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日深夜,中國證券登記結算有限責任公司宣佈,擬自2023年10月起進一步降低股票類業務最低結算備付金繳納比例,將該比例由現行的16%調降至平均接近13%,實施股票類業務最低結算備付金繳納比例差異化安排。

所謂結算備付金,是指結算參與人存放在其資金交收賬戶中用於證券交易及非交易結算的資金。

簡單來說,結算備付金就是證券公司、期貨公司或是其他結算機構爲客戶代理買賣而設立的交易手續費準備金,如果業務規模越大,那麼備付金規模就會越高。統計數據顯示,在上市券商中,此前有12家券商的結算備付金餘額超過100億元。

調低股票類業務結算備付金的比例,類似於銀行業降低“存款準備金率”。因此,業內人士習慣將其稱之爲證券業的“降準”。

不難看出,下調最低結算備付金繳納比例,首先是對券商的重大利好,因爲此舉有助於其降低經營成本。券商可以將其節省下來的資金用於增加對上市公司的持股,擴大其投資範圍,提升其經營效率。

其次,此舉也有助於增加市場的活躍度,提振投資者信心。據業內人士測算,此次“降準”預計釋放資金超過300億。這麼大一筆資金的注入,顯著提高了市場的流動性,從而會讓投資者對資本市場更有信心。

媒體注意到,此次調降是中國結算自2019年以來第三次下調股票類業務結算備付金繳納比例。

當下這個時間點,正是從投資端着手改革資本市場的好時機。

中共中央政治局7月24日召開會議,分析研究當前經濟形勢,部署下半年經濟工作時指出,要活躍資本市場,提振投資者信心。

最近《經濟日報》刊發署名文章,在論述如何擴消費的問題時重點談到了資本市場。文章說,做大消費蛋糕,需要讓老百姓的“錢袋子”鼓起來,包括想方設法提高居民財產性收入,讓居民通過股票、基金等渠道也能賺到錢,從而化消費意願爲消費能力。

從這個角度來說,發揮好資本市場的作用,是恢復和擴大消費的必要之舉。

文章頗爲轟動,但實際上只是說出了一個常識。居民之所以願意通過股票和基金等渠道投資,當然是爲了賺錢。儘管不可能每筆投資都確保賺錢,但如果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段裏總是在虧損,還會有多少人會堅持留在資本市場?

讓投資者賺不到錢的市場,損害的肯定不止是投資者。在市場的另一端,因爲投資者的相繼離去,準備融資的上市公司還能接收到多少流動性活水?

打開證券行業未來發展空間,關鍵在於保護投資者利益,讓他們找到賺錢的機會,提振投資者對中國資本市場的信心。這有利於投資者,有利於上市公司,最終也必然有利於擴消費、撐經濟。

股市當然是給上市公司募集資金的“工具”,但更應該是投資者賺錢的工具。如何從這一點出發設計資本市場的制度,隨着中共中央政治局“提振投資者信心”的信號的發出,相信在證券業“降準”之後還會有更多利好的動作。

(作者系特約評論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