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洛克時期

主要內容:

1、巴羅克時期音樂的主要特點

2、早期歌劇的形成與發展

3、大型聲樂體裁簡況

4、巴羅克時期的樂器與器樂

5、巴羅克時期的主要音樂家(本篇)

圖片

蒙特威爾第與“兩種常規”的思想


圖片

圖片

蒙特威爾第(ClaudioMonteverdi,1567~1643),他是介於文藝復興時期和巴羅克時期之間的人物。

蒙特威爾第一生共寫了八冊牧歌,如《亞利安那的悲歌》、《戰爭與愛情牧歌集》等,前四冊牧歌集的創作手法屬於文藝復興時期的風格,而後四冊牧歌集則具有巴羅克時期的音樂風格。他還創作了三部歌劇:《奧菲歐》(L'Orfeo,1607),《尤里西斯的返國》(IlRitornod'UlisseinPatria,1640)以及《波佩亞的加冕》(L'IncoronazionediPoppea,1642)。他充分利用音樂和戲劇的表現手段,對歌劇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其創作經歷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1582-1607年古風格(primaprattica)時期,創作了前四冊牧歌和兩首彌撒曲。

第二階段:1607-1614年現代風格(secondaprattica)時期,創作了第五、六冊牧歌,不僅採用單純的對位法,還以數字低音爲基礎;歌劇《奧菲歐》也寫於這個時期。

第三階段:1614-1643年激情風格(stileconcitato)時期,創作了第七、八冊牧歌,這時的牧歌帶有伴奏,重視旋律、樂器和情感的表現。

其藝術成就有:

(1)是意大利牧歌的奠基人,牧歌領域的集大成者。

(2)是寫作有情感的旋律,擺脫宗教的束縛的新音樂倡導者。

(3)提出了“兩種常規”的思想。他在1605年第五冊《牧歌集》的前言中談到,文藝復興時期的復調傳統,即“古代風格”,可稱爲“第一常規”(primaprattica),而他自己所採用的新的作曲手法可稱爲“第二常規”(secondprattica)。他強調作曲家在運用“第一常規”時,“和聲(指復調音樂)是歌詞的主人”,即形式第一,內容第二;而在“第二常規”中則相反,“歌詞應成爲和聲的主人”,即內容第一,形式第二。

(4)歌劇《奧菲歐》是自歌劇誕生後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歌劇,它使歌劇藝術從此進入一個成熟的發展期。

圖片

A.斯卡拉蒂

圖片

圖片

斯卡拉蒂(AlessandroScarlatti,1660~1725),共寫了115部歌劇,是現代歌劇的締造者。以歌劇《皮羅和黛梅特廖》(1694)、《十人團的垮臺》(1697)以及《格里賽爾達》(LaGriselda,1721)最著名。

其藝術成就爲:

(1)他是歌劇發展史上重要的作曲家,那不勒斯樂派的創始人。

(2)首創了返始詠歎調(ariadacapo),幹念式宣敘調(secco)和帶伴奏的宣敘調(accomponiato),充分發揮了歌劇作爲音樂戲劇的表現力,賦予美聲唱法廣闊的施展空間。

(3)確立了那不勒斯歌劇序曲快—慢—快的三段形式,使之成爲交響曲的先聲。

(4)創用了巴羅克晚期典型的管絃樂編制:絃樂四聲部加上雙簧管、大管、小號和圓號等。

維瓦爾迪

圖片
圖片

1、人物簡介

維瓦爾迪(AntonioVivaldi,1678~1741),他是巴羅克末期重要的作曲家,傑出的小提琴家,對巴羅克音樂走向古典主義時期起到了重要作用。他的作品數量很多,以歌劇、神劇、奏鳴曲和協奏曲聞名,僅協奏曲就有500多首,奏鳴曲也有70首之多。大協奏曲《四季》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以小提琴爲中心,顯示出主調音樂的風格。

2、藝術成就

(1)對18世紀器樂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2)對大協奏曲的定型起決定性的作用,確立了快、慢、快的三樂章結構,賦予了慢樂章詠歎調的特徵。大協奏曲《四季》(分別題爲春、夏、秋、冬)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爲標題音樂作出一定的貢獻。

(3)首創獨奏協奏曲,主要體現在小提琴協奏曲方面,發展了小提琴演奏技術,擴展了小提琴的音區,其中快速的經過句獨樹一幟。

(4)發展了配器技術,首次把單簧管作爲木管組樂器,樂隊的很多特殊效果,如弱音器的使用、提琴的撥絃以及樂隊的漸強和減弱處理都早於曼海姆樂派。

3、《四季》:是維瓦爾迪於1725年出版的作品,原爲12首小提琴協奏曲中的第一首到第四首,由於各有春、夏、秋、冬四個標題,於是便組合起來稱爲“四季”。每一首都由三個樂章組成,採用快-慢-快的結構形式;最特別的是維瓦爾迪還寫了四首十四行詩放在四首作品前與音樂作對照,描繪四季景緻。維瓦爾迪把18世紀之前無標題的抽象器樂創作轉到後來所謂的標題音樂創作上,爲後世作曲家開闢了一個新的創作途徑。

