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3日至14日,由四川日報全媒體、四川省報業協會主辦的"愛成都·迎大運"媒體雙流行活動舉行。兩天時間裏,由20餘家國內主流媒體和國際傳播平臺組成的採風團實地探訪成都大運會雙流賽區。從賽事側與城市側出發,看雙流如何以賽爲媒,通過本地特色文化展示、場館建設以及文化旅遊等方式,向世界展現雙流。

媒體採風團參觀天府荊溪茶博館

觀城:

感受成都雙流"文化+產業"雙重魅力

7月13日,媒體採風團從四川天府荊溪茶具文化博物館啓程,珍藏着藝術家們的稀世佳作的名人名作館裏,各種各樣的紫砂作品質樸端莊、典雅別緻。在感受了歷代陶瓷茶具的特色後,採風團走進成都古蜀蜀錦研究院,看成都大運會獎牌綬帶如何製成。

到達成都古蜀蜀錦研究院,正在"辛勤工作"的織機吸引了大家的注意。錦衣天承文化發展有限公司設計總監陳星羽介紹道:"成都大運會所用獎牌綬帶就是在這裏誕生的,由於工藝複雜,一位師傅一天最多生產20多條綬帶,製作大運會所需要的2400條綬帶,共耗時約一年的時間。"

一湖、兩河、三寺、七街、九巷子,漫步於下着雨的黃龍溪古鎮,清代穿鬥式木結構傳統建築更具風味,"整個古鎮的結構就像是一條水龍,有龍頭、龍身、龍尾。沿着小溪一直走下去,最裏面就是核心古鎮區。"站在黃龍溪古鎮的入口處,工作人員介紹。

此外,活動中,採風團還遊覽了成都國際空港商務區,在"百億級商圈"裏看飛機,瞭解未來規劃;走進未來生命科學、健康生活的示範城--天府國際生物城,探尋雙流的產業發展之路。在"觀城"日程中,深度體會了成都雙流"文化+產業"的雙重魅力。

探館:

看場館裏的"綠色密碼"

"第一站想去網球場館看看……"在期待聲中,7月14日,媒體採訪團再次出發,先後走進棠湖中學田徑場、雙流體育中心田徑比賽場、羽毛球比賽場館等7個場館點位,以實地探訪的形式多元視角看成都大運會雙流賽區各場館的特色和亮點。

羽毛球場館如何在保證場內溫度涼爽的同時,又沒有風來影響運動員發揮呢?……在雙流體育中心羽毛球場館,媒體採風團紛紛提問。

羽毛球場館中心後勤保障副主任於健給出了答案:"是因爲羽毛球館建築頂層分佈着一條條灰色布袋風筒,上面分佈有多排小孔,可以讓空氣分佈均勻一致,也能起到降溫作用。"

在四川國際網球中心網球場館,一路前行,藍綠色爲主調的氛圍營造十分濃厚,得到了媒體採訪團的稱讚。

雲南日報記者朱海說,雙流賽區大運場館在建改造提升方面很下功夫,令人印象深刻。

行程緊湊,收穫滿滿。媒體採風團一行還探訪了成都信息工程大學的排球熱身訓練場地、棠湖中學田徑項目熱身訓練場地。大家紛紛表示,將充分利用本次的採訪素材,生動形象地展示成都大運會雙流賽區場館,也讓更多人瞭解成都大運會。(成都觀察青純 牟峪興)

來源:川觀新聞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