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證券時報

見習記者 黃鈺霖

我國商業銀行的社區支行過去這10年的發展,從最初的百舸爭流,歷經關停潮,到逐步迴歸理性,如今在多維關係中探索更多業務發展可能性。

截至目前,我國現有4349個社區支行(不包含小微支行,下同),股份行設立的社區支行佔據半壁江山。

據瞭解,10年前,原銀監會於2013年12月印發了《關於中小商業銀行設立社區支行、小微支行有關事項的通知》(下稱《通知》),在法規層面爲我國商業銀行設立社區支行指出方向。

社區支行

VS社區銀行

“社區銀行”在美國發展歷史較久,早在2002年的統計數據就顯示,當時美國社區銀行達8937家,社區銀行網點近4萬個。彼時,社區銀行也開始出現在我國學術研究中,國內學界普遍將社區銀行定義爲:在一定地區的社區範圍內,按照市場化原則自主設立、獨立按照市場化原則運營、主要服務中小企業和個人客戶的中小銀行。

2018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以金融體系結構調整優化爲重點深化金融體制改革,發展民營銀行和社區銀行,推動城商行、農商行、農信社業務逐步迴歸本源。此次會議中,“社區銀行”這一新方向引發關注。

“社區銀行是一種銀行類型,爲法人機構,而社區支行是銀行的簡易型網點,二者完全不同。”招聯首席研究員、復旦大學金融研究院兼職研究員董希淼告訴記者,社區銀行與社區支行的概念容易混淆,在我國,規模較小的城商行、農商行、農信社均可稱爲社區銀行。

“社區支行”概念則起源於2013年,民生銀行提出“社區金融”戰略,將“金融便利店”開進社區,成爲業內首家試水該領域的股份制銀行。

據悉,“金融便利店”模式與國外社區銀行不同,以“自助+諮詢”的配置爲主,提供物業服務、小區的便民服務,並滿足小區人羣日常生活的特惠需求,客戶還可在此諮詢理財相關業務。

“這是一種突破,但也是擦邊球。”有業內人士認爲,金融便利店模式被寄予厚望——與剛出現的互聯網金融抗衡。前者讓商業銀行得以繞開網點審批的限制,還能通過與物業、地產公司合作展開社區服務、採用派遣制員工等方式高效、節約成本地展業。

2013年底,原銀監會的一紙《通知》明確,社區支行需“有人”且持牌,需採用正式員工,“自助+諮詢”模式被叫停,未取得金融許可證的社區支行,要求轉爲自助銀行或終止營業。

《通知》同時在法規層面爲我國商業銀行設立“社區支行”指出方向,起到促進作用,更多銀行加入“打通最後一公里”行列中。數據顯示,2013年底,我國約有140個持牌社區支行;2014年底,持牌社區支行數量達2000餘個。

股份行佔半壁江山

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10月30日,我國共有4349個社區支行。而自2014年8月以來,社區支行退出數已達3800個,與現存數量比達0.8:1。這意味着,我國社區支行數已減少近一半。

目前,最早試水社區金融的民生銀行仍在該領域獨佔鰲頭,截至2023年10月末,民生銀行持牌社區支行數達1081個。其他股份行中,興業銀行排行第二,爲831個;光大銀行排行第三,爲429個;浦發銀行、平安銀行、華夏銀行、招商銀行持牌的社區支行數量均超百家,分別爲191個、168個、118個和101個。

據記者統計,截至10月末,12家股份行設立的社區支行總數達3000餘個。這意味着,在社區支行誕生10年後,股份行在該領域仍佔據半壁江山。

城商行同爲社區支行開立的排頭兵,參與者衆。北京銀行、桂林銀行現存的社區支行數量分別達157個、131個,九江銀行、寧波銀行則分別爲80個、71個,青島銀行、蘭州銀行、貴陽銀行等數十家城商行均設有社區支行。

此外,青島農商行、陝西秦農農商行、江蘇張家港農商行等24家農商行共設立43個社區支行。其中,青島農商行設有12個社區支行,數量最多。

記者統計每年社區支行退出情況發現,我國社區支行數量減少正在放緩。2014年起,我國社區銀行退出數量逐年增加;2018年全年,我國社區支行退出機構數達830個;2019年、2020年退出數達600餘個。近三年來,社區支行退出數則逐年遞減,截至10月末,今年以來我國社區支行退出數爲266個。

