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3年5月結束的德班世乒賽中,國乒名將王曼昱遭遇慘敗,單打0-4不敵隊友陳幸同止步八強,雙打與孫穎莎一起0-3被韓國組合田志希/申裕斌橫掃;不到兩個月後,王曼昱又在WTT斯洛文尼亞球星賽上0-3輸給孫穎莎,隨後落選亞運會單打,讓王藝迪後來居上,而且世界排名也被這位曾經遠遠落後於自己的隊友超越。

隨着王曼昱兩次國際比賽的崩盤以及隊內優勢的不斷削弱,一個在乒乓球圈經常引起熱議的話題再次被球迷提及,那就是--女子打法男性化

在此之前,王曼昱一直被許多人譽爲乒乓球女子打法男性化在新時期的頂尖代表,甚至被一些球迷認爲是"指明瞭女子運動員未來的發展方向",然而她最近的多次失利不禁讓球迷們想起了幾位似曾相識的國乒前輩,那就是李曉霞、郭躍、李菊等人。

她們都曾稱雄一時,拿過許多冠軍和榮譽,但卻都未能成爲自己時代的成績最出衆的運動員,難道王曼昱也將成爲乒乓球女子打法男性化在新時代"破產"的案例?此即爲本文所要探討的問題。

一、女子打法,怎麼男性化?

衆所周知,受身體條件所限,女子選手在各個競技體育行業的綜合實力總是要遜色於男子,乒乓球界也不例外。比如前國乒男隊大滿貫、女隊主教練孔令輝在退役後接受採訪時就明言,當時如日中天的王楠、張怡寧打球在他看來"全是漏洞",其他一些乒壇名將也比較認可類似的觀點。

實際上國乒隊內曾經就多次舉辦過"性別大戰",除了帶表演性質的以外,女隊的一線主力水平大致僅相當於男隊的二線選手,遇到特殊打法的時候甚至連二隊、省隊小將都難打贏,比如已經是奧運冠軍的孫穎莎就曾敗在男隊排不上號的削球小將王晨策拍下,而當年接近退役時候的馬琳更是近乎"戲耍"巔峯時期的李曉霞。

客觀來說,女選手無論怎麼練,也不可能在根本上改變她們與同級別、甚至是低一兩個段位的男運動員之間的實力差距,這是先天條件所決定的,所以有些球迷說女子打法男性化能讓男女運動員的水平旗鼓相當是不可能實現的。

所以大家追求的並非讓女選手去挑戰男子,本質上是讓女選手相互之間去內卷,而這種內卷則是體現在兩個方面。

首先,許多教練試圖讓女選手的擊球質量不斷接近男運動員,以達到超越其他女選手的目的,這也是最簡單的"男性化"。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能看到李菊在90年代就打出了非常大開大合的弧圈球,郭躍擁有媲美男選手的正手搶攻,李曉霞則獲得了"大錘"這樣的外號,所以許多球迷纔會認爲她們的實力比同時代成績更好的運動員還要強,這也沒說錯。

其次,由於女選手畢竟不可能真正追趕上男運動員的擊球質量,所以便要增加她們的"男性化意識",那就是改變大部分女子以穩定控制與臺內相持的套路,轉而以更快的上手以及更迎前的擊球

之所以說王曼昱是新時代男性化打法的極致代表,原因就在於她在以上兩個方面都做到了當今女乒選手的頂峯,而核心就在於其反手擰拉遠超同行。

衆所周知,擰拉早在十幾年前就帶來了男乒的換代,如今王曼昱則是女選手中最成熟掌握這項技術之人,這也讓她在2021年的一段時間內近乎無敵,幾乎打遍天下無敵手,但隱患也由此而埋下。

二、熟悉的發展模式

如前所說,在王曼昱之前,還有多位國乒女選手也被譽爲男性化打法的代表,其中就包括李菊、郭躍、李曉霞。不可否認,她們都是出類拔萃的存在,但遺憾的是,她們的成績都不是同時期選手中最強的。

李菊在鼎盛時期有王楠壓制,後來雖然一度復出、有望參加雅典奧運會,但還是被晚輩張怡寧、牛劍鋒給擠了下去。

郭躍是國乒乃至世界乒壇最頂尖的天才少女,不到16歲的時候就入選了奧運會雙打陣容並收穫銅牌,隨後又拿到世乒賽團體資格並獲得世界冠軍頭銜,後來18歲橫掃張怡寧、逆轉李曉霞拿到世乒賽的女單冠軍,但卻高開低走,最後以不太體面的方式離開了國家隊,成爲了讓無數球迷惋惜不已的"仲永"式人物。

