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承載歷史,千年更迭,遙遠的故事依然清晰可見,熠熠生輝。爲了進一步瞭解山東地區的封泥保存現狀,掌握更多封泥實物資料信息,玩泥巴團隊調研組成員於8月16日走訪了山東省博物館,近距離觀察了秦漢時期齊魯大地誕生的封泥,這對後續的實踐研究較有裨益。

封泥,亦稱“泥封”,是古代用印的遺蹟──蓋有古代印章的乾燥堅硬的泥團──保留下來的珍貴文物。一般而言,古代文書皆須用刀刻或用漆寫於竹簡或木札之上,封發時裝在一定形式的鬥槽裏,所以爲了避免文書在傳遞的過程中被他人隨意拆閱,古人在鬥槽外面糊上泥團或者膠泥,蓋上印章,作爲文書的一種保密手段,封泥由此而生。

封泥於戰國時期開始使用,於秦漢之時盛行。隋唐以後,紙張、絹帛逐漸代替了竹木簡書信,作爲“封緘”性質的封泥才逐漸喪失了它的郵遞功能,日漸消失於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最終退出了歷史舞臺。

團隊從講解員口中得知,山東省博物館現館藏封泥數量頗具規模,是存有臨淄封泥最多的博物館之一。封泥展區位於省博8號秦漢館,作爲秦漢時期大一統歷史現象的代表文物,展臺設置了放大鏡便於遊客看清封泥上的文字刻印,附有封泥製作過程圖、齊魯疆域分佈圖及漢代郡國並行制在山東的基本情況介紹。在與講解員溝通的過程中,隊長就琅琊侯印的“琅琊”位置產生了疑問。結合秦朝的歷史實際,琅琊並非是現今臨沂地區的古稱,而應該是琅琊臺所在地,即在現今青島市黃島區。相傳徐福爲秦始皇尋長生不老藥就是從琅琊臺出發。除此之外,琅琊舊屬齊國,依山傍海,物產豐富,商業發達,秦君重視此地,更由於帝國一統、繁榮發展、封禪祭祀的考量。因此,在討論封泥所記錄的地名時,必須與時代結合在一起細化研究,將歷史地理學的要求內化,牢記“變化”。

視線聚焦到封泥展臺的上方海報,“郡國並行”四個大字調動起了隊員的記憶。在研究漢代封泥時,郡國並行制是避不開的話題。隊員們認爲,漢代統治者採用郡國並行制主要有三個原因,一是社會動盪產生的不安與隱患:漢初之際,舊貴族與農民階級起義軍們仍然有着企圖顛覆的野心和不容小覷的實力。二是不平衡不和諧的經濟發展格局,這導致同一制度在不同地區的推行難度和適應程度不盡相同,統治者需要根據差異制定對策。三是傳統思想觀念的因襲,裂土而封的理念依然存在,漢高祖重新確立起來分封制,是希望以同姓王與異姓王之間的相互制衡以及中央皇權的威懾,將漢朝統治持久延續下去。

隨着交流深入,團隊詢問到大衆對於封泥的關注情況。講解員表明,來博物館的遊客並沒有主動提出過專門講解封泥的要求,參觀秦漢館時,基本對封泥一覽而過,大家最關心的還是如九旒冕、東平漢墓壁畫等鎮館之寶。暑期每天的遊客量穩定在兩萬餘人,主動了解封泥的人不多,在封泥展區的停留時間也並不長,由此可見,相比於製作工藝更復雜、外觀形象更華麗、象徵含義更豐富的其他文物來說,封泥尚未特別引起大衆的關注。加之博物館展品至多、信息之繁,看過且記住封泥屬實也對人們的記憶能力要求較高。

省博封泥之旅意義深刻,團隊將持續關注各大博物館的封泥現狀,並擇期走訪調研其他地區的封泥保護情況。

作者:山東大學玩泥巴團隊

材料來源|山東大學玩泥巴團隊

圖源|山東大學玩泥巴團隊

(免責聲明:此文內容爲廣告,相關素材由廣告主提供,廣告主對本廣告內容的真實性負責。本網發佈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自行覈實相關內容。廣告內容僅供讀者參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