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值新一年的開學季,關於教育成爲熱門的話題,很多文史愛好者將目光投向了故宮。

明清兩代,皇帝在紫禁城設立了“皇家學校”,加強對宮廷各類人員的教育。比如,明代,內書堂爲宦官學習的場所,宗學爲皇室成員學習的場所,文華殿爲皇太子學習的場所;清代,蒙古官學、景山官學、鹹安宮官學,均爲宮中的八旗子弟學校;清代的皇子,上學的場所在上書房;晚清時期,光緒、溥儀兩位皇帝則在毓慶宮學習。他們在紫禁城內,是一幅怎樣的學習場景呢?

內書堂:宦官培養學校

據《明會要》載:宣德帝於元年(1426)七月,“始立內書堂”,先後令翰林修撰劉翀、大學士陳山、翰林修撰朱祚等人教授小宦官;而參加學習的小宦官年齡在十歲上下,人數起初爲二三百人,後增至四五百人,由四位翰林官員教習。

內書堂的位置,可見於明人黃瑜《雙槐歲鈔》。據載,內書堂初設於文華殿東廡,後因皇太子讀書地點亦選在文華殿東廡,內書堂遷移至宮外的司禮監(今東城區吉安所右巷附近)。隆慶末年至萬曆初年間,時任翰林院修撰的徐顯卿,在內書堂給宦官們授課。明人餘士、吳鉞繪《徐顯卿宦跡圖冊》,其中的“司禮授書”部分,展示了內書堂的授課場景。畫面中,內書堂庭院內古樹環繞,身着紅色官服的徐顯卿,正襟危坐於講堂正中的桌案前,繪聲繪色地講學;而身穿青衣的宦官們,井然有序地立於室外臺階兩側,畢恭畢敬地學習知識。

《徐顯卿宦跡圖冊》之“司禮授書”

小宦官學習的內容非常豐富。明人劉若愚《酌中志》載:小宦官既要學《百家姓》《千字文》《孝經》等啓蒙讀物,又要學《大學》《論語》《孟子》《中庸》等士人讀物,還要學《內令》(明太祖以來歷代皇帝對後宮及宦官的戒諭)《中鑑錄》(感化宦官以輔養聖德)以及《貂璫史鑑》(記述宦官史蹟)等專業書籍。此外,爲了以後進入司禮監,小宦官還要學習“判仿”,即模擬批覆奏章,培養對內閣的票擬進行“披紅”的能力。

內書堂的教學管理非常嚴格。據《酌中志》載:內書堂由司禮監主管,提督太監爲最高負責人,掌司、學長等人負責日常學習的管理,對小宦官們進行嚴加管教。小宦官入學當天,要對孔子牌位和講課老師行拜禮;要交白蠟、手帕、龍掛香等物,作爲學費;每月的初一、十五及節令日放假,其餘每天都要上學。課堂上,小宦官字寫得不工整、不能背誦老師指定的內容、污損書籍或字帖以及出現違紀問題時,由授課老師負責“打報告”,再由提督太監進行處罰。處罰的手段,輕則由學長持特製的木尺打手掌,重則在孔子像前罰跪,再重者則會受到較爲嚴厲的體罰,劉若愚認爲這種體罰“最酷、最不近理”。

小宦官從內書堂結業後,最好的出路是進入文書房,它是進入司禮監的前站。明代的司禮監太監具有代替皇帝披紅的權力,相當於內廷輔臣。據《明史》載:明代有名的權宦王振,就是從內書堂“結業”的。

文華殿:皇太子出閣講學處

文華殿位於故宮東部區域,爲明代皇太子學習的場所。明代太子的學習,包括啓蒙學習和出閣講學,一般以八歲爲界。《國朝獻徵錄》卷十七“內閣六”載:“以國家舊制,東宮講學不出八齡。”

皇太子出閣講學地點爲故宮東部區域的文華殿。《禮部志稿》卷十四“每日講讀儀”記載了太子出閣講學的日程:每日早朝後(約爲凌晨五點),皇太子去文華殿,讀《四書》《五經》以及史書等,有侍讀官伴讀;在巳時(上午九點至十一點),由侍講官對學習內容進行講解,再由侍書官教太子寫書法,冬天每日寫五十字,其餘每日寫一百字;太子回宮午膳後,或休息,或學習騎射;每天晚上,太子需要“讀本日所授書各數遍,至熟而止”。

皇太子的假期充裕。萬曆朝《明實錄》載:皇太子的假期包括皇帝的生日前後九天、皇后的生日前後五天、皇太子生日當天、正月初一至二十日、花朝節(百花的生日)一天、清明一天、端午前後三天、七夕一天、中秋一天、重陽節前後三天、冬至前後五天、臘八一天、朔後(每月的第一天和第二天)各一天;另“大風雨雪、隆冬盛暑日,俱暫停講讀寫字”。

文華殿學習期間,皇太子的軼聞趣事也不少。比如朱常洛少年老成,處事委婉。據《皇明通紀集要》載:朱常洛在13歲時出閣講學。他每次在文華殿學習時,都有一名講官督導。文華殿內講案前有銅鶴一對,講官進殿後,要在講案前磕頭,然後起身立於銅鶴前,東西向站立。然而有一次,一名講官因不懂禮節,繞到銅鶴後面去了。朱常洛便吩咐內侍官“移銅鶴可近前些”,即移動銅鶴位置,以使得這名講官站在正確的位置。雖然並非真正要移動銅鶴,但這種委婉含蓄的提醒方式,給了講官下臺階的機會,並獲得了在場人員的讚許。