李曉霞雖然比丁寧更早實現大滿貫,但要論三大賽單打總成績的話明顯弱於對方,更比不了上一位大滿貫張怡寧,至今也是女乒五大滿貫中墊底的存在。

當我們回顧以上四位選手的發展軌跡時便會發現一個規律,那就是她們的實力都能得到同行與球迷的認可,許多人甚至至今仍覺得比王楠、張怡寧、丁寧等人更強,但要論狀態持久性的話卻明顯遜色:

巔峯時期,這些運動員的確比同時代的任何人都要更強,但問題就在於巔峯期太短了,在單打領域所獲得的世界大賽冠軍數量和時間跨度上,總會有人壓她們一頭。

這個情況是不是很熟悉?沒錯,現在的王曼昱似乎就在重走這些前輩的老路,巔峯時期的她可以將陳夢、孫穎莎、王藝迪、陳幸同、伊藤美誠、早田希娜等人打得潰不成軍,甚至遇到一些男選手都不落下風,然而狀態一旦下滑時就出現了各種崩盤,甚至到世乒賽這樣的大賽上也未能倖免。

而且這些運動員總是和另外兩個字緊緊捆綁,而這兩個字也是導致她們成績波動大的重要原因,那就是--"傷病"

三、沒有無緣無故的傷病

運動員都有傷病,哪怕是張怡寧那種看起來最不男性化的運動員,也會疼到不得不瘋狂打封閉針的地步。但相對來說,男性化打法的女選手的傷病影響更容易被放大,甚至嚴重影響其職業生涯,這是爲什麼呢?

這是與她們的發展模式不同所導致的。

當一個女選手不斷追求高質量進攻的時候,其身體負荷自然就會比一般人增加很多,傷病的積累速度自然也會更快;反過來,當傷病越來越嚴重的時候,運動員的訓練就會受到影響,而她在比賽中的進攻質量肯定也會下降,成績滑坡就在所難免了。

女子打法男性化的重要保障就是超乎常人的訓練量,雖然先天的身體素質也很重要,但後天的訓練才能促使她們完成"蛻變",一旦跟不上的話進攻質量下滑,她們拿什麼去壓制對手?張怡寧、朱雨玲可以一邊防守一邊轉進攻,李菊、郭躍、李曉霞、王曼昱要是沒有源源不斷的高質量輸出,怎麼贏球?

在之前提到的女子打法男性化的兩方面體現中,一要質量、二要意識,但其實兩者的權重並不相同,其中增加進攻質量是第一位的,提高主動意識是第二位的,因爲物質決定意識,技術決定戰術,沒有超高質量的上手進攻,光是想在前面是沒用的。

爲什麼男子選手的前三板搶攻遠強於女子?原因就在於他們的單板質量遠高於女子,所以知道自己搶攻後具備一擊致命的可能,而女選手就算想在了前面,但搶攻過去的球打不"死"人的話有什麼意義呢?

爲了克服進攻質量的不足,頂尖女選手就開始了不斷內卷、在單板質量上展開"軍備競賽",再加上器材的改革與進步,以及運動員訓練條件的改善,如果用過去的眼光看,現在大部分頂尖女選手其實都已經具備男性化的水準,但正所謂大家都提高質量,就約等於都沒提高,而此時若還有人便想繼續加練,那身體就可能喫不消了。

在目前乒壇的所有女選手中,最男性化的就是王曼昱,因爲她一度讓自己的某個技術環節(反手)的單板質量練到了遠強於其他人的地步,但如今卻出現了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的局面,身體已經亮起了紅燈,反過來又導致成績出現滑坡。

四、迴歸理性

文章說了這麼多,最終還是要指向另一個問題,那就是--新時期,女子打法男性化、或者說女子打法究竟會有怎樣的出路?其實男子選手早在二十多年前就給大家指明瞭方向。

上世紀90年代,以法國世界冠軍蓋亭、比利時世界亞軍塞弗、德國世界冠軍羅斯科夫爲首的一批歐洲運動員掀起了一股所謂的"不講理"風暴,這三位選手在當時乒乓球的技術進行了深刻改造,可以說是將正手、反手的弧圈球動作發揮到了極致,蠻不講理地發力打敗了許多頂尖的高手(比如瓦爾德內爾、馬文革、金澤洙等人)。

