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記者 塗穎浩    每經編輯 馬子卿    

隨着人口老齡化趨勢加劇,中國養老金融市場呈現出巨大的潛力,逐步邁入養老新時代。近日,平安養老險黨委書記、董事長甘爲民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專訪時表示,過往單純的養老發展模式難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養老需求,發展建設多層次、多支柱養老保險體系刻不容緩。

平安養老險黨委書記、董事長 甘爲民

圖片來源:受訪者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完善基本養老保險全國統籌制度,發展多層次、多支柱養老保險體系。”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帶來的挑戰,推動實現全體老年人享有基本養老服務。現階段養老問題不再是個人利益問題,而是國家戰略和全社會關注的重點。

甘爲民表示,養老金融機構,特別是養老保險公司,更應該在這個階段發揮自身重要作用。聚焦養老主業,真正做到“做實第一支柱,做多第二支柱,做大第三支柱”,才能切實解決養老保障事業高質量發展的問題。

人口老齡化帶來日漸旺盛的養老市場需求

從國家統計局公佈的年度數據來看,2022年末,我國總人口14億人,其中60歲及以上人口2.8億人,佔全國人口的19.8%,65歲及以上人口2.1億人,佔全國人口的14.9%。按照國際上通常劃分標準來看,我國已經進入中度老齡化階段(國際標準爲60歲以上比重超過14%)。按照衛健委發佈的預測報告來看,2035年左右我國60歲及以上的人口比重將超過30%,迅速進入重度老齡化階段。

在甘爲民看來,我國人口老齡化主要有以下五個特點:第一,老齡人口規模龐大。中國作爲世界第一人口大國,65歲及以上人口已超2億,佔全國人口比例約15%,目前全球4個老年人當中,就有1個是中國人。有專家預計,2057年中國65歲以上人口將達4.25億人的峯值。

第二,人口老齡化速度快。2001年中國65歲以上人口超過7%,標誌着進入老齡化社會。僅僅歷時21年,2021年末,我國65週歲及以上人口就超過了2億人,比重超14%,進入深度老齡化社會,明顯快於其他發達經濟體以及世界平均水平,比如法國126年才進入老齡化社會、英國46年、德國40年等等。

第三,高齡人口健康問題突出。老齡化加深的同時,我國人口預期壽命也在持續提高,2020年,我國80歲及以上人口有3580萬人,佔總人口的比重爲2.54%。面對長壽時代,如何實現“健康長壽”是高齡人羣思考的重中之重。我個人認爲,養老保險機構應該在這方面多思考、多作爲。

第四,老年撫養比躍升,養老負擔加重。與日益加深的人口老齡化相伴的是,人口出生率逐年下降。有分析指出,2020年老年撫養比19.7%,意味着4個年輕人要撫養一個老人,預計2050年突破50%,那將出現每兩個年輕人需要撫養一位老人。家庭中的年輕人面臨兩頭承壓的困境,“上有老下有小”也讓家庭成本高昂不下。

第五,未富先老。這一直被視爲我國老齡化社會的主要特徵之一,也是我國老齡化社會面臨的主要困局。我認爲,有穩定的現金流收入才能支撐高品質的養老生活。

根據國家統計局公佈的統計年鑑,2021年城鎮人均消費水平爲37994元,同期城鎮職工的人均退休待遇爲42928元(考慮城鎮領取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待遇的部分,則人均退休待遇會更低),同期城鎮人均可支配收入47412元。由此可見,中國退休人員消費處於緊平衡狀態,遇到重病等突發支出,則可能捉襟見肘,同樣也將加大家庭中年輕人的撫養負擔。

第二支柱的“擴面”工作刻不容緩

據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末,全國參加基本養老保險人數10.5億人,年末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累計結餘69851億元。從2022年人社部公佈的數據來看,職工年人均待遇支付4.33萬元,居民年人均待遇支付僅有0.25萬元。

