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華爾街見聞

9月20日,VC巨頭紅杉一紙文章將英偉達甚至整個AI行業推上了風口浪尖。

紅杉合夥人David Cahn認爲,保守估計下,英偉達500億美元GPU銷售,對應其他企業1000億美元的數據中心支出,以50%的利潤率假設,AI行業需要2000億美元的收入才能抵消這部分支出,但目前只有750億美元的年收入,缺口達到1250億美元。

Cahn指出,GPU的產能正在過剩,預計“金錢焚燒爐”模式將在AI領域重演。

事件發酵了三天之後,硅谷創投巨頭A16Z特別顧問、AI初創公司2X創始人Guido Appenzeller連發近10條推文,不僅推翻了紅杉對於AI賺錢能力的估算,還指出紅杉最根本的問題是,低估了AI歷史性革命的影響。

Appenzeller:AI會顛覆一切軟件,收入缺口並不存在

在一系列推文中,Appenzeller指出了Cahn文章的三大錯誤。

首先,Cahn文章開頭用了一個2000億美元的數字來吸引眼球,但Appenzeller認爲,這一數字的計算過程存在問題。

Appenzeller指出,Cahn把GPU的購買成本(資本性支出)、每年的運營成本、GPU使用週期內的累計收入和AI應用帶來的年收入都加到了一起,得到了2000億美元這一看起來超級誇張的數字。

但是,更合適的計算方法應該基於GPU買家投入資本後,每年能夠獲得的投資回報。也就是說應該計算GPU買家的投資回報率,而不是簡單地把不同時間段和性質的各種成本和收入進行加法計算。

其次,Appenzeller認爲,GPU的電費成本也被誇大了。Cahn假設GPU的電費消耗和硬件成本之比爲1:1,但實際上並沒有那麼誇張。

根據Appenzeller的說法,一塊H100 PCIe GPU的成本大約是3萬美元,耗電量約爲350瓦,考慮到服務器和冷卻,總功耗可能在1千瓦左右。

如果電價是0.1美元/千瓦時,那麼這塊H100 GPU在5年的生命週期內,在GPU硬件上每花1元,其需要的電費僅爲0.15美元,遠低於Cahn估算的1美元。

以上兩個估算還不是最致命的,Appenzeller認爲,文章最根本的問題是,它低估了AI革命的影響範圍。

Appenzeller表示,AI模型就像CPU、數據庫和網絡一樣,是一種基礎設施組件。而現在,幾乎所有的AI軟件都在使用CPU、數據庫和網絡,未來也是如此。

所以AI模型將深刻影響所有的軟件和IT系統,其影響範圍遠不止文章中分析的那些狹窄領域。文章忽視了AI模型作爲未來軟件基礎設施的地位,因此低估了AI革命的真正意義。

初創企業能夠填上這個缺口嗎?Cahn認爲有“很大的機會”,AI領域的技術飛躍和空前的GPU購買潮,對人類來說總歸是好消息,但是

在歷史上的技術週期中,基礎設施的過度建設往往會焚燒資本,但同時也會通過降低新產品開發的邊際成本來釋放未來的創新。我們預計這種模式將在AI領域重演。

那麼,問題來了,AI行業到底能不能賺夠2000億美元?Appenzeller給出了肯定的答案,而且不止如此,作爲網絡基礎設施,它創造的收入會以不同形式存在於每個部門。

Appenzeller表示:

每年在網絡基礎設施上的支出超過2000億美元,能夠創造8000億美元的“網絡軟件”收入嗎?

不能,但是谷歌使用網絡基礎設施來銷售廣告,產生的收入顯示爲廣告收入,而不是“網絡軟件”收入,微軟Office 365實現的收入也不會標註爲“網絡軟件”收入。

也就是說,基礎設施帶來的收入會因爲部門的不同被標記爲不同的收入類別。

最後,Appenzeller總結稱,AI會顛覆一切軟件,Cahn筆下的“AI收入缺口”其實並不存在

文章假設的“AI收入缺口”其實是不存在的。AI和其支持的基礎設施支出,最終都會以不同形式體現在各行業的軟件支出和收入中。

AI將深刻影響所有軟件,而不僅僅是窄義的“AI軟件”。所以我們不必擔心任何“收入缺口”,可以充滿信心地看待AI革命對整個IT產業的深遠影響。

英偉達客戶遲遲不賺錢,資本的耐心正在“億點點”耗盡

值得注意的是,其實紅杉對於AI變現能力的擔憂不無道理。

華爾街見聞此前文章提到,每一塊GPU的鉅額投入,最終要轉化爲終端客戶價值,行業才能長遠走下去。

眼下,作爲“掘金買鏟”邏輯的核心受益者,英偉達今年前兩季的業績都相當亮眼。但下游應用層,尚還只見AI投入增加,不見業績改善。

受益於大模型訓練帶來的巨大需求,AI基礎設施廠商的訂單和業績已經得到了持續驗證,但B端應用還處於早期,大多數AI應用廠商還尚未進入到商業化階段,從兌現時間來看預計要晚於基礎設施層2-3個季度。

如果淘金人賺不到錢,賣鏟子的業績爆發,當然也不可能長久。最近一個月裏,英偉達股價已經下跌逾11%,回到了今年6月份的水平。

在降本增效仍是全球科技股發展主旋律的前提下,資本市場的耐心已經不多了。

風險提示及免責條款

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文不構成個人投資建議,也未考慮到個別用戶特殊的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要。用戶應考慮本文中的任何意見、觀點或結論是否符合其特定狀況。據此投資,責任自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