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養老金制度自2022年11月試點啓動以來已滿一年,個人養老金賬戶開立數量快速增長,賬戶內“貨架”產品不斷擴容,用戶普及度不斷攀升。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的數據顯示,截至6月底,全國36個先行城市(地區)開立個人養老金賬戶人數達到4030萬人。

不過,“開戶熱”下“繳費冷”的問題正持續凸顯。麥肯錫在今年8月發佈的《中國養老金調研報告》中表示,目前,我國個人養老金普及率高但購買率偏低,國內居民對個人養老金制度的瞭解度已達80%,但是實際購買率僅爲8%。其中,從瞭解到開戶的轉化率爲45%,而從開戶到最終購買的轉化率僅爲23%。

在個人養老金“吸睛不吸金”背後,產品、制度設計方面仍有諸多難點待解。不少機構專家認爲,目前我國養老體系三個支柱發展嚴重不均衡,個人養老金制度推廣是大勢所趨。在提升用戶個人養老金參與性的同時,也亟須關注居民的存儲意願和水平。

開戶熱、繳費冷

個人養老金試點落地一年之際,賬戶開戶熱潮不斷升溫,普及度也快速提升。

根據人社部數據,截至2023年6月底,全國開立個人養老金賬戶人數達到4030萬人。另據機構發佈的《中國居民養老財富管理發展報告》(下稱《報告》),第三支柱養老金啓動一年來,中國居民對於個人養老金制度以及養老財富規劃的認識有所提升,近七成(68%)受訪者表示對個人養老金制度有所瞭解。

在開戶熱潮及快速擴張的普及率背後,金融機構紛紛發力佈局。

一方面,金融機構“搶客”浪潮此起彼伏。據第一財經此前報道,銀行對基層員工設置較高的個人養老金開戶指標,以求快速“跑馬圈地”搶佔先機。近期,部分銀行更是密集針對試點地區以外的用戶開展“預開戶”活動,爲進一步拓客提前佈局。

另一方面,個人養老金貨架上的產品擴容也在不斷加速,從最初的100餘隻擴展到695只。根據中國銀行保險信息技術管理有限公司近日更新的信息,截至目前,已有22家公司的69款產品納入個人養老金保險產品。而儲蓄類產品、基金產品也經歷多輪擴容,最新更新數據顯示,基金產品已擴容至161只,儲蓄類產品數量達到465只。

然而,與此同時,繳存意願卻持續遇冷。人社部2023年一季度末數據顯示,全國有3038萬人開立個人養老金賬戶,其中僅900多萬人完成了資金儲存,實際繳費人數僅爲參加人數的31.37%;儲存總額182億元,人均儲存僅2022元。整體呈現出繳費人數佔參與人數比重較低、賬戶平均繳費額較低的“雙低”局面。

居民對個人養老的提前儲備意識也相對較弱。《報告》顯示,開始實施養老儲備計劃的受訪者不到三成(28%),用戶養老投資行爲偏保守、投資短期化傾向較爲明顯。

貨架產品問題仍存

在繳存持續遇冷背後,多位受訪者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個人養老金產品收益率不穩定、支取不靈活等情況突出,成爲限制繳存意願的“關卡”。

“去年因爲抵稅考慮,在賬戶裏繳存一部分資金,並在賬戶內買了基金。但過去一年,不僅沒有盈利,還出現了虧損。”在廣東工作的瑗瑗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她最近在考慮不投賬戶內的基金,轉投儲蓄存款以“求穩”。

不過瑗瑗也發現,隨着存款利率不斷調降,個人養老金賬戶內的特色儲蓄存款也不如此前划算,3%以上利率幾乎已“隱身”。

事實上,據第一財經記者梳理,或受市場波動影響,今年以來個人養老金賬戶貨架上“同臺競技”的幾類產品,基金、理財、存款的收益率水平都出現明顯下滑。

從最受市場關注的養老基金產品來看,根據Choice數據,截至11月6日,在169只有數據顯示的個人養老金公募基金中,只有19只產品2023年的年化收益爲正,其餘150只年化收益均爲負數。這也意味着有超八成的基金年內出現虧損。

截至目前,共有24只個人養老基金2023年年化收益低於-10%。還有96只個人養老基金區間年化收益率在-5%~0之間,爲目前基金收益率集中區。

而目前市場發行數量最多的儲蓄存款,比較吸引市場關注。國家社會保險公共服務平臺顯示,目前共有465款養老儲蓄產品,存款時間期限範圍較大,從3個月到15年不等。但抽樣產品來看,與賬戶外產品的收益區分度並不大。以某國有大行爲例,該行APP顯示,5萬元起存整存整取5年期存款利率爲2.65%。而據多名在該行開設個人養老金賬戶的受訪者表示,目前養老金賬戶內的存款基本年化利率都在3%以下,與賬戶外區別不大。

