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北京商報

由加盟商撐起的萬店品牌鍋圈食匯實現了上市夢。11月2日,鍋圈食匯成功登陸港交所,當日上午超2%的漲幅似乎迎來了不錯的開端。事實上,無論近兩年的營收或是擴張速度,鍋圈食匯的表現均可圈可點。然而,在此背景下,其商業模式也一直備受爭議,尤其是在今年市場變化且消費方式更加豐富的背景下,今年前4個月的鍋圈食匯不僅擴張速度略有下降,閉店率更是有所提升。業內人士指出,品牌高度依賴加盟商存在風險,上市之後會面臨管理、盈利能力和形象維護等方面的挑戰,迭代升級優化模型成爲鍋圈食匯接下來講好故事的關鍵。

首日漲幅超2%

提交招股書7個月之後,鍋圈食匯躋身上市公司行業。11月2日,鍋圈食匯正式於港交所開始交易,每股發售價爲5.98港元。截至當日中午12點,鍋圈食匯股價報6.11港元/股,漲幅爲2.17%,總市值約爲167.3億港元。

從交易首日看來,鍋圈食匯的表現還算穩定,而這也與其此前的表現存在關聯。聆訊資料顯示,2020-2022年,鍋圈食匯的總收益分別爲29.65億元、39.58億元和71.74億元,2021年和2022年的同比增幅分別爲33.5%和81.2%。但鍋圈食匯今年前4個月的表現略失水準,收入爲20.78億元,較去年同期下降3.8%。

除交出了較爲亮眼的財務數據外,鍋圈食匯近萬店的規模在業內同樣不容小覷。品牌官網顯示,2017年1月,鍋圈食匯首家門店於河南鄭州開業,2018年1月擴張至100家、2019年1月增至500家,隨後的鍋圈食匯開始了真正的“跑馬圈地”。數據顯示,鍋圈食匯門店在2020年底、2021年底、2022年底時分別達到4300家、6868家和9221家店,截至2023年4月30日,品牌在全國29個省市擁有9844家門店。

關於品牌的未來發展規劃,北京商報記者聯繫到鍋圈食匯,但截至記者發稿未收到回覆。鍋圈食匯在聆訊材料中也提到,IPO募集所得資金淨額將主要用於通過提高上游產能和效率,增強其供應鏈能力、投資建設食材產品預製中心和產品研發、開設和經營自營門店等。據瞭解,鍋圈第一家門店於2017年1月在河南鄭州開業,目前主要經營火鍋、燒烤、即烹餐包等產品。品牌於今年4月3日首次提交招股書,但一週後重新遞交了招股書。

加盟店佔比達99.9%

六年擴張至近萬家門店的鍋圈食匯如今掌握着一定話語權,但其模式卻一直存在不少爭議。近幾年的鍋圈食匯緊抓“到家喫飯”風口,以加盟模式迅速擴張,卻同樣極度依賴加盟商。在鍋圈食匯的萬家門店中,直營店僅有6家,加盟店佔比高達99.9%。公司的主要收入並不來自加盟費,而是向加盟店銷售相關產品:鍋圈食匯來自加盟店的在家喫飯產品銷售額由2020年的29.1億元增長28.1%至2021年的37.28億元,再進一步增長73.7%至2022年64.77億元,分別佔總收入的98.2%、94.2%、90.3%。

值得注意的是,鍋圈食匯瘋狂吸納加盟商的背後,其閉店率似乎也有所上升。據鍋圈食匯介紹,2020-2022年,公司關閉加盟店數量分別爲28家、194家和279家,而今年僅前4個月便已達132家。但其同期開設的新加盟門店數量分別是2883家、2762家、2631家和754家,開店節奏似乎在放緩。

