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經營報

本報記者 張靖超 北京報道

《閃電俠》或許是2023年6月份最“慘”的一部電影。據外媒報道,該片成本近3億美元。但上映兩週後,全球票房依然沒能突破3億美元;在中國內地,其票房僅有1.76億元,排片佔比目前已滑落至5%以下。按照“票房大於等於三倍於成本才能回本”的行業規律來衡量,《閃電俠》可謂慘敗。

導致《閃電俠》票房慘淡的原因並非該片的內容質量不過關。事實上,無論國內的豆瓣還是國外的IMDb,給出的分數都在7分以上,表明這是一部相對上乘的作品。

《中國經營報》記者查閱了大量DC(Detective Comics,即偵探漫畫)電影方面的資料,並採訪了多位院線人士,獲知原因如下:第一,“閃電俠”作爲DC中一個二線角色,本身就缺乏如“超人”“蝙蝠俠”等一線角色的影響力;第二,《閃電俠》作爲十年前規劃的DC電影宇宙中的一部作品,但作爲DC影業的實際掌控者,華納兄弟對於DC電影宇宙的打造比較失敗,特別是主創團隊的不穩定使作品風格乃至劇情邏輯混亂;第三,相比另一超級英雄(以下簡稱“超英”)IP漫威,DC在過去十年的產量較少,難以對許多影迷、DC粉絲和廣大路人觀衆形成黏性;第四,該片上映前已傳出《閃電俠》之後華納兄弟將重啓DC電影宇宙,因此在部分觀衆心裏留下該片與重啓後的DC電影宇宙沒有較強劇情關聯的標籤;第五,影片“閃電俠”一角的飾演者埃茲拉·米勒在影片上映前不斷被曝出的暴力襲擊、入室盜竊等醜聞影響了票房表現;第六,超級英雄(以下簡稱“超英”)題材電影正進入審美疲勞帶來的衰退期;第七,《閃電俠》上映所處的暑期檔,競爭力較強的影片數量多且上映密集,競爭壓力較大。

欲在漫威之外另闢蹊徑

對於《閃電俠》的票房失利,不得不提到DC電影宇宙。

DC與漫威是美國兩大漫畫巨頭,且都創立了各自的超級英雄體系,如“超人”“蝙蝠俠”“神奇女俠”“小丑”“閃電俠”等人物IP均出自DC。1969年,DC被華納兄弟收購。

公開資料顯示,在與漫威的競爭中,DC大部分時間裏處於上風,特別是漫威在上世紀爲了生存不得不將旗下的“X戰警”“蜘蛛俠”等知名IP賣給20世紀福克斯、索尼。2008年,漫威將“身家性命”押注在二線角色“鋼鐵俠”上,推出後者的單體電影,最終大獲成功。但這也從側面體現出漫威在此前的窘境。

相比之下,DC則衣食無憂。同樣是在2008年,克里斯托弗·諾蘭執導的“蝙蝠俠三部曲”第二部《蝙蝠俠:黑暗騎士》上映,在商業和藝術性上都得到了很高讚譽,還把此前並不如“蝙蝠俠”IP火爆的“小丑”推到聚光燈下,光環一度超過了真正的主角。

但形勢很快發生逆轉。漫威在2010年趁熱打鐵,並保質保量地安排了續集,並在隨後的2011年推出了《雷神》和《美國隊長》。2012年,漫威又推出了將英雄們的聯動更爲緊密的《復仇者聯盟》,一舉斬獲15億美元的全球票房。此後漫威的超英電影幾乎沒有缺席過任何一年的大銀幕。

在此背景下,DC電影宇宙開始匆忙上馬。爲了有別於漫威電影宇宙突出輕鬆娛樂的特點,華納兄弟選擇作者藝術風格和商業結合的道路,讓《斯巴達三百勇士》的導演扎克·施耐德來負責最初的DC電影宇宙,以期後者成爲華納兄弟的“凱文·費奇”(凱文·費奇爲漫威影業總裁,一手策劃了漫威電影宇宙)。此外,記者還注意到,在最初的《超人:鋼鐵之軀》《蝙蝠俠大戰超人》等幾部影片中,克里斯托弗·諾蘭還擔任了製片人。多位業內人士告訴記者,在好萊塢,製片人的話語權往往要高於導演,特別是每年的奧斯卡獎還要頒發“最佳製片人獎”。

最初幾部影片選擇在北美最具影響力的超英IP“超人”和“蝙蝠俠”,主創團隊又青睞於有成功經驗且較爲熟悉的導演,可以看出,彼時的華納兄弟對於開啓DC電影宇宙的態度是較爲謹慎的。

而DC電影宇宙從第一部開始就備受爭議。扎克·施耐德在《超人:鋼鐵之軀》中️就展現出了偏嚴肅和價值探討的風格,該影片在豆瓣和IMDb上的評分分別爲7.3和7.0,但這種風格卻很難得到多數路人觀衆的喜愛,加上該片近兩個半小時的時長,也難以得到院線更多的排片,最終2.8億美元的成本投入僅獲得6.8億美元的票房。

而在接下來的《蝙蝠俠大戰超人:正義黎明》中,暗黑、嚴肅的風格延續了下來,雖然專業影評人的口碑較好,2.5億美元的投資最終換來8.73億美元的票房,且投資回報比有所提升,但卻並未達到華納兄弟此前設定的10億美元的目標。以扎克·施耐德爲代表的主創團隊與華納兄弟高層之間的裂痕自此出現,在今後的日子裏越來越大,最終分道揚鑣。

既不“漫威”更不“DC”

