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經濟日報

近年來,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貿易保護主義及地緣政治博弈持續加劇,深刻改變了全球產業鏈供應鏈格局。各國產業鏈供應鏈佈局從以成本、效率、科技爲側重轉向以安全、穩定和政治爲側重,呈現多元化、區域化等演進特徵,並存在進一步碎片化的趨勢。世界經濟增長動能因此受到遏制,也給經濟復甦增添了更多不確定性。當前,國際社會應堅持開放合作,把握好數字化轉型新機遇,重構兼顧效率、安全與韌性的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分工體系。

“脫鉤”風險居高不下

聯合國貿發會議和世貿組織等國際機構近期相繼發佈報告指出:從單項指標上看,受疫情干擾的全球產業鏈供應鏈正在恢復,非必需消費品短缺和交貨延遲現象有較大改善;今年一季度,全球貨物貿易較2022年第四季度增長1.9%,增長約1000億美元。

但經貿問題政治化愈加強烈地衝擊着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世界經濟論壇《全球首席風險官展望》預測,今年下半年,主要經濟體間的地緣政治經濟關係將持續存在不穩定性,並對供應鏈產生重大影響,尤其是在關鍵產品供應方面可能受到更多衝擊。

當前,以美西方爲主的部分發達經濟體公然鼓譟分裂對抗,繼續加大“脫鉤斷鏈”和保護主義力度。今年以來,美國“脫鉤”操作頻繁,施壓日本、荷蘭對華半導體實施新的出口管制,拉攏“印太經濟框架”成員減少對華芯片、關鍵礦物等領域產品的依賴,妄圖組建所謂“去中國化”的技術聯盟和產業鏈聯盟。

美方此舉人爲阻斷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加劇了各方風險。作爲世界第二大經濟體、1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主要貿易伙伴、製造業第一大國,中國已在全球化大潮下與世界各國深度聯結。“去中國化”意味着去機遇、去合作、去發展。英國《金融時報》社論說,美國政府想要一個去全球化的世界,“那將會是一個更加黑暗、相對更貧窮的世界”。

美國還通過補貼政策與出口管制打出“組合拳”,引發各國產業惡性競爭和全球貿易保護主義浪潮,加劇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的混亂性。

爲避免美國《通脹削減法案》中有關綠色技術的歧視性補貼措施,迫使本地企業將投資轉向美國,歐盟迅速跟進應對政策,掀起了一場關於全球綠色技術補貼政策的逐底競爭。今年1月份,歐盟官宣“綠色協議工業計劃”,隨後又公佈《淨零工業法案》和《關鍵原材料法案》兩份具體草案,其中都包含對綠色低碳產業的補貼政策。近期,加拿大也加入“戰局”,將對兩家新能源公司的補貼金額增加至50億加元,鼓勵其恢復在加拿大的電動汽車電池廠建設。

碎片化傾向明顯加劇

在大國競爭升溫、全球風險難降的背後,是部分發達經濟體爲維護在全球產業鏈供應鏈上的壟斷地位,不斷打壓遏制新興國家,豎起一道道關稅牆、科技牆、斷供牆。受這一系列舉措影響,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加速重構,並從側重成本、效率、科技轉向側重安全、穩定和政治。

爲降低本國對外依存度高的基礎產品和技術所面臨的斷供風險,防止在關鍵能源資源、糧食、核心技術等方面被“卡脖子”,各國紛紛推動本國產業鏈供應鏈多元化佈局,引導跨國企業主動調整戰略、分散投資,推進能源礦產等來源地和運輸通道多元化。

同時,受逆全球化、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和發達國家推動產業鏈回遷等多重因素影響,區域化合作也成爲許多國家的更優選項。今年以來,《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正式對所有簽署國全面生效,多方通過關稅減免等措施,爲區域經濟一體化注入強勁動力。中國海關總署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我國對協定其他14個成員國合計進出口6.1萬億元,同比增長1.5%,對我國外貿增長的貢獻率超20%。

通過多元化、區域化等方式,各國維持着有限的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合作體系。但部分美西方國家以超出國家間正常競爭的方式,特別是在與國家安全和發展潛力高度相關的敏感領域,遏制打壓他國,使各國對自身產業鏈供應鏈的“安全焦慮”倍增,不斷推進產業鏈供應鏈本土化,被動地“去合作”“去聯繫”,進一步加劇全球碎片化傾向。

以半導體產業爲例,其全球化的主要標誌便是供應鏈全球化,各生產環節在不同具有比較優勢的國家和地區完成,從而實現效益最大化。

近年來,美國無理打壓他國相關企業以及在全球芯片緊缺時採取的一系列壓迫措施,使半導體行業的主要國家和地區憂心忡忡。自美國出臺《芯片和科學法案》後,歐盟、日本、韓國等也紛紛推出了自己的“芯片法案”,事實上開啓了半導體領域的“軍備競賽”。各國時刻準備放棄合作,各搞一套規則、標準與全產業鏈條,導致全球半導體產業走向事實上的碎片化。此種現象當前已在包括航空航天、生物醫藥等諸多高新技術領域全球產業鏈供應鏈上蔓延。

攜手應對“斷鏈”挑戰

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相對割裂的碎片化狀況不僅直接影響各國正常生產和生活秩序,還在很大程度上挫傷了世界經濟增長動能,增加了經濟復甦的不穩定性和不確定性。

世貿組織數據顯示,今年以來,世界主要經濟體的商品貿易增長情況參差不齊,主要經濟體的貿易走勢更顯疲弱。世貿組織預測,2023年全球貨物貿易量將增長1.7%,大大低於過去12年的平均水平2.6%。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警告,如果陷入嚴重的貿易碎片化,其長期成本將佔全球產出的7%;如果加上技術脫鉤,一些國家的損失可能高達GDP的12%。美國商會發布報告顯示,與中國“脫鉤”嚴重威脅美國在貿易、投資、服務和工業等領域的利益,美國投資者可能因“脫鉤”每年損失250億美元資本收益,美國GDP將因此損失高達5000億美元。

伴隨經濟全球化的不斷深入,國內國際經驗都已表明,世界不應該、也不可能退回到彼此封閉孤立的狀態。

國際社會必須在開放中創造機遇,在合作中破解難題。當前各國應秉持開放合作的心態,充分用好世界貿易組織等全球多邊治理平臺,以世貿組織第十三屆部長級會議爲契機,就投資改革、補貼問題改革、電子商務談判等關鍵話題進一步溝通和交流,尋求多邊協商下的“最大公約數”,消除成員間顧慮,恢復因主觀因素造成的產業鏈中斷,積極促進不同發展水平、不同工業化階段的國家在產業鏈供應鏈上更好合作。

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下,把握好數字化轉型,也將爲構建兼顧效率、安全與韌性的全球產業鏈供應鏈提供新機遇。數字經濟下產業鏈供應鏈向智能化、網絡化轉型,通過優化要素配置,將有效提升其運行效率;通過搭建要素共享平臺,實現各國企業間資源的集成與對接,有助於提升其靈活應變能力,降低斷鏈風險;通過形成協同網絡,增強可靠性,從而保障生產安全並迅速應對各種不確定性,進而提升應對沖擊的能力。

經濟全球化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和科技進步的必然結果,數十年來促使產業鏈、價值鏈、供應鏈不斷延伸拓展,爲世界經濟提供了強勁動能。今天,人類已經成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部分美西方國家爲繼續攫取超額利潤,大搞“脫鉤斷鏈”、打壓他國正常發展,阻擋不了經濟全球化大潮,只會損人害己,與機遇和未來“脫鉤”。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