圖片

塔蒂尼與“合成音”


圖片

圖片

塔蒂尼(G.Tartini,1692~1770),是巴羅克末期和古典主義前期的作曲家,小提琴家。他作有42首小提琴奏鳴曲、135首小提琴協奏曲和50首三重奏等。1714年發現“合成音”(resultanttones),當時被作曲家本人稱爲“第三音”(terzosuono)。他創作的小提琴奏鳴曲《魔鬼的顫音》開提琴技術艱深發展之先河。

庫普蘭與華麗風格


圖片
圖片

1.庫普蘭

庫普蘭(F.Couperin,1668~1733)是巴羅克時期古鋼琴音樂最重要的代表作曲家。與德國的巴赫家族相似,法國的庫普蘭也是一個音樂家族,17-18世紀相繼出現了好幾位傑出的音樂家,其中最優秀的是弗朗索瓦·庫普蘭,被譽爲“大庫普蘭”;他的作品涉及彌撒曲、經文歌、康塔塔、室內樂等,寫過許多帶標題、非組曲結構的小品,立意鮮明,風格清新流暢,具有法國宮廷藝術典雅、細膩、精美、靈巧的趣味。

代表作品有:

《羽管鍵琴曲集》(四卷)、《莫尼克小姐》、《收割者》、《蝴蝶》等,還有著名的《羽管鍵琴演奏法》。

2、藝術成就

(1)華麗風格的倡導者。音樂精緻、單薄、小巧玲瓏、富有女性美,同時也具有宮廷裝飾性的風格;他的作品對理查·施特勞斯、勃拉姆斯等浪漫派音樂家產生了重要影響。

(2)在羽管鍵琴的指法、觸鍵方式、裝飾音等方面作出傑出貢獻,尤其對巴赫產生了影響。

3、【重點】華麗風格(plantstyle)【洛可可風格】

18世紀20年代以後,法國的王公貴族們從追求權利轉而追求豪華奢侈、空虛無聊的精神享樂,洛可可(rococo)藝術就是該現象在這個時期的典型反映,它表現爲旋渦形的線條和華麗、精緻的裝飾風格。洛可可風格的繪畫作品中,題材多爲貴族階層的享樂生活和男歡女愛的內容;讓·安東尼·華多是洛可可繪畫的奠基人,代表作爲《發舟西苔島》。受當時宮廷美學觀念的支配,與繪畫中的洛可可藝術相對應,古鋼琴音樂中也出現了這種典雅、細膩、精美、靈巧、富有趣味的華麗風格。華麗風格是古典主義時期音樂風格的先聲,隨着法國大革命的興起,很快被古典主義風格取代。

圖片
圖片

拉莫


圖片

圖片

拉莫(Jean-PhilippeRameau,1683~1764)是法國著名的作曲家,管風琴家,音樂理論家。拉莫50歲才走上戲劇音樂創作的道路,他的戲劇音樂包括法國這一時期的各種體裁樣式;他於1722年發表和聲學教程,奠定了近代和聲學理論。著有《和聲學》、《音樂理論新體系》、《和聲的產生》(1737)、《和聲原理論證》(1750)等有關和聲學的書籍。

巴赫


圖片
圖片

巴赫(JohannSebastianBach,1685~1750),德國著名的作曲家、管風琴家。

一般而言,巴赫的生平可分爲三個時期:

第一階段,魏瑪時期:1708年,巴赫前往穆爾豪森擔任聖布拉修斯教堂的風琴師,次年娶瑪麗亞·巴巴拉爲妻,後返回魏瑪,出任安斯達公爵宮廷樂隊的風琴師兼小提琴師,在這裏供職達十年之久。他從魏瑪時期開始就被推崇爲大師。

第二階段,柯登時期:1717年,巴赫前往柯登,出任雷奧博親王的樂長並獲得親王的寵信,他的許多名作在這個時期寫成,如《勃蘭登堡協奏曲》、《平均律鋼琴曲集》第一冊等。1720年在卡爾斯巴德旅行期間,愛妻不幸去世。

