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以衝突再起,以色列“鐵後臺”美國的動向受到高度關注。當此之時,美國國務卿布林肯的一番操作,則引來紛紛議論。

據環球時報援引福克斯新聞網9日報道,美國國務卿布林肯當天刪除了其前一天在社交平臺上的一條推文。在這條被刪除的推文中,布林肯稱“支持土耳其的停火倡議並要求哈馬斯立即釋放所有人質”。取而代之的,則是一份“以色列有權自衛,解救人質,並保護其公民”的聲明。

公關危機下的應對技巧

布林肯的180度大轉彎已是美國國務院近日第二次收回呼籲以色列剋制的聲明。

此前,美國國務院下屬機構——巴勒斯坦事務辦公室曾發佈推文,“敦促各方不要採取暴力和報復性襲擊措施,恐怖和暴力解決不了任何問題”,但這則推文隨後“消失”。

有分析家認爲,在以色列當局已下定決心進行“暴力和報復性襲擊措施”時,上述聲明顯然不合時宜。但黨派色彩較淡的分析家則指出,美國國務院最初的兩則推文並非“綏靖調和”,其後的修正也不過是公關危機下的應對技巧,實際立場並無重大轉變。

事實恐怕也的確如此:土耳其停火倡議的基石是人質交換,而布林肯被刪除推文中支持停火卻僅要求哈馬斯“立即釋放所有人質”,是典型的西方外交“Yes,But”(即委婉的“NO”)話術。而其對“暴力和報復性襲擊”態度的變化也一如美國在類似問題上的一貫“畫風”——當以色列希望、需要“暴力和報復性襲擊”時閉嘴,而當以色列的對手也“暴力和報復性襲擊”時則叫停並譴責。

而布林肯刪後重發的“支持以色列聲明”同樣皮裏陽秋,留有後手:支持的僅是“自衛、解救人質並保護其公民”範疇內的軍事行動,言外之意則是超出這一範圍是否支持待定。

美國政壇的糾結

外交官們玩弄話術的背後,折射出美國政壇圍繞此事的糾結。

美國是以色列外擁有最大猶太人社區的國家。美國猶太人在金融、財經、傳媒、教育等領域擁有較大影響力。第三次中東戰爭以來,以色列成爲美國在中東乃至全球最忠實的代理人,而美國則爲以色列提供了充分的軍事、政治、外交扶持。

但美國對以色列的支持,首先也是從其本國最高戰略利益出發的。因此美國政府也會對以色列某些違背美方戰略利益的“出格訴求”持保留甚至反對態度。

自1993年《奧斯陸協議》簽署以來,美國始終支持將“兩國方案”作爲巴以和平“方向之一”,以及長期在外交層面不支持以色列毀諾放棄對被佔領土上新建、擴建定居點的凍結,不主動將使館遷離特拉維夫,都是這種“有所保留”的表現。

值得一提的是,美國猶太社區的面貌和以色列有很大差異,突出表現爲更世俗、更自由化,大多數美籍猶太人抱持同情以色列,但討厭利庫德集團,尤其反感內塔尼亞胡的態度。這就迫使美國民主黨政客不得不在話術上對支持以色列有所保留和“潤飾”。正因如此,此次事發後,民主黨控制的國務院纔會“吞吞吐吐”。

民主黨內影響力蒸蒸日上的“進步派”國會議員更直接站出來說一些“政治不正確”的話。如“進步派”干將奧馬爾在例行公事般譴責哈馬斯“恐襲”後隨即表示,“如果中東沒有和平與正義,這種暴力將無限循環”。

相對而言,支持共和黨的猶太人家族和羣體在美國猶太人社區中較少、較孤立,但也因此更執拗,而共和黨人尤其保守派共和黨人也熱衷於扶持他們,以牽制美國猶太社區對民主黨一邊倒的偏愛。正因如此,內塔尼亞胡纔會對共和黨心悅誠服。也正因如此,拜登纔會在上臺前和上臺初對內塔尼亞胡百般嫌棄。

共和黨人尤其是特朗普,當然不會放過如此有利於己的機會。10月7日,特朗普在艾奧瓦州錫達拉皮茲市演講時還表示,拜登背叛了以色列,如果他成爲總統,將再次與以色列站在一起。

戲裏戲外

在這種戲中有戲的背景下,計劃參加2024年美國總統大選的共和黨候選人一個個顯得比以色列總理府、外交部和國防軍總部更“鷹派”。

反觀以色列,時至今日的地面軍事行動不過侷限在邊界本方一側,對加沙則以空襲、炮轟和封鎖爲主,甚至最急迫、也最容易贏得國際間支持的越境人質解救,截至目前也並未實質性展開。道理是明擺着的:不論如何激憤,直接“作戰”的以色列決策層都不得不權衡得失。畢竟冒險進入情報蒐集匱乏、宛如瓦礫堆的加沙,必須慎重。

另外一邊,美國的歐洲盟友在事發之初一邊倒公開支持以色列,並第一時間宣佈凍結對巴勒斯坦的人道援助,但隨着哈馬斯“鳴金收兵”,多數歐洲國家的態度發生微妙變化。

種種跡象表明,如果哈馬斯“收手”而以色列持續“加碼”,歐美的“共情”也會發生變化,這也是美國政府使用“兩頭堵”外交話術的用心所在。

在美國,儘管支持以色列的聲浪佔據主流,其他聲音同樣不絕於耳。事發之初,白宮辦公室曾發表聲明,指責哈馬斯“無端發動襲擊”,這種說法就遭到不少團體和個人的質疑。

連日來,在美國各地更爆發了40場以上以色列和哈馬斯支持者間的衝突:在“進步派”大本營紐約,民主黨政客內部就表態口徑發生公開分歧;而在學術重鎮哈佛,同情以色列和同情巴勒斯坦的兩派師生正彼此“上綱上線”,從線上一路吵到線下。

種種跡象表明,巴以衝突主戰場之外,大西洋另一側的美國可能也變成了“戰場”,“交戰各方”將是美國民主黨和共和黨的參選者,甚至美國民主黨內的建制派和“進步派”。

撰稿 / 陶短房(專欄作家)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