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記者 裴利瑞

“我們一直在等一個比較好的發行時點,而現在,無論是整個市場還是醫藥行業的估值、基本面,都到了一個非常好的佈局時點。”近日,正在發行的鵬揚醫療健康混合的擬任基金經理朱國慶表示。

近期,醫藥板塊在經歷了兩年多的回調後終於有所反彈。截至10月11日收盤,中證申萬醫藥生物指數單日大漲2.05%,相比9月8日低點已經反彈了7.45%,醫藥板塊的投資機會重回投資者視野。

朱國慶有25年資本市場內外資機構從業經驗,現任鵬揚基金副總經理、股票首席投資官。在他看來,醫藥政策的本質是進一步引導生產力的提高與供給側的優化,孕育更高質量的創新與消費升級,因此,中國醫藥產業的創新紅利、消費紅利、工程師紅利依然存在。特別是在當前時點,醫藥行業從基本面、估值及投資者持倉等結構方面均已觸及歷史性底部,目前處於邊際改善中,醫藥投資正當時。

醫藥板塊政策底已現

對於爲何在當下時點發行醫藥主題基金,朱國慶從整個股票市場和醫藥行業兩大維度闡述了自己的理由。

首先,從整個市場來看,朱國慶認爲,當前市場處在一個非常確定的底部區域,且這一判斷可以從經濟和行業基本面、政策、市場流動性、市場估值等多個角度找到依據。

“比如,大家對經濟復甦仍然比較擔憂,經濟數據呈現出一季度向上、二季度向下的波動,但我認爲這符合經濟復甦波浪式前進的發展規律。三季度的數據已經有所轉好,PMI(採購經理人指數)和通脹數據相繼溫和回升,對企業盈利會有所支撐,國內經濟可能會走出一個預期過高-回落-重新回升的‘N形’走勢。” 朱國慶表示:“再比如,從流動性來看,其實市場並不缺錢,只是風險偏好不高,這就像井裏打水一樣,需要有‘引水’才能搖出更多的水來,我們現在需要的就是一些能夠扭轉大家悲觀預期的信號。最近,一攬子活躍資本市場、提振投資者信心的政策已經陸續出臺,我們對政策落地效果還是很有信心的。”

具體到醫藥板塊,朱國慶認爲,在經過長達兩年多的持續、深度調整後,醫藥板塊的絕對估值和相對估值均已經處於罕見的歷史低位,基金倉位也降至歷史低點。更重要的是,醫藥行業的政策底牌已經亮出,醫藥板塊基本面有望出現顯著改善,醫藥投資歷史上很難找到比現在更好的時機。

“首先,今年集採政策的落地好於前期比較悲觀的預期,比如市場曾擔心執行DRGs(疾病診斷相關分組)後,創新藥放量受到一定壓制,但從現在來看,創新藥、創新器械依然有增量邏輯,高值耗材的集採政策也已經邊際緩和;其次,醫療反腐情緒面反應充分,基本面預期逐漸明朗,不會是影響未來投資的主要矛盾。”同時擬任鵬揚醫療健康混合基金經理的鵬揚基金股票投資部總經理助理崔潔銘進一步解釋,“整體來看,我們認爲醫藥板塊的政策底已經先於市場底到來。”

創新是醫藥投資主線

但時事易遷,朱國慶也表示,醫藥行業在醫保大幅增長那些年的“高光時刻”已然過去,行業增速明顯回落,醫藥板塊的估值也再難回到過往的集體高估值狀態。

在2019年到2020年,醫藥板塊一度演繹了一段長達兩年的賽道式行情,板塊整體上漲、貝塔收益突出,朱國慶認爲,這主要是外資流入和國內機構投資者一致看多等多個因素疊加形成的板塊式機會,但展望未來,類似2019年至2021年的情景或難再現,取而代之的更多是創新和技術迭代帶來的成長性。

“我們現在更多看到的是個股的結構性機會。未來投資醫藥行業,最重要的是尋找競爭格局好的醫藥企業。”朱國慶指出。

什麼是競爭格局好的醫藥企業?在朱國慶看來,醫藥是一個以創新爲核心能力的行業,因此,競爭格局好的醫藥企業應該是創新能力強、技術壁壘高、還能以技術迭代保持競爭優勢的企業,他們的競爭優勢會反映在企業產品定價和盈利能力上。在經過過去兩年的行業洗牌後,一些具有創新研發硬實力的公司已經逐漸走出來,它們將成爲醫藥板塊中新的“核心資產”,引領下一輪醫藥行情。

“比如,在上一輪醫藥行情中,公募基金更喜歡投資CXO(醫藥外包),這主要是因爲在醫藥行業鼓勵創新初期,創新藥的進展以仿創爲主,且分化較大,而CXO相當於創新藥的“賣水人”,CXO可以分享整個板塊的行情,所以買CXO本質上相當於是買一個所有創新藥公司的ETF(交易型開放式指數基金)。但到了今天,有更多可以參與全球競爭的創新藥企業逐漸走出來,有望分到全球的蛋糕,這些公司的彈性將明顯高於CXO。”崔潔銘表示。

朱國慶認爲,未來的醫藥行情將集中在醫藥創新、高端製造等方向,創新主線會隨着國內政策邊際修復以及國際化批量突破,迎來衆多的個股機會。

看好三大方向

具體到醫藥板塊的細分方向上,朱國慶和崔潔銘表示主要看好創新藥、醫療消費和服務、創新器械三大方向。

對於創新藥方向,朱國慶認爲,首先,無論是從政策端的支持,還是從醫保支出結構中創新藥佔比的不斷抬升來看,創新藥都是明顯受益的,在需求側擁有更強的支付能力,而其他細分賽道或多或少仍承受一些壓力;其次,從單品研發和銷售情況來看,中國的一些創新藥不僅擁有國內市場,經過這幾年沉澱之後已經具備了出海的能力,可以在全球更大的市場中獲取份額,未來的成長空間更值得期待。朱國慶預計,未來5年到10年內,創新藥都將保持上述優勢,從而帶來一個長週期的投資機會,其中具備“出海”能力的創新藥尤其值得關注。

醫療服務在政策端受到的影響相對緩和,且有許多政策鼓勵的細分方向,比如中醫、養老、康復;此外,在大健康結構性消費升級的大背景下,中青年女性及青少年兒童等支付能力強的消費升級人羣值得優先關注,對應的醫美、減肥、整形、生長激素、近視防控、過敏細分領域有望釋放巨大潛能,看好滿足女性和兒童需求的醫藥消費品和有提價能力的品牌中藥。

相比於創新藥和醫療服務目前受集採影響在減弱,醫療器械正處於集採進行時,因此,朱國慶認爲,更多要做的是尋找其中的阿爾法機會。近年來,國內部分醫療器械水平達到全球一梯隊,在滿足內需的基礎上有望參與全球化競爭,其中,部分高端醫療設備、內窺鏡等處於國產化早期,接近或已經達到國產化加速提升的拐點(增速超過15%),有望迎來持續的快速增長;骨科、血糖與手術設備接近國產化中期;支架、監護、血壓等相關的器械需求均在國產龍頭主導下已基本完成國產替代,未來成長空間要關注海外佈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