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化浪潮下,越來越多的高科技創新企業跨界進入汽車產業,雲計算、大數據、大模型等新技術正加速與汽車行業深度融合。與此同時,汽車智能化的快速發展,也催生了諸多新趨勢。當前,在產業快速發展的關鍵期,智能汽車與新技術的融合趨勢會是怎樣的,車企如何與產業鏈協同發展,如何推動汽車芯片本土化發展?

9月28日,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副祕書長徐爾曼在2023全球智能汽車產業大會(GIV2023)上表示,汽車智能化加速滲透,智能化產業鏈進入了商業化落地的關鍵階段。一方面,車企競爭加劇,降本壓力傳導至智能產業鏈,企業需要更加務實地思考成本結構,構築商業閉環;另一方面,新技術、新模式不斷迭代,產業鏈企業需要持續地高成本投入,以滿足客戶需求。構築產業的開放生態,凝聚產業的合力是未來產業發展的必然趨勢。

構建產業合作生態是智能網聯汽車發展關鍵

在當今全球化和數字化的背景下,企業之間的協作和合作變得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爲重要。

“智能網聯汽車已經成爲汽車產業的另一個重要增長點。”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諮詢研究院產業科技創新研究部部長王曉明表示,目前全球新能源汽車已經進入市場驅動發展的新階段,智能網聯汽車滲透率也在逐步提升,根據IHS和羅蘭貝格數據預測,目前,全球網絡功能新車滲透率已經超過一半,中國佔比更高,預計到2025年,中國智能網聯汽車滲透率將達到75.9%,其中L2及以下的輔助駕駛佔比約爲70%,高端智能輔助駕駛佔比仍較低。要提升高等級輔助駕駛的佔比,關鍵核心技術突破和商業模式探索成爲進一步發展的關鍵。

王曉明表示,智能網聯汽車技術尚處於探索期,技術路線不夠明確,而且智能網聯汽車產業鏈也更長,參與主體更多,產業鏈比新能源汽車更復雜。總體來看,新時期推動智能網聯汽車的發展,政府、行業都很難直接套用新能源汽車的模式和經驗,更多依靠行業、市場的力量,而不僅是政策的力量。

此外,他認爲,智能網聯汽車更依賴科技創新驅動發展的模式,這樣的發展態勢下,構建產業合作生態是非常關鍵的。國家層面也應加強合作平臺建設,完善法律法規與標準;企業應該積極探索智能汽車商業模式,打造產業生態;投資機構應該注重科技創新與模式創新,避免無效投資,合理的商業模式比政府補貼更重要。

合肥工業大學汽車工程技術研究院副院長潘軼山表示,“在智能汽車開放合作生態建設上,我們要打破國外的封鎖,採取既合作又鬥爭,以鬥爭換取合作,以合作促發展的戰略,同時鞏固目前局部領先的競爭優勢。國內方面,我們要打造自主、自立、綠色、先進、健康的智能汽車產業生態體系,實現產業鏈、供應鏈的國內體系循環。既要支持國內一盤棋的大生態建設,也要支持區域性的小生態建設,甚至車企自身的生態體系建設,以充分發揮各地政府、企業的積極性。”

“當前國際關係複雜多變,汽車產業也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之中,需要高度重視關注智能汽車國際開放合作的原則與方向,既要善於勇於合作,又要汲取歷史教訓、總結經驗、防範風險。”潘軼山稱。

“預計三年內中國的芯片公司應該能夠佔據主要市場份額”

隨着汽車智能化發展,汽車芯片的需求也越來越大。

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副理事長兼祕書長張永偉指出,汽車芯片涵蓋種類多,且價值鏈高。從燃油車約300-500個芯片增加到電動智能汽車的1000多個,再到L4級自動駕駛汽車單車使用超3000個芯片。預計到2030年,我國汽車芯片市場規模將達到290億美元,年需求量將超過450億顆。

後摩智能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吳強表示,智能汽車行業正朝着更智能、更高性能的方向發展,這需要更強、更好的芯片,同時爲了讓汽車智能化能夠更好地普及和可持續發展,還需要提升性價比,因此芯片企業要提供的是大家用得起的高性能芯片。通過技術創新去解決芯片計算效率提升過程中的一些本質問題,這樣的方式更適合中國的芯片企業。

“在中國的智能駕駛芯片市場,預計三年內,中國的芯片公司應該能夠佔據主要市場份額。”愛芯元智創始人、董事長兼CEO仇肖莘也認爲,智能駕駛領域面臨巨大挑戰和機遇。整個汽車行業正在向降本增效發展,競爭異常激烈。激烈的競爭正蔓延至芯片公司,如何提供既具有差異化和競爭力,又具性價比的自動駕駛解決方案備受行業關注。

在仇肖莘看來,因爲中國的新能源汽車製造商在全球具有領先地位,中國的芯片公司有機會在智能駕駛領域嶄露頭角。

黑芝麻智能芯片產品及方案專家張松表示,“在下一代跨域融合和中央計算架構下,我們認爲2025年本土企業將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

他認爲,當前汽車行業正在迅速進入智能汽車時代,電子電氣架構在不斷向集中化演進。汽車電子電氣架構的發展需要芯片架構創新的支撐,從傳統的控制單元MCU到功能單元SoC,到如今域控制器SoC,再到後面多域融合、跨域融合的SoC,再到最終未來中央計算的架構。

NVIDIA全球副總裁兼中國區汽車事業部總經理劉通認爲,未來的芯片將是融合型的,不僅用於智能駕駛,還用於智能助理。過去,智能駕駛芯片負責駕駛,車內助理芯片處理複雜的AI任務。未來人工智能會融合,智能駕駛和智能座艙任務將相互影響甚至相互利用。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張冰

編輯 徐超

校對 李立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