不再慌亂和迷茫,用自己的節奏活得從容淡定。

一個朋友都沒有的人,多半是這幾種心態。

01習慣了凡事靠自己,不喜歡麻煩人

不得不說,一個朋友都沒有的人,刨除一些特殊情況外,他們內心絕對是超級強大的。

他們明白生活是自己的,凡事還是得靠自己,那些所謂的人脈和資源,在自己還不夠強大的時候根本什麼都不是。

他們更害怕麻煩別人,欠別人的人情,這個年代,還錢容易,還人情不容易。

基本上,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大多數都是利用與被利用的關係,刻意去維護一些所謂的人脈,還不如讓自己強大。

他們通常會這樣想,我不想佔別人便宜,但也不想別人佔我便宜。

這樣的人,通常是主動遠離人羣,尋求內心的安然與寧靜。

人生知己有一兩個足矣,就算是沒有也沒關係,反正我們每個人生來就是孤獨的,離開世界的時候也註定是孤獨的。

他們選擇孤獨未必是一種病態,也未必生活得很糟糕,或許他們更加享受這種生活。

反正人生是自己的,每個人都有權利選擇自己的人生,無論是離羣索居,還是走向人羣,都是自己最喜歡的生活方式,只要不害人,有什麼不可以的?

02不喜歡應酬,喜歡獨來獨往

德國文學巨匠歌德曾在一個漫長的午後,伴着和煦的微風,徒步走在樹林中、草地上,走累了便尋一塊石頭休息,然後摘一株小花欣賞把玩。

在歌德的眼中,一朵小花便是一個世界,只要自己安寧,任憑世界風起雲湧,我自巋然不動。

這個世界上註定有一些人天生不喜歡應酬,不喜歡那些爾虞我詐和勾心鬥角,在他們的眼中,世界雖然複雜,但我心清明,便可在獨來獨往中享受獨處的清歡。

孤獨並不意味着寂寞,比如一個小孩能在吵鬧的房間中安安靜靜地畫畫,那麼她就是充實的,心無雜念地做着自己喜歡的事情,讓她更加專注,更加享受。

喜歡獨來獨往的人,就算是身處鬧市,被人羣包圍,她也依然能像沙漠中的僧侶,穿行人世,心無雜塵。

然而能做到這種境界的人真的不多,很多人手中拿着遙控器來回地換臺,穿梭於一個又一個酒場。

他們需要用迎來送往擺脫心中的狂躁不安,可一旦喧囂褪去,那種孤獨感就立馬爬上了心頭,叫人倍感淒涼,這其實是心靈的飢餓和營養不良。

那些能享受孤獨的人,大多數都是看清楚了這點,於是他們活得更加通透,更加自在,不再刻意去追尋喧鬧,也不刻意去尋找偏僻,既能熬過無人問津的日子,所謂大隱隱於市,說得就是這樣一種人。

03經歷了許多事,看淡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歡樂頌》裏的安迪,精明幹練,雷厲風行,常常都是一個人喫飯,一個人上班,一個人買東西,看起來叫人很難接近,其實這跟她小時候的經歷有直接的關係。

安迪從小在孤兒院和弟弟相依爲命。好運的她被養父母領走,與弟弟分離了將近20年。

這段不爲人知的童年經歷,讓她排斥與人交往,讓她對人不信任,讓她看淡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直到遇到了22樓的小姐妹,才讓她放下戒備心。

也難怪,當一個孩子在童年沒有得到父母充分的呵護時,內心就會缺乏愛的能力,缺乏與人相處的能力,這樣的模式會一直延續到成年。

有些人看起來很有距離感,但我們永遠不知道對方經歷了什麼,所以對方與人保持距離,絕對是可以理解的。

很多人之所以朋友少,並不代表他們不好,也不代表他們清高,不願意與人接觸,而是因爲各種各樣的原因下的人生選擇而已。

況且成年人的友誼,都是易碎品,正如蔡康永曾說過的那樣:

“永遠不要把友情放在一個不可思議的高度上。”

當一個人看淡了所有的關係,縱使涼薄,只要對得起內心,對得起自己,沒有朋友也無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