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國內新能源汽車保有量的不斷攀升,新能源車險的保費規模也迅速攀升,然而新能源車的出現率明顯高於傳統油車,使得車險市場的承保利潤出現了下滑,諸多業內機構不得不開始尋求如何突破車險低利潤的“怪圈”。

在8月18日由中國銀行保險傳媒主辦,上海錦持再製造、金融壹帳通、道生再製造、人保產險、太保產險、平安產險等機構參與的2023綠色保險與汽車零部件再製造大會上,傳遞出一條可行的解決方案,即行業加大推進汽車零部件再製造的推廣使用,不僅可以成爲汽車行業“減碳”的重要途徑;同時再製造的汽車零部件在保險業的推廣使用將爲車險業提供了一條降本增效的新途徑。

“汽車零部件再製造是實現汽車產業節能減排、綠色發展的有力抓手。推動保險業綠色發展,特別是汽車零部件再製造在保險業的推廣使用,是汽車行業和保險業減碳的重要途徑之一。”原中國保監會副主席周延禮在大會上表示。

在周延禮看來,汽車業再製造是對由於功能性損壞或技術性淘汰等原因不再使用的舊汽車零部件,進行專業化修復或升級改造,使其質量特性和安全環保性能不低於原型新品的過程。此外,再製造件也不等於“翻新件、回用件”,汽車零部件再製造產品與新品相比,大約可降低成本50%,節能60%,節材70%,減少碳排放90%以上。

車險市場低利潤亟需破局

在業內人士看來,打破當前國內車險市場承保利潤和保費增速雙降的不利局面已經迫在眉睫,車險市場本身的發展速度也不容樂觀。

8月19日,《華夏時報》記者獲得的一份行業數據顯示,車險綜改至今三年,伴隨定價自主權的放大,車險競爭變得越來越激烈。頭部險企優勢凸顯,中小險企舉步維艱,加之車企新勢力的加入,要想實現車險盈利似乎變得更難。2023年上半年,國內車險保費收入4249億元,同比增長5.5%;實現承保利潤86億元,同比下滑41億元。從利潤分佈看,財險“老三家”人保、平安、太保已經拿下了車險市場99.99%的利潤額。

但是,在業內人士眼中,這不到百億元的呈現承保利潤,對於三大巨頭而言,顯然是“杯水車薪”。

就在此前不久,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披露的數據也顯示,2023年上半年,車險保費收入同比僅增長5.51%,佔整個財險保費收入的47.79%;非車險保費收入則達到4583億元,同比增長12.94%,增速遠遠高於車險。

“車險市場份額的縮減,是車險綜改的結果,亦是整個財險市場結構調整的結果。伴隨車險綜改的推進,各家險企在加快調整步伐。與此同時,車險經營情況也在發生變化。”對此,當日一家參會的險企負責人也告訴本報記者。

而從成本率來看,數據也顯示2023年上半年,車險綜合成本率爲97.9%,同比上升了1.2個百分點,其中,綜合費用率爲27.9%,上升了1個百分點;綜合賠付率約爲70%,上升了約0.2個百分點。綜合成本率上升後,車險盈利也出現了下滑。記者獲得內部數據顯示,2023年上半年,車險實現承保利潤86億元,同比去年的128億元下滑了41億元,降幅達到33%。

具體來看,車險盈利的有26家險企,虧損的有37家。從利潤分佈看,人保財險、平安產險、太保產險“老三家”實現車險利潤85.9億元,佔整個車險市場的99.99%,如果再加上國壽財險、中華聯合財險兩家公司,承保利潤則達到91.22億元。也就是說,如果拋開以上五家險企,其他險企在車險方面的合計承保利潤則爲虧損。可見,在馬太效應更加突出的車險市場,中小險企生存壓力之大。

