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大西洋月刊》網站8月11日文章,原題:老式相親的新趨勢    印度裔美國人拉達·帕特爾在馬里蘭州長大,在這裏,她沒看到有人通過媒人找對象。但她知道,在其父母長大的印度,許多夫妻都是由親戚、受尊敬的長輩和社區受信任的女性憑直覺撮合而成。直到2018年,當身邊的朋友對約會軟件心灰意冷並請求她幫忙找到真愛時,她意識到自己可以當媒人。她開始安排人們相親,並在去年成立一家了相親公司。在網飛熱播真人秀《印度媒婆》上映的2020年,她和許多職業媒人都迎來了一波新客戶。疫情大流行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因爲在那期間,許多人不願意進行任何非必要面對面約會,也許他們也意識到時間寶貴,不能浪費在刷約會軟件上。帕特爾稱,2019年至2020年,其公司的活躍客戶人數翻了一番,而且下一年又接着翻了一番。

該領域仍有增長勢頭。近幾年來,新的相親公司不斷成立,受訪媒人表示他們近來信心上升。一些約會網站嘗試利用這種趨勢。2021年,擁有Tinder和Hinge等多個約會軟件的業內巨頭Match集團在其網站上推出一項功能,真人媒人每週可爲願意每週支付4.9美元的會員推薦兩個人的資料。在約會軟件使用戶對自己的婚戀生活獲得巨大的掌控權的時代背景下,對一些人來說,讓其他人“掌舵”似乎越來越有吸引力。

在古往今來的世界各地社會中,人們都曾求助第三方尋找伴侶。在猶太社區,數千年來學者和拉比等受人信賴的人士充當媒人。在日本,由“仲人”介紹意中人。在中世紀的天主教社會中,鄉村牧師有時會扮演該角色。《愛的勞動:約會的發明》一書的作者莫伊拉·韋格爾表示,大約從19世紀起,工業化使這種撮合不再那麼不可或缺;愛情成爲更普遍的理想。儘管相親依然在許多文化中流行,但尋找愛情越來越成爲更個人化的追求。

網上約會不僅可能孤獨,還極其耗時。梳理軟件中的信息就像一份兼職工作。2016年,Hinge報告稱,平均在該軟件上刷500次才能帶來一次交換電話號碼的機會。同年該公司對300名用戶進行調查發現,81%從未在任何約會軟件上找到任何長期婚戀關係。2018年,約會公司Badoo對5000名18至30歲英國年輕人的調查也顯示,用戶平均每週在約會軟件上花費10小時。

難怪如今媒人再次受到歡迎,許多能承擔得起相親費用的人都在渴望這麼做。相親服務可能非常昂貴,但相親公司會根據客戶的興趣、價值觀和對過去關係的看法,有條不紊地縮小候選人的範圍。媒人還可以在脆弱的約會過程中充當嚮導。對在約會世界中掙扎的人來說,經驗豐富的職業媒人可以發現隱藏在你內心深處的品質,並引導你找到可能錯過的人。

一家相親公司的客戶康妮·韋弗認爲,相親“既是一種藝術也是一門科學”。費城媒人米哈爾·奈斯特表示,這就是人們向她——人類而非算法——尋求幫助的部分原因。這是現代的婚戀態度:人們想要效率,但也想要人性。他們想要獨立而非依賴家人,但他們仍想要指導,也想要更多選擇。(作者菲絲·希爾,王會聰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