“儲蓄類產品雖然數量多但同質化嚴重,同時基金理財類產品今年收益率不佳。”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發展戰略研究院研究員房連泉表示,由於投資者自行承擔投資風險,而近期市場投資收益波動大,這些因素會影響大家存錢投資購買養老金產品的積極性。

而除產品吸引力不振外,支取不靈活同樣也是限制年輕人投資意願的重要一環。在瑗瑗看來,自己選擇不“頂格”投入12000元的原因主要是出於未來資金流考慮。“目前我才三十歲出頭,離可以領取這筆錢的時間還非常遙遠。我不確定是否未來在買房、教育、醫療等方面有緊急支出。”她說。

“開而不繳”問題何解?

機構人士認爲,針對目前“開而不繳”問題,“藥方”之一在於提升個人養老金賬戶產品的吸引力。

“養老基金與一般的投資基金有所差別。一般而言,廣義的投資基金所追求的是最高回報,但養老年金其實是以匹配未來需求爲目標,根據收入水平、收益率和通脹率等數據來折算平均回報。”中金公司原總裁兼首席執行官、清華大學管理實踐訪問教授朱雲來此前在外灘金融峯會上表示,金融界可以抓住機會推出專業化、系統化的產品。

朱雲來建議,可以考慮設計相關政策鼓勵,比如當居民將資金存入養老賬戶之後,哪怕今後出現個人破產清算,也不需要將這筆資金計入破產清算的範圍,因爲這筆資金是爲了保障其未來的基礎生存。在破產理論中,也往往允許給被破產對象保留基本的生存條件,如基本的住房和汽車等,養老基金也可以如此。

除了建議進行政策鼓勵外,也有業內人士認爲,關鍵在於根據市場反饋,適時調整與優化制度。在稅收優惠方面,《個人養老金實施辦法》規定,對繳費者按每年12000元的限額予以稅前扣除,投資收益暫不徵稅,領取收入的實際稅負由7.5%降爲3%。

招聯首席研究員董希淼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下一步應進一步優化調整個人養老金制度。財政稅務部門、金融管理部門應該在稅收優惠、產品准入等方面採取更多的支持政策。對個人養老金產品實施稅收遞延政策後,整體稅率還可以進一步降低;對年收入6萬元以下的人羣,通過個人養老金賬戶投資如何享受稅收優惠,還應進一步採取措施。

同時,他建議,個人養老金賬戶的投資上限還可以進行適當調整。比如12000元的上限可以調整爲24000元,以此來吸引更多的投資者開立賬戶。個人養老金賬戶實行封閉運作,目前支取條件較爲嚴格。是否允許參加人在一些特殊情境下(如罹患大病等)提前支取,還可以進一步研究。金融機構包括商業銀行、保險公司、基金公司要推出更多符合投資者需求的專屬產品。特別是銀行要引入更多的同業產品,讓投資者有更多、更豐富的選擇,提高投資者開戶之後的投資意願。

東方證券非銀分析師陶聖禹則是結合美國“第三支柱”養老金的運作經驗表示,稅收優惠額度大、繳費上限持續提升是促使美國401(k)計劃規模不斷增長的關鍵因素之一。繳費上限的提升一方面使得居民追加存入更多的養老金來享受更大程度的稅收優惠,提升了參與度;另一方面也會吸引更多的居民參與到個人養老金計劃,滲透率進一步提升。

此外,陶聖禹認爲,盈利性也是推動美國第三支柱資金規模迅速增大的原因之一。他通過對個人退休賬戶(IRA)收益率測算,發現1998~2021年該賬戶的平均投資回報率高達6.1%,且與標普500總回報指數收益率顯著相關。較高投資收益率從存量和流量兩方面促進資金保值增值,據測算,1998~2021年期間,由資產收益率帶來的資金增量佔2021年IRA賬戶資金總規模約63.3%。

“年金和個人養老金各有優點,二者自由轉換可匹配不同人羣的養老需求。”博時基金首席市場官吳燕卿建議,可以促進賬戶制下第二、三支柱養老金的打通和協同發展。這樣,一方面可以解決當前個人養老金最迫切的資金來源的問題,另一方面也可以解決目前不同企業年金計劃間相互轉移接續困難的痛點,提升人們參與年金與個人養老金的效率。

責任編輯:劉萬里 SF014

相關文章