第三階段,萊比錫時期:1724年,巴赫獲得萊比錫市立托馬斯學校樂監和托馬斯教堂等四個教堂的工作,此後27年一直在萊比錫工作,直到逝世,這期間創作了清唱劇、神劇、受難曲及衆多的管風琴曲,同時還爲每星期的禮拜提供新的宗教曲目,著名的《馬太受難曲》、《約翰受難曲》和《平均律鋼琴曲集》第二冊在此時寫成。

巴赫作品浩如煙海,除了歌劇以外,各種聲樂和器樂體裁無不涉獵。

(1)聲樂作品以宗教音樂爲主,大多是路德派新教的宗教音樂。創作的近300部教堂康塔塔現存195部,5部受難曲中完整保存了兩部:《馬太受難曲》和《約翰受難曲》。

(2)器樂作品方面,作有大量各種體裁的管風琴曲,包括衆讚歌幻想曲、前奏曲、變奏曲、賦格曲、託卡塔、帕薩卡利亞等。他還把維瓦爾第的小提琴協奏曲改編成管風琴協奏曲和古鋼琴協奏曲。巴赫著名的器樂作品爲兩卷《平均律鋼琴曲集》(TheWell-TemperedClavier)、《法國組曲》(6首)、《英國組曲》(6首)、《帕蒂塔》(6首)、《六首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和帕蒂塔》、《六首無伴奏大提琴組曲》、《獨奏長笛奏鳴曲》以及重要的樂隊作品:4部《樂隊組曲》和6部《勃蘭登堡協奏曲》等。他最後的作品《戈德堡變奏曲》、《音樂的奉獻》和《賦格的藝術》是300年來複調技術的總結性作品。

總之,總結其藝術成就,有以下幾點:

(1)《平均律鋼琴曲集》首次將十二平均律全面系統地運用到音樂創作實踐中,有力地證明了平均律的優越性,開闢了歐洲音樂的新天地。

(2)把復調音樂的技巧發展到登峯造極的程度,《音樂的奉獻》和《賦格的藝術》總結了中世紀以來的復調音樂寫作技術。

(3)高度的復調思維與新穎生動的主調手法並用,使巴赫成爲音樂史上一個繼往開來的關鍵人物。

(4)他是鋼琴協奏曲的奠基者,併爲鋼琴演奏中大拇指的解放作出重要的貢獻。

(5)使巴羅克時期的器樂發展到巔峯,如古鋼琴作品《法國組曲》、《英國組曲》、《帕蒂塔》,小提琴作品《六首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和帕蒂塔》,樂隊作品《勃蘭登堡協奏曲》等。

巴赫音樂的意義:

巴赫是位虔誠的基督教徒,他的音樂表達的更多的是對上帝的信仰,表現的是世界和諧存在的意義。巴赫認爲,世界萬物都是上帝恩賜的,音樂也是上帝賜予的聖物,因此音樂是與上帝對話,通往天堂的雲梯,所以音樂的全部意義在於對上帝的讚美、感恩,通過這種隱蔽的理性方式來感覺上帝的存在。

圖片

亨德爾

圖片

圖片

亨德爾(GeorgeFridericHandel,1685~1759)是德國出生的作曲家、管風琴家(1726年入英國籍),在歌劇和清唱劇上做出了突出貢獻,他是巴羅克音樂向古典主義音樂過渡的重要音樂家。總結其成就有以下幾個方面:

(1)歌劇方面:亨德爾是巴羅克後期最重要的歌劇作曲家,畢生著有40多部歌劇,有36部在英國演出,其中《尤利烏斯·凱撒在埃及》、《塔梅拉諾》、《羅德琳達》、《奧蘭多》等較重要。

(2)清唱劇方面:清唱劇是代表亨德爾最高音樂成就的體裁,他寫過23部清唱劇,取材於《聖經》和教義內容,用英文創作,廣受英國民衆的歡迎,其中《以色列人在埃及》、《彌賽亞》、《參孫》最著名。

(3)器樂方面:他的器樂作品的重要性不如歌劇和清唱劇,創作了管風琴協奏曲、兩卷古鋼琴組曲、大協奏曲等,最重要的器樂作品是兩部樂隊組曲《水上音樂》和《皇家煙火音樂》。

總之,他的音樂常常注重戲劇效果,以主調音樂風格爲主,少用轉調,強調節奏重音,以渲染氣氛,旋律富有歌唱性,具有寬廣莊嚴的特點。他雖然處在復調音樂發展的盛期,但在寫作中十分注意縱向的和聲關係,這種創作方式預示了主調音樂風格的到來。


更新計劃:5月更完西音史文藝復興、巴洛克和古典主義時期內容,浪漫主義和20世紀音樂待定。

圖片

關於作者:音樂學小站是一個儲存、傳播音樂學知識的地方,將會努力打造成一個小寶庫~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