鹹安宮官學:宮中重臣“搖籃”

據《八旗通志》載,雍正帝於六年(1728)十一月下旨:長庚門北側的鹹安宮有大量房屋空閒,且有射箭之處,鑑於現有景山官學生功課不專,且爲了培養內務府三旗(鑲黃、正黃、正白)中的優秀子弟,要求成立官學(官辦學校)。第二年四月,內務府選拔13歲至23歲之間的學生90人,從鹹安宮清理出房屋3處,從翰林院官員、烏拉人中各選出9人。學生、老師、教學場所均已備齊,官學正式開辦。

雍正七年(1729),鹹安宮官學首設在長庚門北側的鹹安宮內。此處在明代曾爲后妃居所,清初閒置無用,康熙皇帝曾兩次幽禁太子於此。此後,鹹安宮官學地址發生兩次變遷。據章乃煒《清宮述聞》載:乾隆十六年(1751),乾隆帝爲了給皇太后舉辦六十萬壽慶典,將此處改建成壽安宮(今故宮博物院圖書館),將鹹安宮官學遷移至西華門內的尚衣監(今故宮博物院寶蘊樓附近)。

乾隆二十五年(1760),官學地址又由尚衣監遷至器皿庫附近(位於西華門以北百米處的城牆裏側),建築坐西朝東,含房間27楹(1楹指兩根立柱間的距離)。

1912年,鹹安宮官學因火災被焚燬,僅留下宮門。後民國政府在其遺址建造寶蘊樓,作爲文物庫房。

清代大臣甘汝來,曾於雍正七年(1729)任鹹安宮教習總裁。他在《甘莊恪公全集》之“鹹安宮學學規”中,回顧了官學學生的日常學習規定。學生在禮儀方面,每天到校後,須整理衣冠,向老師行禮;如家中有事不能來校,應先向老師告假,獲批後方可獲假;日常行爲應有禮,多謙讓;珍惜書本,不可損壞、污穢。

學生在學習方面,每日清晨,須將前一日學的知識牢記背熟,然後才能學習新知識;課堂上,聽老師講授“四書”內容,不懂時應反覆詢問,直至掌握;課後,須練習書法一篇,要求字畫端楷、筆法勻淨;下午時段,須溫習課文知識,然後朗誦並講解《聖諭廣訓》中的一條……

鹹安宮官學學生在完成學業後,往往都享有特殊的選用照顧。如《吏部銓選則例》明確規定,在人才選拔考試時,“至鹹安宮官學生試卷,於卷面另蓋用鹹字戳記,閱卷大臣查覈該生試卷數目,擇其翻譯精通之卷,酌量多取數名”。以和珅爲代表的多位清代大臣,都曾在鹹安宮官學中接受教育。

毓慶宮:溥儀的“私人學堂”

毓慶宮是毓慶宮院落的主要建築,這個院落位於紫禁城內廷東路、奉先殿與齋宮之間,爲康熙年間建造。

光緒皇帝載湉、宣統皇帝溥儀均在此讀過書。宣統三年(1911)七月十八日辰刻,時年5歲的溥儀開始讀書,學習地點開始在中南海瀛臺的補桐書屋,後移到毓慶宮院落中的毓慶宮西屋。毓慶宮的後面小院的東側,有一棵檜柏。溥儀在學習之餘,常在此處附近觀察螞蟻、蛐蛐、蚯蚓等小動物。

溥儀在《我的前半生》裏,回憶了他在毓慶宮的學習內容。比如,民國十年(1921)十一月二十七日,溥儀的日程安排如下。

凌晨:四點起牀,書寫大的“福”字十八張。

上午:八點開始上課,與溥傑、毓崇共同學習《論語》、《周禮》、《禮記》、唐詩,聽陳寶琛講《通鑑輯覽》;九點半喫完早餐,讀《左傳》《穀梁傳》,聽朱益藩講《大學衍義》,書寫仿對對聯;十一點時,上午的功課完成。

下午:一點至三點爲英文學習時間,但當天莊士敦因爲感冒沒來。溥儀於是回到養心殿,書寫“福”“壽”字三十張,然後閱讀各大報刊。

晚上:四點用晚餐;六點就寢,睡前饒有興致地看《古文觀止》。

不難發現,溥儀的學習內容主要包括古代詩書經典、書法等,他並沒有系統學習數學、物理、化學、天文或地理知識。在英文方面,他僅閱讀過《愛麗思漫遊奇境記》、譯成英文的中國《四書》等少量書籍。對國外名人軼事、歷史文化、科學技術等知識,他了解甚少。不過,對於新知識,溥儀有自己的興趣點。溥儀的英文教師莊士敦,在《外國人眼中的中國人:溥儀》中回憶道:溥儀在上英文課時,更喜歡聽世界的局勢、地理和旅遊、物理學、政治學以及英國的憲法史。

清代皇子每年放假的時間一般爲:萬壽節及前一天、元旦、端午、中秋、本人生日,共六天。溥儀的堂弟溥佳,曾爲溥儀伴讀英文。他在《清宮回憶》(載於《晚清宮廷生活見聞》)說,宮中“每月逢二放假休息,春節放假十天”“夏天由初伏到末伏放假一個月”。由上可知,溥儀在“私人學堂”學習期間,有着充裕的假期。

編輯:朱陽夏

責編:陳泰湧

審覈:馮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