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攸克地產

恒大“收網”,許家印被採取強制措施,爲房地產高槓杆時代的終結,添加了一個絕好的註腳,也在提醒其他地產老闆們,用人思路應該換一換了。

在槓桿狂奔的十多年中,金融業人才在房地產企業一直頗受偏愛。那些長期在金融機構任職的人才,一直是地產老闆眼中的“能人”,如果還有金融監管機構的履歷,那就更是難得。這樣的人才,往往高薪高職引入,賦職賦權信任有加,在房企內部,一時風光無兩。

這樣的人才,大抵可以列出一長串名單,例如恒大系的姜明莉、朱加麟,曾在萬達系任職的董建嶽,曾在綠地任職的茆君才,曾在泛海系任職的馮鶴年,曾任泰禾集團執行副總裁的黃曦等。他們或是長期任職於銀行、證券等金融機構,要麼曾在金融監管機構任職,抑或兩者兼而有之。總之,他們在金融圈內,也都是重要人物,資格老,人脈多,能力強。

姜明莉有金融監管機構的任職背景,朱加麟則長期在中信銀行和中信系金融機構工作,位至高管;董建嶽在進入萬達之前,曾長期在中國銀行任職,後又一度主事廣發行。曾任綠地執行總裁的茆君才,則出身國開行系統,擔任過國開行上海分行行長、黨委書記。黃曦加入泰禾前是建行總行投資銀行部總經理。

這正是老闆們“看中”的。他們十分清楚:槓桿狂奔的週期中,金融資源整合的能力,事關房地產企業“做大”。這些出身金融領域的“干將”和“能人”,恰恰能夠將這一關鍵邏輯落地。這些人才的表現,也對得起老闆。看看過去十年迅速做大的房地產企業,一衆高管中一定會有一位或者幾位這樣的金融能人,少有例外。

他們的成功,一方面是源於專業能力,這不可否認,他們對金融機構運行、監管政策口徑的理解和認識,很多時候確實勝過地產行業出身的人員;另一方面則源於人脈資源,金融機構關鍵崗位上的工作人員,要麼是他們的同窗好友,要麼是多年的同事故交,甚至還有的是昔日部下、“師徒”,這樣的關係,在中國這樣一個人情社會,效率效果可想而知。

對監管口徑的熟悉,加上人脈資源的加持,這樣一個“金融能人”羣體的存在,讓房地產企業加槓桿大行其道。很難想象,如果沒有多年中信銀行任職背景的朱加麟“加持”,恒大能夠從中信銀行獲得如此大規模的融資;也很難想象,如果沒有監管背景的姜明莉,恒大能夠在一定時間裏控盤盛京銀行,變成自己的“提款機”。如果沒有長期浸淫於金融保險行業的資深人士助陣,以房地產項目資產爲標的物的保險資金“互投”也就無從實現——互投,從來都是金融圈子裏的人情世故。

一些房地產企業內部的其他高管曾坦言,老闆即便想做大,有想法,有戰略,如果沒有這樣的能人做臂膀,沒有大規模融資的資源和能力作爲保障,一切都是徒勞。在高槓杆週期內,雖然公司內部對金融能人的空降、高薪與賦權,有各種各樣的看法甚至吐槽,但在“成王敗寇”的文化之下,大都是一團和氣。畢竟在槓桿狂奔的週期中,所有地產從業者都是既得利益者。

但是,當週期切換,高槓杆終結之時,就能看到這些“金融能人”對房企和老闆的“反噬”。他們幫助老闆實現的,是遠遠超出自身資產保障底線的融資規模,也就是今天的難以清償的鉅額債務。他們實現了老闆們迅速做大、豪賭國運的戰略,但老闆任用他們,最終也反噬了自己,融資規模越大,爆雷傷害也就越大。

對老闆而言,還有另外一種“反噬”。這些金融能人與地產行業成長起來的經理人不同,他們有自己的小圈子,而又具備老闆們不具備的資源或是能力。不少這樣的“金融能人”在進入地產企業之後,雖然拿了高薪,任了高職,但還是有自己的“小九九”。

比如,某家大型房企,任用了一位“金融能人”,由其主理本企業的融資和新興的金融、券商業務。老闆對他寄予厚望,開出了令人咋舌、讓內部不解的高薪。這位金融能人到任後,帶來了自己的“全班人馬”,關鍵崗位上全部替換成“自己人”,權力極盛時,甚至所有崗位人員的工資獎金都由其一人簽發,老闆被架空。這家企業的金融業務成了自己的自留地,老闆居然也無可奈何。

此後,該房企出險,需要處理資產,在此過程中,這位“金融能人”又將這家企業有金融牌照的下屬公司股權,切散劃小,出售給多個買方。由於談判主體多,流程複雜,遠遠沒有出售給一個有實力的買方迅速回籠資金補充母公司現金流的效果好。他的做法,切散劃小帶來的股權分散的結構,有利於他個人控制這家有金融牌照的下屬公司。由於當時他已經“做大”,老闆只能聽任他的操作,最終喪失了化解風險補充流動性的良好機會。

現在,很多房企老闆已經意識到了這樣的問題。據說,金融人才仍然是老闆們看中的,但前述“資深金融大佬”已經不在老闆的視線範圍以內。一是因爲週期已經換擋,槓桿狂奔已經結束;二是因爲老闆們看清楚了,他們終歸難以成爲“自己人”,即便高薪、高職、信任、放權。現在,老闆更願意在運營、產品方面的人才上花錢,週期已變,這些人才是房企學會掙慢錢的關鍵所在。

回望過去的十年,這些金融能人與房企老闆之間,更多像是一場交易,用金融資源換高薪高職,換自己的利益。而老闆們“錢只要在賬上,借來的還是自己的都無所謂”的想法,則是一切悲劇的始作俑者。這些金融能人只實現老闆的意圖與戰略,以兌現自身利益的對價,進一步說,他們並沒有像一個真正的高級職業經理人那樣,爲企業的全局、安全與穩定充分考慮。

在房企染指金融機構成風的年代裏,一家大型房企的老闆曾對收購一些金融機構有着濃厚的興趣,並已準備動手。但是,他的總裁反覆“勸諫”,最終讓老闆放棄了這種想法。如今,恒大血淋淋的教訓擺在眼前,而這家房企的命運則已向好轉變,這位總裁應該說是功不可沒。

這纔是老闆需要的高級職業經理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