對於社區支行的退出潮,一家股份行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那段時間可以說是一個探索期”,各行都對社區支行的數量及選址進行調整。該負責人表示,通過不斷實踐得出的經驗,後續諸如網點與網點間覆蓋區域重疊情況、社區可供開發客羣數量、房租漲幅、區域拆遷等原因都會納入社區支行是否開設的考量中。

董希淼表示,“少數銀行在社區支行設立上過於冒進,未經嚴格論證,存在過多、過濫現象,脫離了客戶需求和業務發展實際”是近年來社區支行裁撤較多的主要原因。

對於中小銀行的社區支行發展,董希淼認爲,一方面需進行頂層設計和規劃,納入全行渠道戰略統一考量,與普通物理網點、線上渠道形成有效聯動;另一方面,在向輕型化、智能化、場景化轉型時,銀行還需考量大量硬件耗費和運營成本、堆積高科技設備的“智能網點”實際運行成本和效益問題。

在多維關係中

探索多向業務可能

有業內人士這樣點評,歷經10年錘鍊的社區支行,以“七十二變”的魔法出現在大衆面前。除了小區門口,街口便利店、底商中的熟食店、街道醫院,甚至小區微信羣中都有它們的身影,它們提供各類惠民、便民、利民服務。

民生銀行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這是社區金融“見縫插針”融入社區生活的體現。同時,該行社區金融業務也在朝兩方面轉型:一是社區金融逐步與商超等場景融合;二是以社區爲中心,搭建生態金融模式,增加標準化、簡單化資產業務,兩種方式皆可挖掘新的增長點。

以搭建生態金融模式爲例,由於社區支行經營牌照有限,一般不辦理人工現金業務,對公業務也較少,到店客羣可選擇的服務有限。今年7月,民生銀行西安分行的社區支行開展社區便民生活圈項目,發揮社區網點優勢,搭建“社區周邊消費生態圈”。

截至9月末,該項目已吸引商戶近400家,通過提供結算費率減免、對公開戶、小微商戶貸款、信用卡、家庭財富管理等金融服務,社區支行開創了增長曲線,還實現了與商戶和周邊居民的信任升級。

除了拓展客戶,打下信任的多維關係也爲社區支行的業務收入帶來多種可能。

2020年,民生銀行融僑馨苑社區支行從西安市公交集團第一、第七分公司獲悉市公交集團存在浮動票價的結算問題。該社區支行主動聯繫富友、拉卡拉等三方支付結算公司,提供定製化公交業務結算服務。

結算業務合作讓該支行與公交集團第三分公司成功“連線”。但銀行負責人發現,第三分公司在兌換、儲存零鈔、硬幣方面還存有困擾。一場生動的“多向奔赴”從此展開。融僑馨苑社區支行聯繫網點周邊的零售、超市商戶,搭建商戶與公交公司關於零鈔兌換的業務關係,商戶通過公交公司獲得了持續零鈔供給。

此後3年,融僑馨苑社區支行所建立的結算公司與代發企業、代發企業與周邊商戶、周邊商戶與零售客戶的多維度關係不斷加深。在此期間,融僑馨苑社區支行簽約三方特色結算業務15筆,簽約零鈔合作商戶結算業務55戶。

此外,該支行在公交第三分公司多條線路建立“民生服務站”,拓展了零售核心業務:有效級以上客戶300餘戶,基礎客戶1800餘戶;協同類業務中,新開信用卡600餘張、消貸簽約客戶300餘戶、養老金賬戶簽約1300餘戶。通過對“金融服務站”服務的複製,該支行還落地7家公交集團上下游企業代發業務,合計代發數達6500人。

除了通過業務轉型和多維探索破局,不少社區支行通過升格爲普通支行的方式增強戰鬥力。長沙銀行劉洋文家市社區支行升格爲普通支行便於近日獲批。“升級爲普通支行,業務功能將得到豐富,服務人員也會增多,更能滿足客戶綜合化的金融需求。”董希淼說。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