DC誕生之初就以懸疑、嚴肅的風格著稱,特別是在“蝙蝠俠”這一角色上體現得最爲明顯。這也是DC體系下的超級英雄與漫威相比最突出的一個特點。

但在近年來的大銀幕上,漫威超英電影突出輕鬆、娛樂、搞怪、刺激、節奏較快的特點,更受觀衆歡迎,在過去十多年的時間裏,吸引了許多路人觀衆。

“大部分觀衆來電影院其實是爲了放鬆、爲了爽的。如果要處處留意暗示和細節,而且畫面色調還偏暗,對於很多觀衆來說,可能會有些‘累’。特別是這些觀衆裏,還有很多不瞭解DC的,甚至以爲鋼鐵俠和蝙蝠俠是一個體系下的超級英雄。還有一個點就是,扎克·施耐德拍的片子時長都很長,這讓院線排片就很爲難,一方面是院線一天排不了幾部,另一方面又有多少觀衆想在看電影前滴水不進、看電影時憋着膀胱。”國內一家院線公司的人士這樣告訴記者,“不能說扎克·施耐德的選擇不對,因爲他的作品其實評分都不低,但這條道路確實比漫威選擇的要艱難。”

但華納兄弟顯然更重視商業回報。記者在華納兄弟2010年~2022年的財報中,多次看到華納兄弟強調:“我們的目標是通過爲我們的網絡投資內容,以建立收視率、優化分銷收入、獲取廣告銷售額、並創建或重新定位品牌渠道和業務,使這些渠道和業務能夠保持長期增長,並佔據具有強大消費者吸引力的內容市場。”

於是在關鍵的《正義聯盟》中,華納兄弟一改往日對扎克·施耐德的充分放權,採用好萊塢較爲傳統的“製片人干預”方式。據多家外媒報道,華納兄弟任命了兩位製片人來監督扎克·施耐德,以期避免影片再次陷入暗黑、嚴肅的風格,並命令該片最終剪輯時長要在兩小時內。

但一部兩小時的電影要交代六位超級英雄的劇情,特別是“海王”“鋼骨”“閃電俠”三個角色在當時還沒獨立的電影,這大幅增加了剪輯的難度。

據多家外媒報道和扎克·施耐德在訪談節目中透露的內容,扎克·施耐德曾與華納兄弟的多次交涉,前者不斷妥協,影片從最初的5小時減少到3.5小時,而後減至3小時,但依然未能讓出品方滿意。最終在2017年5月,扎克·施耐德辭去了DC項目中的職位。

華納兄弟從漫威挖來韋登進行補拍和剪輯,但最終交出的《正義聯盟》豆瓣和IMDb評分都爲6.3,這部投資超3億美元的影片,票房卻僅有6.57億美元。

但這一風波並未因扎克·施耐德的離去而結束。在此之後,“鋼骨”“神奇女俠”等角色的飾演者在訪談節目中表示與韋登合作並不愉快,主創團隊中的許多人也陸續離開。同時,由於此前扎克·施耐德還對DC電影宇宙中的其他作品進行了規劃,但在他離去後,華納兄弟也並未給出全新的規劃和清晰的定位,且華納兄弟高層出現變動,相關主創團隊也頻繁流動,於是如《自殺小隊》《猛禽小隊和哈莉·奎茵》等DC電影宇宙的作品都出現了類似院線版《正義聯盟》的問題:風格上想拋棄暗黑與嚴肅、又未完全拋棄,但又不完全是如漫威那樣輕鬆娛樂的基調。在《閃電俠》上映時的2023年6月,距離扎克·施耐德離開已有6年時間,但在《閃電俠》的敘事、動作等方面依然保留了大量扎克·施耐德曾經的設定。

10年之後,超英“暮年”

時間來到2023年,距離DC電影宇宙推出第一部作品《超人:鋼鐵之軀》正好十年。站在十年這個節點,超英題材電影、DC電影宇宙都已發生變化。

從DC電影宇宙來看,在扎克·施耐德時代,“超人”和“蝙蝠俠”的飾演者都宣佈退出。在2022年,華納兄弟正式敲定,將曾執導漫威電影宇宙中“銀河護衛隊”系列及《雷神3》的導演詹姆斯·古恩作爲DC電影宇宙的掌舵者,DC電影宇宙從《閃電俠》後正式重啓。

但此時的超英題材電影在市場上的票房號召力已無法與2020年之前相提並論,這從漫威2021年~2023年的多部作品的票房表現和口碑上就可見一斑。

在2019年《復仇者聯盟4》和《蜘蛛俠2:英雄遠征》上映後,漫威電影宇宙進入第四階段,這一階段的電影從2021年的《黑寡婦》開始,到2023年《蟻人3:量子狂潮》,在票房表現上,除《蜘蛛俠3》外,沒有一部電影突破10億美元,口碑方面,除《蜘蛛俠3》外,其餘作品的IMDb和豆瓣評分都在6分上下,個別叫座的影片也在中國和海外出現了明顯的口碑分化。

“其實過去這幾年裏,超英電影在出現了一定程度的疲軟,比如漫威在第四階段的多部作品口碑都較差,但DC卻沒能趁此時機趕超。其次就是,此前漫威宇宙的成功,有很大一部分原因要歸功於其製片人制度,在該制度下,可以避免因導演不同而使成片效果差別過大。但這樣的模式也讓每部電影的劇情套路和風格模式雷同,觀衆容易產生審美疲勞。”上述院線人士告訴記者,“過去超級英雄電影,特別是漫威的電影勝在劇情內容和特效,但過去的四年時間裏,其講故事的能力出現了一定程度的退步。同時,中國電影工業也在進步,例如2023年春節檔上映的《流浪地球2》其實也證明,中國的電影特效製作也有一定的競爭力。綜合來看,漫威電影乃至好萊塢的優勢代差已有所縮水。”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