《華夏時報》記者也在大會上了解到,目前車險市場無法產生外生盈利的情況下,走降本增效之路成爲行業的不二選擇。

保險+再製造提供新路徑

“雖然我國再製造產業起步較晚,但發展迅速。在政策和市場的雙重推動下,我國從事再製造的企業不斷增加,並在試點的示範引領下,產品領域不斷豐富,技術手段日益成熟,發展態勢良好,產業前景廣闊、空間巨大。我國再製造零部件在維修市場中的佔比仍舊較小,在汽車後市場,歐美國家再製造汽車零部件佔維修份額的比例已達到60%—70%,而我國份額僅爲3%—5%,且聚焦於高端汽車。”中國汽車工業協會零部件再製造分會祕書長謝建軍8月18日受訪時指出。

人保財險董事會祕書畢欣則以公司2022年的數據演示表示,在日常交通事故中最易受損且最常更換的汽車零部件主要是大燈、保險槓、翼子板、車門等“四大外觀件”。2022年保險業車險賠付率68.76%,其中換件近1億項次配件更換費用佔車損理賠成本六成以上。

“汽車零部件再製造一方面具有巨大的減排效益,另一方面可以延長產品使用壽命、提高其技術性能和附加值,最終以最低的成本、最少的能源和資源消耗完成產品全壽命週期,對於降低事故車輛維修及車險理賠成本具有非常重要的推動作用。考慮到維修的經濟性和綠色發展理念,目前,人保財險持續推廣汽車配件低碳修復,包括建立配件標準化低碳維修、線上化過程管控和低碳修復企業管理等。畢欣表示,2022年人保財險使用低碳修復配件172萬件,月均超10萬件。”畢欣透露。

太保產險副總經理張渝則告訴本報記者,太保產險從2017年開始探索再製造件的應用,包括配套系統開發、品質監控、落地方案等。2023年上半年,使用再製造件18493件,佔外觀覆蓋件的5.7%;使用再製造件的件均金額2740元,佔對應更換原廠件價格的32%;預計全年使用再製造件金額達1億元,減少碳排放約2200噸。

“通過低碳修復、再製造件利用、舊件回收等,平安產險實現年均減少配件生產1140萬件。”平安產險常務副總經理吳濤向《華夏時報》記者透露。

上海錦持再製造首席顧問陳文康受訪時稱,每年有2億件以上車險理賠廢棄件,但僅有400萬件能夠進行回收,佔比僅爲2%。爲使再製造件得到廣泛推廣應用,須由利益驅動機制來保障,比如費率浮動機制、碳積分優惠機制等。

前述三家產險巨頭的高管也一致認爲,目前汽車零部件再製造產業發展的主要障礙包括產品質量和市場規範有待進一步提升和加強、關鍵技術研發有待加強、人力資源缺乏、資金投入不足、產業集中度低、公衆認知度低等。應該加快再製造產品的標準和認證體系建設,牢牢把握產品性能質量不低於原型新品的要求,推動再製造產品出廠時進行與原型新品同樣的檢驗檢測或認證。建議試點附加自主條款,同時建議車輛理賠使用再製造件可直接降低保費或費率下調。

作爲全國汽車保有量和新能源車保有量最大的城市,在8月18日的大會上,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上海監管局副局長王鑫澤透露,上海作爲全國最大的汽車製造中心之一,具有完善的汽車產業鏈,上下游體系成熟,爲汽車零部件再製造行業培育發展提供了優質的土壤和環境,上海部分保險公司已探索推進再製造件使用,部分品牌中再製造件有貨使用率達到40%。

“保險機構要結合自身發展以及維修企業和消費者等利益相關方,研究出臺新舉措,比如附加條款、費率優惠等,保證此項工作平穩推進;政府部門也要從行業綠色發展的角度給予更多的政策支持和幫助,仍需國家財稅政策、金融保險政策大力扶持,使其可持續發展。推動保險業綠色發展,特別是汽車零部件再製造在保險業的推廣使用,是汽車行業和保險業減碳的重要途徑之一。保險業有責任也有能力幫助行業實現低碳轉型,保險與再製造行業的結合會走出一條共贏之路。”周延禮最後指出。

(華夏時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