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數家印度媒體報道,印度沒有簽署《上合組織至2030年經濟發展戰略》,原因是該文本中“有太多中國話語表達”。這本是上合組織新德里峯會的一大成果,並經過了成員國元首理事會的批准,但印度作爲輪值主席國卻成爲缺席者。在峯會閉幕後發表的《新德里宣言》中,有一段成員國重申支持“一帶一路”倡議的內容,印度一如既往拒絕把自己的名字列上去,在上合組織裏顯得十分另類。

其實這份戰略文件根本談不上什麼“由中國主導”。它最初由塔吉克斯坦提出,旨在推動區域國家經濟合作和一體化,着眼的是整個地區的共同發展。雖然文件細節沒有公佈,但在大方向上符合地區國家的共識,而且體現的也一定是各成員國的集體利益。中國作爲創始成員國,爲上合組織的發展提供了許多有價值的新理念,如果說這樣一份經濟發展規劃中絲毫沒有中國主張的影子,那纔是不正常的。但就是這樣也讓印度感到“被搶走了光環”,從中不難看出,新德里的“對華過敏”症狀是愈發嚴重了。

其實,文本用什麼詞語來表述的,由誰先提出來的,重要嗎?在務實理性的人看來,真的不重要,關鍵是看說得有沒有道理,提出的這些事該不該幹。僅僅因爲裏邊有其所謂的“中國話語”印度就拒絕加入,這樣的邏輯不免讓人想到這些年在華盛頓一些政客中流行的“逢中必反”惡習。現在一些印度政客和精英總是將眼睛看向華盛頓,印度媒體的視線也不免跟着轉,不過好的東西沒學,先學了個已經被實踐證明是糟粕的“逢中必反症”,恐怕對印度來講也不是一個好事情。

說句實話,缺乏團隊精神的成員不加入,對合作項目的落地與推進,未必是壞事。就像印度中途退出了《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談判,對RCEP後來的生效與發展沒有任何影響,最終是印度錯過了一次機會。印度在多邊組織裏的表現一直顯得比較“個色”,曾有西方外交官說,印度自認爲很聰明,實際上是一個不懂事,只喜歡挑刺的“孩子”。有中國網友調侃說,如果讓印度成爲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印度得天天行使否決權,什麼決議都不可能達成。說得可能有些誇張,但是值得印度反思。

印度的這種個性,現在與對中國的戒心、虛榮心,以及與中國一爭雄長的勝負心混雜在一起,形成了對中國聲音的異常敏感甚至是排斥。兩個亞洲大國之間的微妙關係,吸引了域外大國想從中漁利的壞心眼。美西方對印度的拉攏力度和捧殺風險都在提升,這非但不能增加印度的價值,倒是容易產生出誘惑印度做出錯誤選擇和判斷的錯覺。印度在上合組織、金磚國家裏所扮演的角色、發揮的作用都難免受到影響,這纔是印度需要真正警惕的。

在我們看來,在一個國際組織內部,一個國家是否真正受尊重,在於它能給其他成員國提供什麼公共產品,而不在於它壓過了誰的風頭。在國際舞臺上,其實沒有誰擁有天然的“主角光環”。印度很渴望站在舞臺C位,這本無可厚非,但它若是把別人統統都推下臺,C位也就不復存在了。事實上,印度也沒有能力做到這一點。用中國人的話來說就是,踏踏實實搞好自己,比什麼都強。(本文系《環球時報》社評,原題爲:希望印度不要做“因中廢言”的傻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