然而,如此龐大規模的加盟店,更意味着鍋圈食匯需要具備與之相配的管理能力。在風險因素一欄,鍋圈食匯提到,其主要收入來自向加盟商銷售產品,有關業績反映了公司加盟商的營銷能力及管理技能,若大量加盟店表現欠佳將對公司的收入及盈利能力產生重大不利影響。而鍋圈食匯在此方面似乎還有不少上升空間,黑貓投訴平臺顯示,鍋圈食匯共有218條相關投訴,其中更是不乏銷售食物變質、過期、喫出異物等食安問題。

其實,市面上的火鍋類產品同質化較爲嚴重,相較於研發,鍋圈食匯似乎更希望將錢花在營銷上。鍋圈食匯提到,營銷策略對其銷售增長至關重要,曾推出聘請名人代言、投放醒目的電視廣告、線下廣告等系列促銷活動,2020-2022年,鍋圈食匯銷售及分銷開支分別爲2.2億元、6.29億元和6.24億元,其中廣告及推廣開支分別約爲0.4億元、1.85億元、1.38億元。但其同期的研發成本分別僅爲23.5萬元、348.7萬元和998.1萬元。

盤古智庫高級研究員江瀚指出,鍋圈食匯商業模式的核心是供應鏈生意,下游門店網絡渠道主要依靠加盟模式,通過快速擴張門店網絡來實現收入增長。此模式能夠快速擴張,並在加盟店的經營中通過提供品牌、產品和服務等方面的支持,降低單店的經營風險。然而,隨着門店數量的增加,管理難度和經營風險也會逐漸加大,如果管理不善,可能會導致品牌形象受損,影響整個公司的長期發展。對於資本市場而言,鍋圈食匯的商業模式和盈利模式是否具有長久性和持續性是關注的重點,若能保持穩定的擴張和管理,爲加盟商提供持續的支持和服務,爲資本市場帶來持續回報的概率則會增加。

持續回報待考

或許是意識到了自身的短板,鍋圈食匯也在融資用途中提到了將開設直營店和投資研發等舉措。不過,經濟復甦中的市場環境不斷變化,儘管餐飲業復甦勢頭強勁,但消費者的消費方式更加豐富,鍋圈食匯如何爲資本市場帶來持續回報是接下來發展的關鍵。

資深連鎖產業專家文志宏表示,相較於直營,鍋圈食匯加盟模式進行擴張能夠保持較快的速度,在此前提下強化供應鏈,通過自有品牌佈局不僅存在差異性還能達到合理的毛利空間。同時,鍋圈食匯以火鍋燒烤食材爲主,如今又向預製菜品類延伸,採取全渠道零售的小店模式,仍有發展空間,但能否爲資本市場帶來持續回報,則取決於未來的業績增長情況。

而品牌商業模式從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其盈利能力。在文志宏看來,上市更加利於鍋圈食匯進行資源整合,增強其品牌效應,但恐怕會在規範性和持續增長方面遇到更多挑戰。未來,鍋圈食匯還需持續優化商品結構,提升營收和利潤率。其次,市場環境變換較快,市面上的商業模式更是在不斷迭代升級,鍋圈食匯還需持續優化自身模式。另外,供應鏈體系是鍋圈食匯的核心之一,未來還需繼續降本增效,優化供應鏈體系,從而維持自身綜合競爭力。

另外,隨着火鍋食材供應商競爭加劇,鍋圈食匯要做的還有很多。江瀚進一步指出,上市之後,鍋圈食匯能夠獲得更多的資金支持,品牌知名度和資本實力也會有所提升,從而吸納吸引更多的加盟商和消費者。但品牌同樣需要應對市場競爭加劇、消費者需求變化、管理難度增加等問題,需要提升性價比和研發能力,特別是在加盟店的管理上,需要更加精細化的管理和支持,以確保加盟店的經營質量和品牌形象。就盈利模式來看,鍋圈食匯的直營店數量相對較少,對公司的收入貢獻也較小,需要不斷吸引新的加盟商加入,並保持對加盟店的良好管理和支持,以確保持續穩定的收入增長。

北京商報記者 張天元/文 微博截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