雖然基本養老保險已經實現了大面積覆蓋,但是另一個標準“養老金替代率”仍是影響老年生活質量的重要指標。目前,我國退休金替代率只有40%左右,不僅低於國際通行標準(70%),甚至還低於警戒線(55%),未來隨着人口老齡化進一步加劇,可能還會繼續降低。這也意味着,退休後的生活質量將大打折扣。

基於上述數據,甘爲民表示,“僅僅依靠第一支柱是不夠支撐高品質的養老生活的。未雨綢繆,建議及早爲未來的養老生活多做打算,那麼第二支柱、第三支柱的保障服務不可或缺。”

作爲三支柱體系的重要補充,第二支柱年金的覆蓋度明顯不及第一支柱,它是一種企業主導的職業養老金制度,是企業根據自身經濟實力,在國家規定的實施政策下爲企業職工建立的輔助性養老保險。

2022年全國企業年金基本情況

資料來源:人社部網站

人社部數據顯示,2022年末,全國有12.80萬戶企業建立企業年金,參加職工3010萬人,僅佔就業人數的4.2%。職業年金基金市場化投資運營工作穩步推進。截至2022年底,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和中央單位職業年金參保人數也只有7200萬人。

從發展時間來看,企業年金已發展了近20年時間。經過不斷的完善和規範,第二支柱擴面工作也正持續探索。從無到有、由試點地區試行到全國統一實施,但是有該項保障的人數太低了,無法滿足全社會這個大家庭的養老需求。

甘爲民指出,第二支柱的“擴面”工作刻不容緩。他建議,更多的企業和單位應該加入年金制度的發展建設中。一方面,通過年金制度實現員工們的幸福生活,提升生活質量,從而讓其在企業有獲得感、歸屬感、幸福感;另一方面,讓員工們更好地融入到企業和單位的發展建設中。

建議明確個人商業養老金融業務的標準和具體要求

相比於前兩種保險保障體系,甘爲民指出,第三支柱則是最爲彈性、最講究自願的保障方案,卻也是目前三大支柱中規模最小的,不少老百姓仍然沒有意識到其重要性。

近幾年來國家和監管密集出臺了相關政策:2017年,國務院部署推動商業養老保險發展工作;2018年,個人稅收遞延型商業養老保險在部分區域進行試點,平安養老險很榮幸地成爲首批試點單位。2021年,“第三支柱養老保險”這一專業名詞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2022年,個人養老金政策正式落地,金融機構有了同臺競技的舞臺。“相信未來第三支柱的發展將呈現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景象。”甘爲民稱。

雖然各家機構相繼湧入第三支柱藍海市場,但是現階段卻存在金融產品供給單一的問題,同質化現象嚴重。甘爲民表示,“目前第三支柱養老保險品種較少,個人養老金市場剛剛起步,包括養老保險、基金、理財、儲蓄等在內的養老金融產品大多處於政策試點、市場探索階段,規模小、種類少,難以滿足多元化的養老保障需求。各金融機構尚未深層次挖掘和研究社會大衆的針對性養老需求,對客戶和市場的細分不足,缺乏戰略性的產品規劃。”

甘爲民對此建議,國家和監管部門應當明確個人商業養老金融業務的標準和具體要求,給專業養老金融機構以更大的發展空間。一方面,該部分屬於第三支柱,將納入到第三支柱規模的統計,必須具有一定標準和門檻,纔可以在產品中使用“養老”字樣,這是政策需要;另一方面,國家和監管部門應該放手養老金融機構多開發各類養老金融產品,要讓各類機構各顯神通,努力拓展市場,滿足市場需求。

作爲養老保險公司而言,甘爲民認爲,要想在市場中展現出獨特的市場影響力,需要聚焦養老主業,發揮自身專業特色,爲客戶提供優質產品和服務,搭建養老生態圈,以差異化的市場競爭優勢,在保障個體健康和長壽的同時,推動養老保障事業高質量發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