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者網訊)在國際社會持續反對聲中,日本執意讓核污染水排海進入最後準備階段,這也讓太平洋島國之間產生了分歧。

據路透社8月23日報道,庫克羣島總理、太平洋島國論壇輪值主席布朗表示,該地區可能不會在這個“複雜”問題上達成一致,各國領導人對核污染水排海仍存在不同意見。

日本政府8月22日執意宣佈將於24日啓動福島核污染水排海,將福島第一核電站上百萬噸核污染水排入大海。按照東京電力公司的計劃,經過處理和稀釋的核污染水將通過一條約1公里長的海底隧道排放入海,排放時間將長達30年。

太平洋島國論壇輪值主席布朗在8月23日的一份聲明中稱,“我相信這次排放符合國際安全標準”,他補充稱,國際原子能機構將持續對日方排放的核污染水是否符合安全標準進行現場監測和評估。

但布朗隨後表示,並非所有太平洋島國領導人都持有相同立場,太平洋島國論壇可能也無法達成集體立場。

布朗表示,在一個受到外部勢力核試驗影響的地區,這是一個“複雜的問題”,“這對我們所有人來說都是一個嚴峻的形勢,我們需要進行科學評估”。

報道稱,當地時間8月24日,在第22屆美拉尼西亞先鋒集團領導人峯會上,瓦努阿圖、巴布亞新幾內亞、所羅門羣島、斐濟四國領導人以及新喀里多尼亞執政黨“卡納克社會主義民族解放陣線”領導人將討論福島核污水排海問題。

上個月,國際原子能機構總幹事格羅西前往庫克羣島,就該機構此前發佈的針對福島核污染水排海方案的最終評估報告做進一步說明。當時布朗就表示,在此問題上,太平洋島國之間仍存分歧。

太平洋島國曾飽受西方核試驗荼毒,其所處海域一度成爲美西方的核試驗場。美國分別於上世紀40年代和50年代在該地區進行核試驗,法國也在1966-1996年之間進行了核試驗,使該地區遭受了令人觸目驚心的核輻射污染和生態災難。

1985年,13個南太平洋國家歷經多年協商後,在庫克羣島的拉羅湯加島簽署了《南太平洋無核區條約》。

太平洋島國論壇祕書長亨利·普納多次表示,任何核污染水處置決不是、也不應該只是日本的國內問題,而是一個全球性和跨國性問題,應該在國際法義務範圍內受到審查。這關乎人類子孫後代共同的未來。

太平洋島國論壇成立於1971年,有18個成員,是南太平洋國家政府間加強區域合作、協調對外政策的區域合作組織,其成員包括澳大利亞、新西蘭、巴布亞新幾內亞、瓦努阿圖等,專屬經濟區總面積達4000萬平方公里。

針對日方執意宣佈將於8月24日啓動福島核污染水排海一事,8月23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在例行記者會上表示,兩年多來,福島核污染水排海計劃的正當性、合法性、安全性一直受到國際社會的質疑。日方迄今未解決國際社會關於核污染水淨化裝置的長期可靠性,核污染水數據的真實準確性,排海監測安排的有效性等重大關切。中方等利益攸關方也多次指出,如果核污染水是安全的,就沒有必要排海,如果不安全就更不應該排海。日本強推核污染水排海不正當、不合理、不必要。我們奉勸日方,不要從一己私利出發,將核污染的風險轉嫁給全人類。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