但是隨着時間的推移,不講理打法選手很快便開始走下坡路,原因就在於他們過分強調某個技術環節的殺傷力,但總是會出現這裏或那裏的較大漏洞或短板,而且身上的傷病情況也非常嚴重,其中成績最好的蓋亭就是衰退最快之人。

在不講理打法風靡僅僅數年後,男乒選手還是回到了特長突出但未必要過分突出、技術全面卻是不可或缺的主流風格--雖然這裏說的是男子,但當年的不講理打法何嘗不是男子打法"更男性化"的一種嘗試?到最後,大家還是要回到全方位對抗的老路子上來。

所謂世間哪得兩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男子打法不講理也好,女子打法男性化也罷,歸根結底都是想在進攻質量上"卷死"同行,然而一個人的天賦和精力都是有限的,想將所有技術環節強化到遠超其他人是絕對不可能的,那麼最後的結果肯定就只能是某一個環節練到極致,但其他方面一定會受到影響,體能與精力的分配也會出問題。

很顯然,王曼昱本人也早就意識到了不可能永遠按過去的老路去走,因爲如果想一直保持高質量的進攻,那就容易傷身體;如果保證不了,那就是成績下降--怎麼走都可能鑽進死衚衕,不作出改變是不可能的了。

在轉型的過程中,王曼昱和自己的恩師肖戰也分道揚鑣,而她本人也明言分歧的根源來自於"隨着年齡的增長,身體和狀態的變化讓我們在訓練方法、執教理念和未來發展上沒能達成共識",這也凸顯了其希望徹底蛻變的決心。

目前看來,王曼昱試圖弱化自己對反手的依賴,增加其他環節的威脅,但暫時還沒有出現太好的效果,連續慘敗輸隊友也證明其仍然沒有適應新的變化。連她尚且在這樣做,以後女子打法男性化肯定還是會迴歸理性,想通過某一項特長技術來傲視羣雄將會變得極其困難。

五、新時期的發展方向

所以在全言看來,隨着乒乓球器材和技術的發展,新時期女子打法男性化的方向將是全面提高所有環節的單板質量、外加更主動的進攻意識。

首先,進攻質量與意識將達到了極致的統一。在此之前,有些女乒選手雖然能打出非常高質量的球,但她們的意識其實並沒有上升到搶先的層次,比如李曉霞雖然力量大、後勁足,但她本質上其實還是在追求穩定輸出,臺內上手進攻明顯不如現在的晚輩們那樣強勢。

反觀現在的女乒頂尖運動員,反手直接上手已經成爲了一種常態,雖然很難實現男乒那樣的"霸王擰"效果,但接發球第一板的質量就足以強勢破防,隨後的補板更是不斷增加質量、而不是以穩爲主,這就說明大家在意識上已經開始擯棄張怡寧時代的思想,走向了全面進攻、幾乎沒什麼過渡的發展階段。

當然,質量和意識的統一絕不僅僅是運動員依靠個人努力就能達到的結果,無機膠水與新塑料球的改革也是重要推手,正所謂"一代版本一代神",如果時間倒退回2008年以前的話,許多男選手都非常"嫌棄"反手擰拉,女乒用這個技術更是有些得不償失。

其次,對運動員的身體素質要求將會空前提高。其實這個情況在男乒領域早就出現了--在此之前,由於小球、有機膠水的加成,乒乓球器材能大幅度彌補運動員本身的力量不足,但隨着無機膠水和新塑料球的推廣,現在打球不得不更依賴自己的發力,撕破比以前累得多。

說起來也很戲劇性:正是因爲以上兩項改革,所以讓臺內擰拉開始被推廣,因爲速度、力量、旋轉的變慢能讓大家在近臺有充分的時間來完成擰拉的充分發力;但也因爲以上兩項改革,所以讓大家不得不比過去更早進入上旋相持階段,而且難以一擊必殺,自然就更容易消耗體力了。

由於男選手的力量下限還算比較高,所以我們依舊能看到力量不算很大的馬龍、林昀儒等人在一線叱吒風雲;但女運動員的力量上限本就低於男子,再放低要求的話就很難實現男性化打法的要求,結果許多好苗子就喫虧在了身體素質這方面,比如錢天一等人。

此外,在高強度的訓練與比賽中穩定傷病也是評判身體素質好壞的重要標準,誰能更長久保持好狀態,誰就能在激烈的競爭中贏得更多的主動權,先天的基礎和後天的體能培訓也將成爲決定一個運動員發展上限的重要因素。

那麼大家對王曼昱和乒乓球女子打法男性化有哪些看法呢?歡迎留言寫出自己的觀點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